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孔凡艳:理想中的课堂首先是“学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物故事
  孔凡艳在一线做教师时,是县级中心组成员,常常有机会亲耳聆听教研员解读教材、介绍教法,每每都觉得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她还参与了教研员李树堂老师的“三步讲读法”研究,在教法上走在了教师的前列。
  由于学科研究深入,1994年孔凡艳成为当时北京市最年轻的小语教研员。她诚惶诚恐。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配得上“教研员”的称谓,她加倍努力学习、实践、反思,在指导、服务基层的实践中,对教研员的角色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
  在教研工作中,教研员要善于将教学中的热点与难点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将教研与科研结合起来,引导教与学,带领学科教师队伍共同成长。在这一点上,孔凡艳有切身的体验:2001年,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她和她的团队开始了“分层教学 自主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新局面,形成了顺义特色的“学案”;2006年,由关注自主探究的模式转到“依托学案 自能阅读”,更清晰地指向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目标;2011年之后,逐步清晰地指向了“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研究”,在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学科改革的路上带领教师共同成长是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孔凡艳认为,对一线教师要采取有效的帮扶策略。
  2011年6月,她发现王瑛玮老师阅读理解复习课的精选材料和命题做得不错,紧跟着就安排一次跟踪视导――看看阅读教学如何;下一个学期她在承担北京数字学校同步课堂任务时,又大胆分给王瑛玮两节来尝试;接下来的课题推进会、成果展示会、送教下乡等一直关注。3年时间里,王瑛玮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孔凡艳让郑玉玲写引导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与策略,把握一般规律;让康维执笔完成“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结题成果报告;让刘鹏来审读她撰写的北京教育丛书《学案助力自能阅读》;让小老师唐璐给市评优老师提供备课参考。这些老师在教研员孔凡艳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内在的潜力就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名师工作室成员张杰主任为核心,承担“学案导学”成果交流会,指导8位教师展示课的任务,体现了“学案导学”的普适性,虽然过程艰辛,结果却超出了预想;杜永全校长能够将“学案导学”与学校的“五学”融合形成个人的风格,孔凡艳就促成“杜永全教学风格研讨会”的召开,带动了一个团队的成长。
  孔凡艳认为:真心喜欢做教师这一行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要素。如果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很可能会体验到“有志者事竟成”的喜悦;学习是第二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把握课标、解读教材、训练技能,也不止于拜师学艺,摸索规律――一定要带领学生徜徉在书海之中,并做实践的有心人――多看、多思、多行;新教师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敢于承担任务,大胆发表独立见解,在体验中、在碰撞中、在反思中、在创新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这条主渠道来实现。孔凡艳理想中的课堂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目标科学重生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处于核心位置);
  以学为主重读懂(语文课堂要自主:以学为主、以读为本);
  因势利导重训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训练、点拨、提升);
  学有所成重发展(要追求效果:达标、发展)。
  她认为:理想中的课堂,首先是“学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理想中的课堂一定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也是课标的要求;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要遵循以人为本、以情育情、多元开放的原则,实现真尊重、真交往、真发展!
  孔凡艳常在心中默念:“我是教研员”,有自豪,也有忐忑,而更多的是责任,于是,多方学习、不懈探索,以求不断地超越,追求指导的科学性、研究的前瞻性和服务的高水平。
  本刊点评
  教研员要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趋势,具有课程与教学的领导力,担当起领跑区域学科改革的重任;教研员还要研究在先,形成独特的教学思想,能够创造性地对本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促进师生发展。教研员不仅仅是“教练员”,也是“运动员”,在热点研究、难点解决中,可以做出科学的阐述,也能给以直观的诠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998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