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流行季节前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及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分析

流行季节前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及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 探讨流行季节前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及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比值。方法 结合以往乙脑发病率对发病高、低的不同地区A、B予以整群抽样,使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乙脑病毒中和抗体。结果 A区乙脑抗体病毒中和阳性率流行季节前后分别为83.3%与84.6%,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GMT分别为1:27.5与1:35.9,对比差异显著(P<0.05)。B区则分别为26.7%与24.1%,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GMT分别为1:3.1与1:3.2,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A区小年龄组乙脑隐性感染率与发病率趋势具有一致性,高年龄组则分离。B区为小年龄组一致,高年龄组分离。A、B区II/AI比值分别为为115111与5944。结论 自然感染可影响人群乙脑抗体水平,且随着抗体水平的提升比值会逐渐提升,说明人体抗体水平对于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值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流行季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由乙脑病毒引发,可发病于人或者牲畜。当前我国乙脑疫苗逐渐普及,乙脑发生率下降明显。但是据调查,我国每年乙脑发病数量仍在数千左右[1]。健康人群乙脑免疫水平主要为自然感染与免疫接种。为对人体抗体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予以分析研究,并对目前抗体水平下经过乙脑流行季节后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比值予以了解,同时观察有何影响因素,在流行季节前后抽群健康人群检测分析其乙脑病毒中和抗体,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对象
  随机抽取本市2个地区A、B,A属于乙脑高发区,B则为低发区,分为小年龄组(16岁以下)与大年龄组(46岁以上)。对于近30d未接受过乙脑疫苗接种与从未感染过乙脑的对象在第一、二次采血期间不给予乙脑疫苗接种,在其配合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调查与采血。
  1.2 采样时间
  依据本地乙脑发病时间于流行季节前后即5月与10月开展采血工作。静脉采血后对血清予以分离,并保存于-40℃下。同时还需调查被调查者生活中是否养猪与其免疫史。
  1.3 检测抗体
  主要使用微量中和试验法。按照1:5的比例稀释血清,灭活于56℃环境下,时间持续30min,行倍比稀释,待其至1:320后添加等量病毒,为100 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为SA14-14-2株,在浓度为5%、温度为36℃的CO2敷箱中行中和处理,时间为90min,而后添加100μlBHK(幼仓鼠肾)细胞。于第6d对结果予以观察,阳性标准为抗体滴度在1:10及其以上。对于每批试验需同时开展1:5待检血清对照与病毒滴度回滴,保持攻击病毒处于(32Hi320)TCID50范围间。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6.0对上述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A区与B区调查对象共412名,其中A区221人,B区191人,乙脑疫苗免疫史比例则分别为54.8%与19.4%。
  2.2 抗体水平对比
  流行季节前后对比 A区乙脑抗体病毒中和阳性率流行季节前后分别为83.3%与84.6%,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GMT分别为1:27.5与1:35.9,对比差异显著(P<0.05)。B区则分别为26.7%与24.1%,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GMT分别为1:3.1与1:3.2,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2.3 乙脑发病与隐性感染
  2.3.1 趋势对比 A区小年龄组乙脑隐性感染率与发病率趋势具有一致性,高年龄组则分离。B区与A区相反,小年龄组一致,高年龄组分离。
  2.3.2 II/AI(抗体水平不同隐性感染率/发病率比值)分析 分析A、B两区年龄段相同但抗体阳性率上有较大差异的对象,年龄段为16~45岁,A区流行前阳性率为98.6%,B区为25.1%,A、B区比值分别为115111与5944。分析后发现阳性率增高比值亦会显著上升。
  3 讨论
  我国于1968年引入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之后便逐渐推广。经研究后发现自然感染可影响人群乙脑抗体水平[2],对流行季节后两个地区的抗体水平予以分析后发现A、B两区阳性率均未出现明显改变,但是A区抗体滴度有所提升。同时,A区小年龄组有较低的抗体水平,高年龄组则较高。由于A区成年人均会在儿童阶段接受疫苗接种,在自然感染影响下抗体水平会上升。这提示在乙脑高发区需强化对儿童乙脑疫苗的接种率与接种质量,对乙脑免疫屏障予以构建后减少发病现象。
  乙脑感染主要为隐性感染,即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是于流行季节前后患者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上升4倍及其以上或者由阴性向阳性转变[3]。经调查后发现人体遭受乙脑病毒感染后临床症状出现率为1:250至1:1000[4]。对A、B区年龄组隐性感染率与发病趋势予以分析后发现,A区小年龄组乙脑隐性感染率与发病率趋势具有一致性,高年龄组则分离。B区则为小年龄组一致,高年龄组分离。说明两个地区均为隐性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A区流行前阳性率为98.6%,B区为25.1%,A、B区比值分别为115111与5944,且随着抗体水平的提升比值会逐渐提升。目前乙脑疫苗逐渐推广,要想保证乙脑显性感染在隐性感染中的比重描述具有意义必须有齐全的人群抗体水平资料。
  参考文献:
  [1]唐晓燕,马红霞,徐超等.河南省部分地区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监测[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6):401-404.
  [2]付士红,尹遵栋,高晓艳等.山西和河南省部分地区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调查[J].疾病监测,2010,25(2):99-102.
  [3]严菊英,潘金仁,张意坚等.浙江省仙居县2012-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特征和人群血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10):1146-1150.
  [4]张少白,李平,刘西珍等.流行季节前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及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3):222-2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80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