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常态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全面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新常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也直接加剧了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关于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路径已有多方研究,其中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最直接的方式。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高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新常态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成为了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出发点,基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分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唤起更多学者的共鸣。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教育体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07-03
  我国社会发展至今,对于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社会的新生力量,更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扩大大学生队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实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自此之后,我国高校便不断扩招,在大学生数量激增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且人才之间的竞争态势也随之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开始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人才的竞争范围已经全面扩大至全球[1]。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社会已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常态背景,无论是国家的竞争、社会的竞争,还是区域的竞争或企业的竞争,本质上都成为了人才的竞争。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摆在眼前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就业与择业,然而在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态势越发深入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难以得到妥善的解决,唯有切实增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优势,才能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就业,从而在就业市场当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探寻我国大学生就业探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更有利于辅助解决社会就业难问题,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核心竞争力”的由来,其最初起源于美国经济学领域,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作用于企业发展且难以被其他企业所复制的独有的竞争优势,包括各种资源以及综合能力。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源于经济学领域当中的一种商业概念,但随着该理论的不断深入,核心竞争力的哲学根基已日渐深入,时至今日,得以被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当中,概念范围也在随之不断扩大[2]。笔者认为,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解释,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领域当中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过系统的学习加之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内化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并基于此形成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当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而这种能力又难以被其他竞争对手替换,从而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为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奠基。
  客观地讲,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其他能力相比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通过分析,笔者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概括为几个方面:第一,独特性。就业核心竞争力属于大学生个人,根据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其就业核心竞争力也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而自成风格,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能够凭借着这种难以被模仿与复制的优势实现顺利就业,并在就业的过程中以此促进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第二,价值性。当前社会就业市场的现状已无须赘述,就业成为了关乎大学生未来生存质量与发展前途的关键,就业核心竞争力借大学生自身优势帮助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因此能够降低大学生竞争过程中的失败率,帮助大学生在社会中实现能力与价值的回归;第三,动态性。人的发展过程始终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从此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也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走高的新背景下,大学生的优势也并不会一劳永逸,一旦放弃努力,则势必会导致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化直至消失[3];第四,内化性。就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其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而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仅依靠学习显然不够,唯有通过正确价值观的不断内化,才能实现多方面的高度统一,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基地,在新常态背景下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大学生进行简单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了促进大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高校的就业教育成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4]。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高校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结合诸多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重点来自于几个方面:
  1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未雨绸缪”“预则立、不预则废”等思想理论,将其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可以归纳到心理学当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人们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想与展望,只有以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才能形成一股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朝向此方向而努力。社会发展至今,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已越发明显,而此其更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必要基础。只有建立在良好的职业规划前提下,才能使大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主观努力而被挖掘。然而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已经成为了一个被诸多研究公认的问题,很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当中具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极低,而近六成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模糊,另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途处于迷茫状态[5]。由此可见,这样的现状势必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加之就业导向不明确所导致的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2高校就业教育脱离就业市场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策略的执行是人才培养方案价值实现的过程,因此也集中地反映着高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均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纵观我国当前高校的就业教育现状,不难看出整体存在的明显弊端:第一,教育理念严重落后。绝大多数高校教育均依然将重点放在“学科本位”基础之上,很难形成良好的市场对接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专业教育的应用价值;第二,缺乏高瞻远瞩的视线[6]。不可否认,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在招生的当年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此人才方案的制定似乎成为了“一劳永逸”,一旦出台,则将应用较长时间,为了保证其权威性和严肃性,一般的院校很少会根据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以及教育形势的变革而进行积极的调整,致使很多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开展已显落后;第三,教育方案缺乏科学化决策依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大多由高校的教务处牵头,在二级院系与专业科室负责人的合力之下共同完成,但协作力度的欠缺致使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的本位主义思想过于牢固,“因利设课”等不良问题时有发生,且对于所有细则的制定均出于主观的“经验”,并不能对专业市场予以深入调研和全面的了解。上述几方面问题也就成为了高校就业教育同就业市场脱离的根本原因。
  3就业工作评价科学性不高
  当前社会的形势决定了当代高校做好就业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也就要求高校就业评价的质量需要不断提升,如此才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稳步提升提供正确的且可依据的决策方向。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就业评价工作的标准依然仅以就业率为主,如此的评价标准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更会因局限性而导致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目标模糊化;一方面,评价时间限制明显。通常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均于毕业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为了追求这种高就业率,大多数高校都将最后一个学年办成“就业季”,重点致力于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辅助,以期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路径,如此对学生能力培养时间的缩水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评价方式也相对落后,所有高校的就业率均为自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也就难以衡量,侧面反映出了高校功利化的倾向,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将产生负面影响,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以上几方面主要影响因素的存在,致使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结合我国社会新常态背景,笔者认为应当首要做好以下工作:
  1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办学特色是当代高校的建设重点,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应当结合新教育形势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高度关注,切实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办学宗旨,加大对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使学科体系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从而更好地同市场需求接轨。与此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将专业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在整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全面重视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将教育工作与就业工作全面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与教学定位,并引导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逐步明确自身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7]。
  2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对于大学生来说,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未来发展的根本,为学生拓展职业生涯发展之路更是高校的使命所在。因此,在高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致力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质量,以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专业技能的反复训练提升职业能力。对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将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视为教育的头等要务,在做好基本知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实际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动手操作机会,以帮助学生通过能力的提升不断巩固自身的技能素质。对于学生未来就业的关注,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同时充分赋予学生主体地位,结合专业的市场行情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将该专业的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确保能够全面推动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更新。
  3强化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
  在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组成当中,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最为重要的因素即职业道德,关于职业道德的实际作用已毋庸置疑,而与此同时,职业精神更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当中所应当具备的重要因素。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成为当前教育界所广泛讨论的重点课题[8]。对此,高校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国家和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为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打好道德观念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引导大学生逐渐具备市场经济意识,更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基于自身主观意识的转变不断强化就业核心竞争力。
  4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大学生综合能力要想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仅仅依赖于高校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对此,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延伸社会实践基地并构建新的社会实践平台,深化同社会各组织的合作,包括各企事业单位、地方单位、科技园等等,通过校企合作、科技攻关等项目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还可以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断成长,从而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还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如此有利于在就业市场中稳定自身的优势,提升内在的竞争力,进而为未来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奠基。
  四、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对人才的各方面要求。在就业难问题不断加剧的新常态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关键要素。然而当前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由此进一步上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唯有立足于当前的新形势,才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就业教育质量,通过自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帮助大学生在不断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强化各方面能力,最终实现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利兰,付刚,杨宝勤,胡根红,刘婷婷.就业需求视角下工科院校文科生显性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5,(12):76―77.
  [2]柴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实践――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学院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10―112.
  [3]冯玲,李博伟.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3):23―28+32.
  [4]任虹.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224.
  [5]何洋.以就业指导工作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120+124.
  [6]余倩花,陈晓玲,周厚高.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09―112.
  [7]吴炜.基于人才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4):83―85.
  [8]熊淑萍.关于素质拓展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6):252―254.
  (责任编辑:朱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58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