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延陵季子的历史文化地位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三集电视纪录片《延陵季子》的创作谈,从季子是儒家理论的践行者和先行者,及季子是当时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延陵季子;历史文化地位;重新发现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44-2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史册中记载了无数的历史人物,在春秋末期的江南吴国,有一位堪称当时“一哥”的贤者,他就是季札,史称延陵季子。他的丘墓挂剑,成为后世诚信的典范,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当代人们的心里,季子的历史文化地位一直不那么清晰。这位常州的人文始祖,由于让国的举动在后世颇有争议,在这里,结合我创作并在常州电视台播出的三集电视纪录片《延陵季子》,探讨下季子的历史文化地位。
  我们在探讨季子的历史地位的时候,必须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那就不能不提到孔子。因为在当时,孔子是把季子作为他心中理想的人格模范的。这是因为季子的行为高度符合儒家的理想,在中国漫长历史上,其关键地位已经有定评的儒家理论,不能不成为评价季子历史文化地位的天然标杆。
  一、季子是儒家理论的践行者和先行者
  季子,名札(前576-前485),孔子(前551-前479)。季札比孔子大了25岁,是孔子很了解的前辈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我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并出,墨家主张非攻兼爱,法家严刑峻法、富国强兵;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儒家则力主建立一个礼法社会、和谐社会。
  孔子的思想,是“礼”和“仁”两个字,其思想的核心是“礼”。现在很多学者都在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实单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根本构成不了儒学。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与闻国政。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①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是少正卯有“五恶”―――“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②,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这“五恶”其实恰恰说明了少正卯是个有很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个有独立思想、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据说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开馆授徒,少正卯那里人头攒动,孔子那里却门可罗雀。因此,要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杀少正卯的事情就无法解释。
  孔子思想的核心应该是“礼”,他最希望的是建立一个“礼法”社会,如果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那么社会就安定了,统治阶级的地位就稳固了。这种道德化的社会秩序论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代。据历史记载,春秋242年间,共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小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起。这种乱象,是孔子不愿看到的,所以,他亟需找到一个标杆,希望用这个标杆来规劝各国都“克己复礼”。季子就是这样的标杆。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孔子的要求,并且是孔子无法做到的。比如让王位,孔子想亲自做个表率也没有这个资格,而季子恰恰有这个条件,他是父王寿梦指定的王位传承人,他可以守周礼,说“立长不立贤”(季子是第四个儿子)。
  季子辞王位,可能跟他十分聪慧,具有自知之明也有关系。他意识到自己太宽厚仁和,他这种性格在太平盛世做个太平国君没问题,但在乱世,“慈不掌兵”“慈不掌国”。让给杀掉兄弟的公子光当国君,比较合适。事实也证明,公子光和他的儿子夫差这两代人,把吴国经营得不错,夫差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了。但不管让王位出于什么具体的历史原因,维护周礼符合孔子的理想,三让王位成了道德的典范。
  由于季子和孔子都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孔子对季子十分维护,不允许别人说季子不懂周礼,连他的弟子们也不能说。季子嬴博(现莱芜一带)葬子,因是薄葬,孔子弟子说季子不懂周礼,孔子就呵斥弟子,说季子是懂周礼的人。其实按照严格的周礼制度,季子的儿子是贵族,要按贵族的标准入葬,薄葬的确于礼不合,孔子呵斥弟子有点以师尊压人的意味。但孔子毕竟是孔子,他是从大处着眼的,维护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才是根本,薄葬厚葬只是具体礼节问题,所以他说季子薄葬儿子不是不懂周礼,而是表现出事急从权(儿子死在出使途中)的明智和节俭的美德。季子这个理想模范的形象是必须维护的。虽然两人一生从未谋面,但孔子对季子倍加推崇,甚至称他为“天民”③。季子去世后,孔子挥笔写下“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十字碑。这很好理解,从后世来看,季子是儒家理论的践行者,从当时看,季子是对儒家理论的出现给予启示的先行者。这就是孔子给他极高评价的原因。
  二、季子是当时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
  季子不仅是在“克己复礼”上实践着儒家理论,他的人格和道德也为当时的人们所仰慕。他宽仁谦和,诚挚信义,自奉简朴,勤于为国效力,充满政治智慧,是春秋末期的精神领袖,为各国公认的道德典范。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季子的确成了当时的模范人物。“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儒家思想要想获得天下公认,必须有一个代表人物成为精神领袖,如果这个精神领袖是墨家的,那么春秋就是墨家的天下了,在物质不太丰富的古代,精神领袖花落谁家干系十分重大,所以,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季子的肩上。
  虽然说这怪不得季子,盛名所累,也许是他不情愿的,但由于他的所作所为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他就被推上了神坛。当然,季子作为当时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道德和现代是有区别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不代表百姓和人民的利益。历史上赞扬季子的,大多是帝王和高官,比如康熙书写在季子庙上的“让德光前”,比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写的赞扬季子的诗,还有唐代狄仁杰在江南大肆拆毁“淫祠”时,没敢动季子祠,想来这位以探案出名的狄阁老,不敢拆季子祠的原因,也是怕毁了封建社会一直遵循的道德吧?也是怕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吧?即使他敢拆,武则天还不答应呢。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季子作为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在当时是起积极作用的,人无完人,作为具有自私本性的人类来说,他能主动让王位,尤其是公子光派刺客专诸杀掉吴王僚后,假模假样地说是替四叔夺的王位,要将王位让给季子,季子没有接受。他更多考虑的是吴国的利益,王位更迭频繁,宫廷内乱频频,对国家不利。在很多人为了王位争得头破血流,不惜父子相弑,兄弟相残的时代,季子在个人修养上还是无可挑剔的。
  三、结语
  季子是儒家理论的践行者和先行者;季子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这两点认识可以说明季子的历史文化地位。同时,这两点认识的建立对于笔者来说是对于季子的再发现。
  作者简介:
  刘兴尧,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61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