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心理疾病引发的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事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持续的关注。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了相应的维护机制,有效地预防了意外事件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发挥了其他教育力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关注和维护的同时,我们却普遍忽视了对高校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维护。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0-012
  大学生心理疾病引发的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事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持续的关注。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了相应的维护机制,尤其是对精神人格分裂、有自杀动机的学生,通过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辅导,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加强,有效地预防了意外事件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发挥了其他教育力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关注和维护的同时,我们却普遍忽视了对高校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维护。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广,对学生的影响最深。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唐山市四所高校(河北联合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200名辅导员的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部分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其心理健康现状令人堪忧,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学校的招生人数和规模的急剧增大,导致辅导员在人数上的配备严重不足,使辅导员的管理任务变得更为繁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身兼数职,处于“两眼一睁,忙到天黑”的状态中。学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也时刻悬在辅导员心头,心理一直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很容易导致身心的疲惫。再加上辅导员工作的付出与待遇存在不对等性,使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热情大大降低,对工作产生心理厌烦的情绪在所难免。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辅导员虽然肩负培养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承担着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教育管理工作。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职业责任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现实社会环境对辅导员产生了不少干扰,给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目前在高校内部还没有探索出对辅导员的科学考核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保障体系,加上有些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得在利益分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造成辅导员奉献与获取的不对等,过分强调辅导员的义务,而忽视了他们的权利;再加上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成功概率难以确定,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工作成绩得不到即时的认同,对自我的出路又有后顾之忧。导致了辅导员的内心极度不平衡影响了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三)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扩展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拓宽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断拓宽,许多原来没有或分量很轻以及边缘性的事务工作不断融入学生工作体系:如近年来出现的贫困生问题,助学贷款问题,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适应问题,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指导问题,大学生婚恋及家庭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等。再加上日常管理中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一些突发性事件,常常使辅导员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导致辅导员产生心理压力。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大多数非心理学专业或教育学专业
  毕业,虽在岗前培训中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短期培训,但要应对辅导员工作中将要遇到的复杂状况是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理论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让辅导员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辅导员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加强自我心理完善,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另外,辅导员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宣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压力承受的能力。
  (二)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
  学生工作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关心与支持,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一是学校要建立和健全制度,合理运用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手段,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荣誉感、自豪感;二是各级领导要树立民主平等观点,注重感情投资,努力改善干群关系,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降低辅导员的压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排除辅导员的心理症结,使辅导员能有一种安全感,心情舒畅地工作。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一是要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的认定和职称的评审,建立有别于专业课教师的评估体系;二是要根据动态平衡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给他们提供各种施展才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要根据他们工作实绩、思想素质和个人专长,做好辅导员的换岗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职业角色的重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延民.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维护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1):10-11.
  [2]王建香.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0,(9):52-53.
  [3]邱瑞婵.关注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3):84-86.
  [4]周微微.独立学院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与校园和谐发展模式构建初探[J].辽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52-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811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