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逆转联与逆转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逆转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添字、减字、调序、断句、对句和续句等方式,使原来对于事物的描写或感情的传达向其对立面转化。逆转的成功运用,能够形成一种前后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妙趣横生而又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逆转应用于对联,就是逆转联。例如:明末大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常以忠节自命。他曾在厅堂门框上亲自撰写一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兵败被俘,屈膝降清。当时有人十分鄙视他,在其自撰联后各添了一个虚词――“矣”与“乎”,于是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一叹一问,内容逆转,成为洪承畴的“自供状”,意味深长,堪称妙绝。这是添字逆转。
  相传古时候有一人家,目不识丁,请人写婚联,因招待不周,写联人竟为主人写了副丧气联:
  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
  新娘是个才女。她一下轿,进门,上台阶,猛见此联,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将对联尾字撕去,于是成了“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两字一减,“千古”“百年”,喜气洋洋,巧绝!这是减字逆转。
  还有调字逆转。黄埔军校原是国共合作创办的,培养过不少英才。当时学校的大门联是: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可是蒋介石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篡夺了领导权,学校变质。有人巧妙地改联嘲讽:“升官发财,莫走别路;贪生怕死,请入此门。”只是把原上、下联的第五个字一交换,就联意大变,耐人寻味。
  再来说说断句逆转。“言之无标点,在现今等于人而无眉目”(郭沫若先生语)。标点的作用不容小视。相传清代戏曲家李渔,曾给某酒坊老板写过一副春联: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
  老板念道:“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不由气得浑身发抖。他叫来李渔,严厉指斥他的不是。李渔却不慌不忙,他有板有眼、顿挫有致地念道:“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老板听了哈哈大笑。这样一字未易,一经标点顿时化抑为扬了。
  逆转是一种出奇制胜的修辞手法,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表达艺术。诗歌中妙用逆转,欲擒故纵,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能振聋发聩,引人入胜。逆转在诗歌中的运用,按其特点主要分为四类,即解疑式、巧补式、铺垫式和波浪式。
  解疑式。先设疑后释疑,形成新奇的意境。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一次酒宴上曾吟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这使得主宾愕然,因为本句诗有悖常理,显得很荒唐。但是就在众人惊疑之际,金农不动声色地续出下句:“夕阳返照桃花坞。”众人听了不由齐声叫好――映着夕阳的柳絮不是带着红色的霞光么?
  巧补式。随机应变,因势而补,可以绝处逢生。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天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鹤。乾隆命学士冯诚修即兴赋诗。冯随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领雪为衣。”乾隆听后又进一步考他:“朕要吟的是黑鹤。”冯接着诵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将吟白鹤的诗,补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才思之敏捷令人赞叹。
  铺垫式。先作铺垫、渲染,借以蓄势,然后奇峰突起,陡出新意。相传郑板桥有一次应朋友之请,冒雨赴宴祝寿。他还写下一诗:“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开头两句叫人迷惑不解,后两句则翻出新意,并巧应祝寿主旨,这样妙用铺垫,兼用顶真修辞格,使整首诗气势酣畅,读来玩味无穷。
  波浪式。起伏多姿,意象莫测,令人叫绝。明代名士解缙给一位老太太祝寿,吟诗以贺,劈头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点气死,众宾客个个大惊失色。就在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转怒为喜,满堂笑逐颜开。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缙的第三句又出:“儿孙个个都是贼。”把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弄紧张了。这时,解缙不紧不慢地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尊。”顿时主宾欢呼,击节叫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095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