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二外德语教学方法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中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第二门外语的学习对于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大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二外德语作为小语种的热门语言之一,在大多数高校都普遍开设,对于以财经及政法类专业为主的高校,二外德语课程的开设更具有实用性的意义。本文主要以财经政法类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二外德语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二外德语;教学方法;英德对比;网络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84-02
  随着中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与欧洲各国的往来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第二门外语的学习对于抓住全球化发展机遇,提升大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是整个欧洲大陆的关键的十字路口,不仅在欧洲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二外德语作为小语种的热门语言之一,在全国各个高校都普遍开设德语选修课,特别是对于以财经及政法类专业为主的高校,二外德语课程的开设更具有辅助性的意义。
  一、德语对于财经政法类专业学习的辅助性意义
  众所周知,德国因其雄厚的工业基础,高端发达的制造业,发达的服务业等因素,在整个欧洲,德国经济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增长,实力为欧洲之最。并且作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包括大众、西门子、宝马等跨国企业在内的在华德资企业将近5000家,因此,对留德回国或德语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为未来的德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对于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并掌握德语,熟悉德国文化,分析并了解德国企业的发展,无疑为其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更易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另一方面,德国也拥有多位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奖的学者,其研究理论对德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其中,德国弗莱堡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主张,对战后联邦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一步研究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德语这个重要工具,更好地查阅德语文献,探究德国经济的前沿理论,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并进一步对在当前我们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对于我校另一类强势专业――法律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德语对于其深层次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法律体系隶属于大陆法系,其中德国法律所具有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特别是德国《民法典》所体现出来的典型德国式思维方式,传入中国后,支配了中国20世纪初的法典编纂运动,使得中国的法律道路走上了德意志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法律的主流发展。因此,法律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以外,在德语这门语言工具的帮助下,能更加方便的查阅国际上特别德国的相关法律文献及前沿研究实践资料,了解德国文化及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于其以后的工作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大有裨益,也符合当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二外德语通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在本校德语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过程及经验教训,笔者针对财经政法类学生的学习及测试结果中,主要发现了如下几点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对德语兴趣不高,认识不够
  首先,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学生在经过高考之后的大学生活中,普遍会学习自控力下降,自主学习能力偏低,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河南考生来说,由于升学压力大,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导致本校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自己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对于通识选修课敷衍了事,重视不够。并且由于河南地处中原,跟德国的直接文化及经济交往联系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对于德国以及德语没有足够的了解,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
  再加上德语的语法知识点繁琐复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初的热情也渐渐消失,兴趣不再,畏难情绪严重,并且预习复习不及时,对于其后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放弃。
  2.课程学习时间短,以及班级人数偏多,教学效果不佳
  作为通识选修课程,跟大多数高校一样,本校二外德语的学习一般只开设一到两个学期,每学期仅36个学时,学习时间较短,通常按照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仅德语语言一个单元就需要10到12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因而,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大,需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能力,使学生达到能够初步掌握德语的基础对话这一基本目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肯定会有重点及难点的偏差,无法顾忌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并且,语言的学习往往在班级人数越少时,教学效果越明显,而对于通识选修课的班级来说,选课人数偏多,一般在70人左右,教师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在课上难以享受均等的教学资源与锻炼机会,师生互动较少,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及课本为中心,难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最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及掌握情况也难以及时反馈。
  3.德语教学起步较晚,教学资源较少,外部德语学习环境不理想
  相比于法语、日语等小语种的教学来说,德语教学起步较晚,从70年代末开始,德语专业教学的规模才开始不断扩大,对于二外德语的发展,特别是财经政法类大学的二外德语教学近几年才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因此,容易出现教学经验不足,师资队伍和其他教学条件不甚理想,学生无法将学到的德语知识得到有效合理的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难以确保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德语相关的图书、音像资料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课余时间的学习需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999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