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新的模式和途径,在此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应该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挥高职特色,利用各种方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本文结合高职教育和“工学结合”的特点,对如何改进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 共青团 人才培养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程度不断加深,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最为凸显的特点,也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在这个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共青团工作应该如何适应?如何进行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的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务全体青年?如何打造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工作载体,进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全体青年,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已成为当下广大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要想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新命题下,保持共青团组织生力军与突击队的本色,广大高职院校团干必须主动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对策,使共青团组织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能够更好的为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服务。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共青团面对的新情况、新特点
  (1)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对共青团的第二课堂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内容是指高职的教育,要从学科导向的教育向岗位导向的教育进行转变。这个变化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的改变,由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变成掌握一项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加大实训实践环节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三是课程体系的改变,从以往高等教育的完整的学科系列课程,转变到面向岗位工作过程的系列课程。在此背景下,共青团所负责的第二课堂活动,就将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职责。第二课堂具有实践性、互动性特点,能够充分满足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要就第二课堂如何设置才能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进行探索,努力使得第二课堂的教学能够成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使得同学们能够在第二课堂获得相关的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
  (2)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共青团组织有更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尽可能获得实训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在校内网共建实训基地,与企业在校内外共建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在校内外共建培训服务机构。高职院校共青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积极联系校外企业,充分利用自己与地方团组织、工商联、青联、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兄弟团组织或社会组织的有利关系,努力扩大自身影响力,搭建好学校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立交桥。
  (3)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显现出新的特点。除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理想信念丧失等老的问题以为,我们发现新时期的学生的相关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显得尤为的缺乏。具体体现在:对工作的责任观念淡薄,诚信素养低下,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合作意识缺乏,挫折承受能力较差,法制观念缺失等。这些问题都是在以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不断的得到凸显,因此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用新一代90后、00后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诚信的人生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乐于合作的阳光心态,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改进的对策分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有效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在整改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中体现共青团组织的地位,就必须在工作中领会把握“工学结合”的深刻内涵,理解“工学结合”这一模式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设计具体的工作改进方案和目标时,应该注意不能把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学生剥离开来,不能把共青团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形势割裂开来,也不能把共青团工作看作是孤立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一直以来,共青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是通过不同的符合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各种工作方式和活动内容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实施具体引导和实际帮助,并结合形式的发展和青年的变化,组织开展了各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从而完成了党在不同时期交付给团的各项历史任务,树立起自身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力军和突击队的形象。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笔者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结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尤其是新一代青年人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抓手,以期能够有效改进高职院校的共青团工作。
  (1)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起和组织开展的一项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活动。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开展形式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通过不同的模块,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以各种实践的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各个模块训练成为素质拓展的重点。因此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其本质都是重视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优良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抓手,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将第二课堂的活动完美地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成为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部分。长期以来,由共青团组织牵头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都极为成功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工作让共青团组织获得丰富的经验积累和能力积累,使得共青团各级组织在接下来的大学生素质计划的开展中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高度统一,已经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式和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共青团要紧紧把握这个契机,抓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这个工作抓手,努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2)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推进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模式
  项目化管理是指模仿工程项目或者科研科目的一般管理方式,把高职院校团的每个工作内容和活动视为一个个工作项目,并对这些工作内容进行严格的项目设计,写出项目目标和验收标准,通过立项、里程碑检查、结项验收等程序,以完全仿真的项目化运作方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程序为:团组织(校级或院系级团委)在每学期末针对下学期的团学工作及第二课堂活动制定计划,根据计划发布《项目指南》,面向全校的基层团组织、学生组织或学生个人进行项目招标。各级学生组织或学生个人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团队根据《项目指南》来承接项目,团队组建完毕后就要针对拟承办的活动来设计标书进行投标,在标书中应详细阐述本团队对于拟承办活动的构想、组织方式、推进计划、人员分工以及经费预算等 ;组织方收到项目投标后可以组建评审团对标书进行评审,评审团的成员可以来自团干、学生工作老师、校领导以及校外的客座教授或指导老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公开答辩,从中选择优秀的团队,并公示中标项目;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经费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支付给中标的项目团队,要求项目团队严格按照标书进行项目运作,对每个里程碑时间节点,做好项目里程碑进度检查,检查结果作为支付下一期经费的依据;项目完成后,要举行项目的验收工作,并对项目团队的工作作出评价。项目化管理这种工作形式是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的,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好这个工具,使得学生能够在校园里的学生工作中体验社会化的工作模式,感知社会化的氛围,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执行力。
  (3)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帮助大学生作好就业思想上的充分准备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参与到本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工作中来。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 对自身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系统筹划, 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设计的一个动态过程[1]。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一次思想上的演习和准备,对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精神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工作都是有就业部门在主抓,共青团参与得较少。共青团有着组织活动的优势,有协调社会力量的优势,在相关的比赛策划、校外专家的聘请以及发动团干辅导学生等方面有着其他部门和机构难以比拟的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共青团要牵头或者参与本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领导机构,从顶层设计到比赛组织,从专家聘请到指导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到这项工作里来,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做成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品牌,为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精神的塑造提供强大的组织资源。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主要集中在需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等方面[2],职业生涯规划将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不怕挫折,以进取的态度,积极参与就业竞争[3]。
  (4)创新形式,积极开展对青年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针对当前广大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高职院校共青团应加强力量,创新方法,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进行讲授教育,通过开办讲座,尤其要邀请企业家、成功校友回到校园,对同学们讲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二是通过比赛活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比如开展诚信征文比赛,职业道德演讲比赛,爱岗敬业主题团日活动等,让学生自己在讲述和讨论中感受职业道德的重要与魅力。三是加大宣传,尤其是要注重多用新媒体的形势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将同学们身边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优秀的人物,优秀的事迹广而告之,体现“朋辈”教育的威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深入调研
  认真深入基层,潜心调查研究是我党干部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我党走群众路线的最为有效的武器之一,团干部尤其是基层团干部要学好用好这一武器。基层各团组织要到同学中去,下大气力进行调研工作,这是团干部良好品质和作风形成的基本条件[4]。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一定要深入到青年学生中,与他们同学习、同工作、同生活,认真深入真诚地调查研究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帮助他们成才成才,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团干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调查研究也是提高团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5]。
  高职院校的各级共青团组织应该紧紧抓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时代大背景,积极地调查和探索适应时代特征、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模式。在调研过程中,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尤其要注意两点:第一是要注意面向广大的青年学生,重心下移,重点调研青年学生在时代深刻变革的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调研在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培养模式向“工学结合”这样新型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青年学生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真正担当起党的助手和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第二是要注意面向企业,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石也是灵魂。高职院校团组织要目光向外,积极拓展自身思维与活动的空间,和企业的团组织或者是行政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重点调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调研企业对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社会枢纽型组织的优势,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及时反馈至学校,会同学校的教务、科研及学生等职能部门及时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实践证明,基层共青团组织只有融入时代潮流,把握社会发展变革的规律,紧密贴近青年,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才能使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富有实效。总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共青团工作要深刻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只有仅仅围绕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中心任务,注重工作规律,突出工作实效,把握工作内涵,创新工作载体,才能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春晔,许紫岳,汪杰.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3):18-20.
  [2]刘晓宇.从高校教育与管理视角看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障碍[J].高等农业教育,2005(9,9):75-77.
  [3]李兆燕.大学生就业成功因素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73-274.
  [4]孙劲松.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探[J].当代经理人,2005(14):198-199.
  [5]孙平,尹忠恺.适应新形势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97-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80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