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流行歌曲《牛仔很忙》到韵律活动《逗牛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逗牛乐》是一节大班的韵律活动。活动采用周杰伦的歌曲《牛仔很忙》作为音乐素材,融入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游戏“丢手绢”来帮助孩子熟悉音乐结构,表演牛仔,小牛动作,进而学习一段双圈集体舞。之前看过南京某个幼儿园老师的上课视频,觉得选材、过程、效果都很新颖,而这种教学方式我园还从来没有尝试过,于是我们进行了这次“搬课”。因为没有原始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我们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演绎。
  活动目标:
  感受《牛仔很忙》的旋律,能根据音乐变换动作;学习双圈集体舞,激发幼儿对集体舞的兴趣,体验活动带来的愉悦情绪。
  第一次实践后,在双圈集体舞的交换舞伴动作上就遇到了严重打击。执教老师璐璐反思:“本来在设计时觉得不是太难的,圈外的小朋友用右手拉右斜方圈内下一个朋友的交换舞伴方法。可是实际上很多孩子出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这种方法只要有一个孩子觉得困难,活动就难以进行。我在补救中也很痛苦,由于内外圈孩子的行走方向不同,在帮他们找朋友时,我需要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最后不仅时间拖得很长,孩子们也始终无法自己完成交换舞伴的任务。”
  经过分析我们意识到:活动中的这种队形变换是非常难的,每一个孩子面对的变换方式、空间移动都是不同的,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因而孩子们会觉得困难重重。同时这也背离了集体舞需要大家在互动、配合中感受快乐的活动目的。因此队形的变化设计要简单、要适合大部分孩子的发展需要。怎样把《逗牛乐》的队形由繁变简,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原来的双圈,里外圈的孩子队形变换中有不同的任务,面对面做不同方向的动作使孩子们相互干扰,过难的队形变换严重影响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游戏的体验。Z老师建议:双圈,一个圈移动,一个圈固定,这样会简单一些。S老师不赞同:内外圈做不同的动作。需要用不同的角色帮助孩子明确自己在圈上的任务。本来游戏就已经有两个角色了,再加一个有点画蛇添足,孩子更不容易混淆。H老师认为:单圈上交换舞伴,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分别右侧跨一步就能找到新朋友了。不过,这样的队形变化难度是不是适合大班的孩子,需要试过后才知道。
  目标调整为:感受《牛仔很忙》的旋律,能根据音乐变换动作;尝试学习单圈集体舞,体验集体舞带来的愉悦情绪。
  第二次集体舞尝试:
  孩子们手拉手站成一个圈,然后两两结伴,在圆圈上面对面站好,右手相握,顺着右臂的方向交换位置。幼儿看完璐璐老师和一个小朋友的示范,就开始和同伴进行“拉拉手,换朋友”的练习。幼儿A伸出右手,她的朋友幼儿B伸出和她同侧的左手,结果两人无法交换位置。幼儿C和他的朋友拉对了手,但是不知道从朋友的右侧还是左侧交换,看来方向是孩子学习的难点。记得在大班集体舞《木瓜恰恰恰》中,老师用手套做标记,帮助孩子掌握舞蹈的方向,那么我们也可以试一试给每个孩子的右手戴上腕带的标记,以标记的方向跨出一步来解决问题。
  第三次调整后:
  提供了教具后再一次尝试。在圆圈上,孩子们扮演小牛,和自己的好朋友晃晃牛角,打打招呼,模仿小牛的动作。最后跟着红牛的方向(护腕的方向)跨一步,轻松和同伴交换了位置,找到了新朋友,集体舞终于成功了。
  正当我们沾沾自喜,为单圈上交换舞伴这一难点的解决欢呼雀跃时,又一个问题接踵而来。整个活动中不仅要交换舞伴,也有丢手帕游戏,还有逗小牛和牛仔的动作,这么多元素和信息,孩子们能学会吗?重难点如何确定呢?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对目标和活动进行再次调整:
  1、在熟悉《牛仔很忙》乐曲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能合乐做各种逗牛和牛仔的动作。
  2、在腕带的帮助下,迅速交换舞伴;尝试学习单圈集体舞,体验同伴交往的快乐。
  我们是这样想的:如果没有小牛与牛仔两种角色的扮演,幼儿熟悉音乐并学习动作与音乐合拍的任务就没有了合适的载体,幼儿就不可能有那么饱满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表现出这个集体舞的动作。所以,合音乐变换动作是活动重点;交换舞伴是难点。但是,孩子必须要有前期经验:对音乐的感知熟悉,小牛的动作以及丢手帕游戏。
  第四次实践(经验铺垫):
  老师带领孩子听着《牛仔很忙》的旋律跳了“小牛舞”,小牛嬉戏的动作自然融入;老师和孩子踩着《牛仔很忙》的节奏做起了丢手帕的游戏,随着“哟哈”一声,小牛之间的追逐,角色互换自然衔接。孩子们是那么意犹未尽,兴趣高涨。
