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文学的语言品格略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汉语是富有情感色彩的,其内涵及张力更加深邃,在文学品性上的优势也是强劲的。然而,近代以来,汉语文学的品性由于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其文学品性并未得到充分展现,与汉语本身的地位及成就不相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品性的自我表现,应该发挥汉语的语言潜能,应该从西方文化、民间文化、古典文化中来撷取光华,提升汉语的语言自信。
  关键词:汉语;诗性化;语言张力;当代文学;语言品格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对于人来说意义是重大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语言性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并从语言的表达中来体系文学的品性。汉语作为一种极富文化张力和内涵的语言,其诗性化特点、无疑成为文学的基本品性。
  一、汉语的文化张力
  作为一种强大的语言,汉语也是最文学化的语言。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拥有灿烂的文化溯源,也在文学潜质中流露着深邃的思想内涵。据了解,当前世界上的语言有近五千种,而70%的语言缺乏相应的文字,即便是在文字语言里,多数情况下是简单的,以满足日常生活交流为主,而在情感表达、思想传达,以及历史、文化、文学的概念界定上,很多语言黯然失色。然而,汉语,仅汉字本身就十分复杂。我们从《说文解字》中来看,许慎收录了9353个字,而到了晚晴汉字总数多达8万个。汉字的复杂性不仅与其对应更多的物质名词有关,也与中国文字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区分有关。特别是中国的古代,汉字在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领域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与让中国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峰巅。汉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还作为精神层面的思维方式,创造和发展了思想文化。从现代汉语来看,尽管汉字字数大大减少,但在汉字的灵活性上却远超古代汉语,尤其是在思想层面上,现代汉语的历史传承性、兼容性、多元化,使其更具文化张力。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术语、概念的传入,汉语也由传统的字化逐渐向词化过渡,也促进了汉语范畴的进一步拓宽。外来词汇并非是以“外语”方式直接输入,而是以翻译方式来转换。作家阿来提出“汉语在被迫全球化的进程中,翻译体的语言有助于对汉语的重建”。如生活中,大量外语典籍被翻译成汉语,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这些译文本身也成为汉语新生力的重要表现,促进了现代汉语更趋多元化的发展。
  二、汉语的品性
  对于汉语的品性,与其文化张力一样,都具有诗性特征。美国语言学家在对汉字的概括上提出“汉字是充满动感的,不像西方语言的词汇、语法等规则所限制;汉字在结构上具有与生活真实的联系;汉字具有生命的逻辑性,接近生活与自然”。我们从汉语的诗性本质来看,文学运动的发展,最初是建立在语言个性与思想文化的表达差异上。如西方的语言在内涵、范畴及表达上非常明确,且具有较严格的限定。因此在西方理性思维主导下,产生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哲学等自然学科,而汉语,由于其诗性化特征,在长期的发展中其诗性特征仍被传承。一方面,对于汉字所构成的语言多与情感表达有关。在汉语里,无论是单义词还是多义词,其意义并非严格限定,且具有模糊性;同时,在汉字本身构成上,以汉语表达的模糊性而充满了歧义。我们在汉语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某一个字或词所构成的句子,其意义具有多重性,而对于很多词汇、句子组成的文章,所表达的意义更具多重性。不同的人可以对相同的文字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者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王蒙提出“古人侃侃而谈,硬是把既缺少实证又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观点讲得头头是道、雍容华贵,文章的论点实际上是经不住严密的推敲,用现代逻辑或是实证的观点它经不住推敲”。然而,汉语文学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国文学作品更具感染力。
  另一方面,对于现代汉语写作来说极富创造性。中国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汉字的创造体现了东方人的思维与情感。我们说汉语是文字思维的过程,在用汉语来表达思想情感过程中,不仅需要用字、词来表达,也需要辅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透过文字背后来挖掘更多的文化故事。如在“自相矛盾”这个词义表达中,既可以理解为前后不一致,也可以理解为古代“矛盾”所体现的故事,其意蕴是丰富的。从语言构成上来看,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中的“语素”,每一个汉字既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又是独立的、具有相对意义的词。所以,在汉语文学作品中,汉字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且在不同领域的运用中充满了奥妙和创造性。再者,从汉语表达的韵律和节奏上,汉语的发音讲究平仄规律,从而使得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节律性特征。如古代诗词中的抑扬顿挫,在阅读方式上具有诗性化特征。与之相关的是,除了韵律外,汉语在修辞上也更趋复杂,如排比、顶针、对偶、双关、反语、比喻、拟人、反问、夸张、借代等等,其庞杂的修辞系统更加增强了汉语在情感表达中的微妙特色。我们从外国人学习汉语实践来看,认识汉字很快、表达汉语也很快,但要从文学性上来表达文化意味则非常难,尤其是汉语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往往是最难理解的东西。
  三、当代文学的的失语与自信
  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失语,一方面与汉字、汉语自身的复杂性、辨识难有关,另一方面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关。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在遭遇变革中,其语言文学也受到排斥,特别是在西方霸权主义扩张下,汉语被认为是落后的语言,当代文学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学。中国文学在国际地位上的失语,受到西方文化偏见的影响是深刻的。然而,伴随着新中国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及汉语文学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正如阿来所言“汉语这个伟大的语言,在全球化和被全球化进程中,其表现力一直处于迅速的扩展当中”。中国当代文学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汉语文学强大的根本保证,也逐渐形成了自我特色。
  【参考文献】
  [1]陈传才.构建以审美为中介的文学价值系统――兼论文学理论批评怎样应对多元化的文学格局[J].汕头大学学报,2004(05)
  [2]高玉.论中西比较诗学的“超越”意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3]刘绍峰.论文化自觉与新文学的主体性[J].湖南社会科学,201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75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