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发展瓶颈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经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国际化赛事、展会服务承接工作,广州高校志愿者发展显得逐步成熟,但是也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理念不清晰,组织结构不科学,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内容单一、社会资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为例,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发展出现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志愿者发展瓶颈对策研究
  一、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
  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意愿”。对于这一概念,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由于对volunteer的译法不一致而有所不同(我国大陆地区一般称为志愿者;香港称之为义工;台湾地区称之为志工),但实质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志愿服务(volunteerservice)则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最早的志愿者产生于社区服务上,并逐步建立起社区志愿者组织。90年代初期,另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出现了全国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其中,广东是我国内地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源地之一,较早地将“学雷锋、做好事”与志愿者组织“自由、灵活、人性化、国际化”的理念相结合,创造了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史上四个“全国第一”,即: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第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团体、第一个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一个地方性公募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
  民办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起步较晚,这与其办学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5年,属于一般协会性质,主要服务内容是敬老院探访、小学生义教和校内环保宣传。2009年,团委整合青年志愿者协会和义工服务队,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服务内容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独居孤寡老人关爱探访行动、关爱外来工子弟行动、爱绿护绿宣传、区创文宣传、社区服务、区政府会议服务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项目,规模也得到空前的发展,服务范围也从校园辐射到社区,影响力在逐步形成。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志愿者骨干对组织的定位较为模糊,志愿者对服务了解不够深入、全面,组织后勤保障不到位、资金缺乏,志愿者参与服务前期积极后期消极等问题。
  二、志愿者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组织定位
  志愿者组织有别于其他学生组织,它的本质是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民办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由于长期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引导,志愿组织者在运作的过程中缺乏给志愿者传达清晰的信息,出现概念不清晰、定位模糊的现象,很多志愿者都误把志愿者组织等同于学生会组织或者等同于一般社团。久而久之志愿者组织就进入了一个“误区”,把自身组织的职能不经意间转化为以开展各类校园文体活动,组织内部联谊为主体,而忽略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的本质内涵,出现职能和学生会重叠的现象,从而阻碍志愿者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组织架构
  志愿者组织架构单一,只有主体而没有繁茂的枝叶。目前我院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只是下设秘书处、招募培训部、公关外联部、策划实践部、宣传演绎部和信息技术部,并没设立各种职能类型的支队。现有的两大品牌项目:“汤村独居孤寡老人关爱探访行动”、“爱心镇龙敬老院项目行动”都是由总队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开展,没有具体的职能支队去完成,缺乏专业研究和系统引导。总队有600多名志愿者,实际上每次参与志愿服务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各部门的干事,志愿者获取服务信息渠道不通和参与热情不高,干事长期“被志愿”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热情,对活动效果也会产生影响。
  (三)志愿者存在前期积极后期消极的现象
  志愿者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大一新生,总队每年都能在新生中招募到不少于500名的新生志愿者,高年级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骨干。新加入的志愿者起初参加志愿服务时,觉得新鲜好玩,既可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又能认识到更多的朋友。所以前期就表现得很积极很主动也很热心,但新鲜期过后又感觉只是开展独居孤寡老人探访和敬老院探访活动,觉得没新意且枯燥乏味,于是热情大减,加上兼职其他学生组织,对志愿者活动失去新鲜感后,干脆不再参与。
  访谈中了解到高年级的学生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老觉得参加志愿者活动是新生的事情,自己已经“老了”,以前都干过了,自己只要偶尔有空去看看,具体事务由大一志愿者执行,因此高年级志愿者流失率较高;另外还有些同学把志愿活动等同“学雷锋”,甚至极少部分学生认为志愿活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还有些同学曾经参加过志愿活动,由于对单调的服务活动感到失望而失去再次参与的兴趣和动力。究其原因,一是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对志愿活动存在某种误解;二是志愿活动组织者缺乏对活动本身的宣传。
  (四)缺乏有效的培训,专业化程度低
  由于组织起步较晚,资源配置较差,缺乏有效的师资力量为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志愿者未能接受有效的培训,未能及时掌握相应的服务技巧。长期以来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只是在学生层面上由招募培训部的高年级学生充当讲师的角色,每次服务前也只是简单的给志愿者讲述服务注意事项、技巧和分享自身的经历,没有从更深层次去给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技能和礼仪、心理调适以及自身保护等知识。老生志愿者一没充实的理论基础,也因为学业繁重抽不出更多时间去充实、总结归纳自己以往的服务经验,培训效果不明显,整个志愿者组织专业化程度得不到提升。
  (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缺乏信息交流,组织者往往对志愿服务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对于服务效果缺乏评价,主要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许多志愿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随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骤降。例如,志愿者组织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之初,参加人数很多,成员活动积极性也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坚持下来的往往只是少数,出现了大学生渴望参与志愿服务,但实际行动又不够坚定,究其根源是由于志愿者组织缺乏有效地运作和激励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008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