  第五次完整实践: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由“小牛舞”的律动导入,调动已有经验,让孩子有原初体验;
  第二环节:欣赏感知,动作体验:老师当牛仔,示范牛仔动作,带领幼儿进入丢手帕游戏,在游戏中大胆表演逗牛和牛仔动作;
  第三环节:发现尝试,学习集体舞:老师引导幼儿结伴游戏,利用腕带标志在圆圈上交换舞伴,找到新朋友。
  回想反复磨课与几次调整的经历,对这个活动有两点感受最为深刻:
  1、分解难度,循序渐进
  我们将整个活动的过程分成三步走:先复习一个人(小牛)的动作;再过渡到与旁边的小朋友固定地两两相对地做动作(小牛与牛仔);最后,过渡到边跳边交换舞伴,与更多的小朋友跳集体舞。我们把一个完整的集体舞分成了元素动作学习、游戏规则学习、结伴方法学习和在圆圈上的移动与换位学习几个层次。难点被分散到每个环节中,使孩子的学习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活动中,孩子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老师适时地、逐步地提升孩子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分析教材,巧妙设计
  《牛仔很忙》是一首流行歌曲,把它拿来作为幼儿园的教材这是之前想都没想过的,实在很佩服南京这个幼儿园老师的独特和创新之举。因此,分析教材,挖掘教育价值十分重要。首先应该审视材料中蕴涵的知识与技能――本首歌曲节奏鲜明、乐句多反复、更带着些诙谐的角色情景,确实适合大班孩子的韵律游戏。经过教学处理,孩子能通过学习增加对音乐的理解感受与表现能力。其次应该思考该材料中的审美含义――在扮演小牛的过程中,先是小牛和小牛的玩耍,再是小牛和牛仔的交流,角色活动更加深入,趣味性更强。整个教学过程能让孩子体验到游戏和合作舞蹈的快乐,能够在欢快动感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去表现美。最后,必须慎重地推敲――如何设计,才能使这个成人时尚歌曲对幼儿产生有意义的挑战。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像盖房子一样,是应该有严谨的结构的。从什么地方搭建、怎么搭建,需要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每一个环节都要像上台阶一样,不能跨度太大,这里需要我们老师换位思考,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情感特点设计细致巧妙的教学环节。《逗牛乐》活动的三个环节,四个层次如同这一级级的台阶,撑起了孩子学习的支架,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动作发展和更深的音乐体验。
  通过《逗牛乐》也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活动前老师要学会分析音乐材料中的音乐元素,找出其中最需要孩子感受的部分,并在活动的实施中有意识地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将“教”的策略转化为“学”的策略,使孩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音乐经验的积累。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动作的优美或标准并不是活动关注的重点,重要的是老师怎样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对音乐要素的基本体验,即帮助孩子儿积累音乐经验,而这对他们以后能否理解和喜爱音乐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活动设计中游戏的很多体验和舞蹈的动作必须靠倾听音乐来完成,这使孩子儿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锻炼了聆听音乐的能力,建立起倾听音乐的习惯,并逐渐把这种习惯内化为一种对音乐敏锐的感受能力。同时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老师始终是一位帮助者,她抛出的问题,她的站位,提供的教具支持和实施的活动方案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兴趣,帮助孩子主动学习。正是由于老师始终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跟我们过去研讨的每一个活动一样,结束并不意味着停止,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如此循环上升,孩子和教师都可以获得不断成长的幸福体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80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