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院校大学生疏离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等院校大学生疏离感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从人格特征出发,避免疏离感的负面情绪。 方法 随机分层整群抽取徐州市三所高校47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疏离感和EPQ人格问卷测试。 结果 大学生在P、N量表上的得分与疏离感维度及其总平均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除生活环境疏离感,在E、L量表上的得分与疏离感其他维度及其总平均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多血质人格在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自然环境疏离感、亲人疏离感、社会孤立感、压迫拘束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四种人格特征(P<0.01);胆汁质、抑郁质人格的疏离感总平均分大于4,在无意义感、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疏离感、社会孤立感、压迫拘束感维度上的得分均明显大于4。结论 胆汁质、抑郁质人格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疏离感且疏离感较强,必须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本人的重视。
  【关键词】 大学生 疏离感 EPQ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398-01
  疏离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适度的疏离有利于个体对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反思与探索,而深度的疏离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1]。研究发现[2],高疏离感的个体存在社会功能障碍,不能与家庭、学校或同伴建立有效的联系。和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情绪起伏较大,更容易焦虑冲动,导致各种疏离感的加深。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疏离感的原因研究多集中在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网络、自尊、价值观、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1,7-8],而有关疏离感与人格特征的研究尚是薄弱环节。研究表明,人格特征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我们猜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可能是其产生疏离感的内在因素。为此,我们对疏离感和人格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气质大学生的疏离感特点,为疏离感的心理干预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500名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最终收回问卷458份,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为91.7%。其中,男生有效问卷158份,女生有效问卷262份。
  1.2 研究工具(1)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因素,即社会、人际、环境疏离感。社会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压迫拘束感和不可控制感;人际疏离感包括:孤独感、亲人疏离感和社会孤立感;环境疏离感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疏离感[4]。该量表包含52个项目,采用Likert7点计分,中点分为4,得分越高,疏离感越高。其编制和信效度检验有另文说明[5]。(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包含88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内外倾向性(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性(L),根据T分,以E为横轴、N为纵轴构成4个象限,将人格划分为:外向稳定(多血质)、外向不稳(胆汁质)、内向稳定(粘液质)、内向不稳(抑郁质)、混合型[6]。
  1.3 数据处理
  利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后进行数据的有效性核对。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疏离感各维度得分
  由表1可知:大学生在孤独感、不可控制感、自我和亲人疏离感及疏离感总平均分上的得分均小于4,在无意义感、社会孤立感、压迫拘束感、自然和生活环境疏离感上的得分均大于4。其中,生活环境疏离感得分最高,亲人疏离感得分最低。
  表1 疏离感各维度均值与标准差
  2.2 疏离感各维度和EPQ各分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由表2可知:P、N量表上的得分与疏离感维度及其总平均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除生活环境疏离感,在E、L量表上的得分与疏离感其他维度及其总平均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
  表2 疏离感各维度与EPQ各分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注:*P<0.05,**P<0.01.
  2.3 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生在疏离感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
  由表3可知:不同人格特征在疏离感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很大。多血质人格在自我、自然、亲人、生活环境疏离感、孤独感、无意义感、社会孤立感、压迫拘束感、不可控制感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四种人格特征(P<0.001);胆汁质、抑郁质人格在疏离感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人格特征(P<0.001),在无意义感、自然和生活环境疏离感、社会孤立感、压迫拘束感维度及疏离感总平均分上的得分明显大于4;粘液质、混合质人格在无意义感、自然和生活环境疏离感、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维度上的得分大于4;五种人格特征在生活环境疏离感维度上的得分均大于4。
  表3 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生在疏离感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
  3 讨论
  3.1 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和疏离感的现况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以胆汁质和多血质为主,分别占27.9%、35.5%。这表明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性格具有外倾性,青春张扬、乐观向上,反应迅速,动作灵敏。同时,大学生并未完全融入社会,为人处世仍然较为幼稚,因此他们还具有情绪变化无常、紧张焦虑、急躁冲动等气质特点。另外,抑郁质人格的大学生占9.0%,比例相对偏高,提示高校领导应予以重视,关注这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44.3%的大学生存在疏离感,疏离感总平均分(3.8663)接近4分。与以往的调查研究相比,存在疏离感的大学生比例明显增高且疏离感更强[7]。一方面,大学生刚从精神上脱离家庭走向独立,在团队中经常感到拘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自我控制和适应能力差,继而产生疏离感甚至诱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相对密集的城市居住环境和日益加重的学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受到限制,从而逐渐与自然环境疏远[8]。   3.2 EPQ分量与疏离感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在EPQ分量中,P量表反映负面的人格特征,N量表反映情绪的稳定性。本研究发现,精神质(P分)、神经质(N分)与疏离感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越是固执倔强,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情绪起伏较大,容易焦虑紧张、郁郁不乐,对人抱有敌意的大学生,越容易产生疏离感,且随着消极情绪的加深,疏离感逐渐强烈。E量表反映性格的内外倾向,L量表测定被试的掩饰性或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得分高者表示有掩饰或较成熟老练。本研究发现,内外向(E分)、掩饰性(L分)与生活环境疏离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疏离感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性格外向,乐于交际,社会成熟度高,掩饰度低的大学生更容易与他人亲近,疏离感较低。
  3.3 人格特征对疏离感的影响
  大学生刚刚独立生活,对于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应对各种事件都很陌生,容易产生自我和生活环境疏离感。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一方面要参加培训班,塑造健全人格,努力成为全面型人才,有的还要考研继续深造,由此造成的学业压力日益增大。面对复杂多样的心理压力,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会有不同的心态和表现,所产生的疏离感的强弱也不尽相同。多血质人格的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没有拘束感,情绪易产生也易消失。面对心理压力,他们的感受性、耐受性、可塑性均较高,故多血质在疏离感各维度上的得分最低,不易产生疏离感。胆汁质人格的大学生虽然坦率热情,精力充沛,但缺乏自制力,感受性低,抑制能力差,脾气暴躁,容易冲动、产生对立情绪,不善于化解各种困难。抑郁质人格的大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为人处世敏感多疑,犹豫不决。因此,当胆汁质、抑郁质人格的大学生心理负荷较重又缺乏家庭、朋友、社会的关心时,他们往往自信心缺失、情绪和行为失控,更容易产生无意义感、自然和生活环境疏离感、 社会孤立感、压迫拘束感,且疏离感更强。
  参考文献
  [1] 任菲菲,张景焕.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现状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2):40-43
  [2] Slater,M.D.Alienation,aggression,and sensation seeking as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 use of violent film,computer,and website conten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3,(1):105-121
  [3] 马红霞,李建明,崔向军等.医学院校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7):858-860
  [4]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91-196
  [5] 杨东,张进辅,黄庭希.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心理学报,2002,34(4):407-413
  [6]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在我国的修订.心理科学通讯,1984,(1):11-19
  [7] 张进辅,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3):415-418
  [8] 杨慧,刘爱书.农村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特点及对友谊质量的影响,社会心理科学,2012,(4):470-4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803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