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亲子关系国内研究进展概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些年来,亲子关系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都被作为热点问题研究。在心理学方面,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本文对国内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说明亲子关系的特点以及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成长各方面的关系,并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6个月~8个月婴儿对母亲表现出明显的依恋,标志着亲子关系的建立。亲子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亲子双方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将影响到其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青少年期个体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青少年开始经常用审视和质疑的目观看待、甚至公开反抗曾经盲目遵从的父母权威,导致原有的亲子格局被打破,因此容易产生亲子冲突,有学者称之为“亲子关系危机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已经是心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是亲子亲和与亲子冲突。青少年期是一个冲突与亲和的并存期。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冲突层面上,对亲子亲和的说明相对较少。
  1.青少年亲子亲和的特点
  1、国内外的研究共同表明无论男生、女生,与母亲的关系比与父亲的关系都更亲近。这可能与母亲和父亲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有关,无论国内、国外,大多数女性为照顾家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在照顾和教育子女方面付出了更多,所以青少年与母亲沟通要比与父亲的沟通容易,使得与母亲的关系更融洽。2、城乡青少年相比,农村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和要高于城市青少年。3、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亲和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独生女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和要显著高于独生男青少年[1]
  2.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特点
  1、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处于较低水平,发生冲突最多和最激烈的三个方面依次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而发生冲突最少和最弱的是隐私,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2、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是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主要形式;3、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青少年使用最多的策略是回避,使用最少的策略是第三方干预。在一项跨文化研究中表明,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东方的背景下,青少年在应对于父母冲突时使用第三方干预策略,也就是说在西方的背景下是不使用第三方干预策略的[2]。4、女生与母亲在做家务方面的冲突频率和强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与父母在花钱方面的冲突频率显著高于女生;男生与父母的身体冲突显著多于女生,而女生与父母的情绪冲突显著多于男生;在应对策略的使用上,男生使用第三方干预策略的情况显著多于女生[2]。5、城乡比较发现,农村的青少年亲子冲突的强度显著低于城市青少年,而亲子冲突的次数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3]。
  二、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1.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吴念阳等人在研究中运用《亲子关系测验》(PCRR),将不良亲子关系分为五种态度,十个类型,即消极的拒绝型,积极的拒绝型,严格型,期待型,干涉型,不安型,溺爱型,盲从型,矛盾型,不一致型。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不良亲子关系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拒绝型亲子关系与敌对、抑郁存在高相关;支配态度的亲子关系与强迫症的产生呈高相关;保护态度的亲子关系与焦虑症的产生呈高相关;盲从态度的亲子关系与人际关系不良呈高相关;矛盾态度的亲子关系与神经症的产生呈高相关[4]。
  2.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化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家庭的心理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榜样示范
  作用等对青少年的社会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研究指出:子女缺少父母的关爱、感情温暖、支持鼓励和理解,会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于是在社交中也同样带着孤立、被冷落感,从而阻碍社交并由此产生社交恐惧感,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变得自卑,自我否定、内倾而逃避社交,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刻意表现自己,但由于动机过强,反而在社交中处于焦虑状态[4]。
  3.亲子关系与青少年自我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子女不同评价将无形中影响子女“自我意象”的建构。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情感因素,虽不能直接介入学生认知结构本身,但它可通过对青少年智力发展、学习动机、情绪等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对子女的学习活动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民主和睦的亲子关系能促使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对父母更亲近,更易于接受父母,包括父母的期望和要求,从而启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5]。
  三、小结与展望
  从上述内容可以发现,国内对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研究正处在起步的阶段,已有少量的研究虽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从研究角度上看,心理学对于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仅仅是对青少年的亲子关系进行表面的描述,对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变化机制没有深入探讨。
  从研究方法上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问卷法,仅是对亲子关系的一般特征进行了考察,若想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还应该应用其它的研究方法,比如访谈法等。
  此外,还应当扩大样本年龄范围,考察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从童年期到青春期以及到成年期的发展变化,从毕生的角度客观的、全面的看待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转变过程和方式。
  参考文献
  [1]石伟, 张进辅 ,黄希庭 。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28-332
  [2]方晓义,张锦涛,刘钊。 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3-0046-52
  [3]邹媛园,魏书堂。论青少年亲子关系中的人文关怀。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110-113
  [4]吴念阳,张东峻。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812-816
  [5]熊建萍。新时期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心理透视。青海师专学报,2004,6:239-2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780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