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雨霖铃》赏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柳永是北宋一位浪漫词人,也是一个江湖词人,是婉约派的创始人。由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不得不背井离乡,长期浪迹于江湖,体验了生活的种种苦况,又不得不常常与喜欢的人分离。因而,他写的情人别离与一般人的离情别绪截然不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渺、楚天开阔的扩大气象,展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凄凉和深远的意境。
  关键词:柳永 雨霖铃 离情别绪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173-01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又称柳七,精通音律。少年应试汴梁,宋仁宗年间的进士,是北宋词坛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当时有人向宋神宗举荐柳永,宋仁宗只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柳永上进之路被堵,以戏谑的态度接受,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只好在杭州、苏州、汴州等城市过着近似于流浪的生活,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为乐工、歌妓们写下了大量适于歌唱的词作,成为婉约派的创始人。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雨霖铃》是柳永词的代表作,是婉约派中的“千古绝唱”。
  相传,《雨霖铃》本是记叙唐明皇李隆基在蜀道上闻铃,铃声与山相应和。唐明皇为了寄托对惨死的杨贵妃的哀思,从文雨霖铃中得到灵感写成了这个曲子。没有资料能够显示柳永用的《雨霖铃》曲调是唐明皇的原曲,但是从低沉哀怨的音调上看,二者应有很大接近之处。
  这首《雨霖铃》是描写柳永要离开汴京去各地飘泊时,与恋人惜别的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将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得缠绵悱恻,悲悒凄切,凄婉动人。这种离愁别绪贯穿全词始终,让人读罢不禁悲从中来,愁肠百结,却又沉浸在一种无限的柔情之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分别主角尚未出场,凄清的离别之情却被尽情渲染出来,将读者带入浓浓的离情别绪之中。萧索的晚秋时节,苍茫的黄昏之际,寂寥的送别长亭,暴雨之后的一片凋零,伴随着一声声寒蝉的悲鸣。此情此景,怎能不触动别人的心绪?让他们本来难舍难分的情绪酝酿、发酵到无法抑制。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且巧妙地交代了分离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全篇渲染了浓重的悲悒氛围,为下文的叙事、抒情奠定了情感基础。
  词人在对“长亭黄昏”的独特景物进行描绘、渲染后,以简略的笔法叙写了分别前的“对饮”: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此处省略了别离情人“都门帐饮”的详细情节,迅速将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留恋处兰舟催发。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是虽是知音,在这依依惜别、哀痛萦怀之际,二人哪还有心情去饮下这别离酒呢?正当二人依依不舍之际,词人却被人催着要求上船马上离开。此情此景,怎不让一对有情人肝肠寸断?
  心中总有千言万语,在兰舟即将扬帆离岸之际,二人竟不能说出一句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全词具体描绘男女主人公惜别场景的点晴之笔,是对离情别绪最触动人心的诗情的展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凝噎限制在喉咙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对方的手,含泪相望。此处,以无语写有语,以无声泪写有声情,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尽显男女主人公的难舍难分,哀伤满腹。
  上阕的结语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的发出者是谁?词人没有交代。有人认为是远行者,有人认为是送别者。我认为这两种认识都有失偏颇。从情感上来看,应该包括远行者和送别者两个方面。“念”字之后,连用两个去字,寄托了对情人的无限情思和不舍。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近景、远景相连,实景虚惊交融。“暮霭”与前句的“对长亭晚”中的“晚”字呼应,正因为送别的时间是黄昏,苍茫的暮色和迷蒙的水汽笼罩着江面,站在岸上凝眸遥望,只看到浩荡的江水和沉沉的暮霭,想到:烟波千里,楚天广阔,慢慢天涯,何处是归程?在这特定的环境和情感氛围中,怎能不激发词人对未来前途渺茫飘忽的无尽担忧,对今后人生未知惆怅的悲叹呢?看到一个扁舟飘荡在烟波浩渺的江水之上,怎能让送别者不为远行的人要经受颠簸劳顿之苦而担忧,因而愈加悲伤难忍。
  下阕写离别之后的孤寂感伤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对上阕词意言简意赅的概括,也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广到一般人的思想感情。寻古觅今,在难以表达的凄凉悲苦中,深沉地思索、体验人们普遍的情感感受。同时,赋予了男女清秋别离特定情境一种永恒的形式,强化了情人在清秋时节别离的冷落和痛苦的内心感受,成为具有典型性的别离画面。词人将自己的离愁别绪,放到阔达的历史空间来咀嚼、品味,显得愈加感伤、哀怨且让读者感受到那份离愁的浓重,那种别绪的沉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吟诵的名句。“酒醒”二字照应了上阕的“都门帐饮无绪”,让读者自然将此时的情形与送别时的情形联系起来,加深对此人离别后悲伤心情的感受。词人并不写酒醒后的感受,转而写景,寓情于景,借岸边的杨柳、黎明时分清冷的微风、和天空中的残月,表达自己的内心复杂的感受,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此时主人公的孤寂、落寞以及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去经年”四字更是拓开一笔,有离别后的一天想到了离别后的意念,想象得愈加深远,情感也显得愈加悲痛、深沉。想到与心爱的人要经历这么长久的分离,即使再美好的是的时光,在美丽的景色,也如同虚设,没有心情去欣赏领略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万种风情,无人可以诉说。让人不由得想起分别时的“无语”,分别时千言万语说不出;分别后,千言万语无处说。更能表现出这对有情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深。词到此处,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未止,韵味悠长之感。尤其是让人对“更与何人说!”产生无限的凄婉、惆怅之感。
  这首词是我国婉约派词作的经典之作,也是情景交融写法的成功典范,它以景写情、融情入景,情景结合,取得了极高的文学造诣,成为后来历代人们吟诵的经典。但是,由于词人上进无门,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之间,导致他的词作有明显的消极颓废元素在内,难以成为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在高中阶段,对本词的学习应重点赏析其语言美、意境美上,淡化那种离愁别绪的过程分渲染。
  参考文献
  [1] 范青.雨霖铃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
  [2] 吴甸起.文学审美欣赏方法指要[M].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73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