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二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物理习题教学是整个中学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调查,笔者分析归纳了习题教学无效性的原因,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最后又通过调查对实践结果进行了研究。
  实践基础上的改错
  物理习题教学是整个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常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习题教学:第一,让学生先对题目进行阅读理解,写出已知条件;第二,从所求出发,采取逆推法,并通过画图等辅助手段理解题意和所求问题;第三,将所求物理量用已经学过的物理公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已知条件,进行数学计算;第四,得出结果,结合题意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长期以来,在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听了就会,做了就错”的现象。为了解学生的问题究竟出现在什么地方,笔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初二物理关于液体压强部分,笔者选择了一道典型习题,在课堂上按照如上所述步骤进行习题教学。第二天,笔者对教学情况和结果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3份,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得出了如下结果:A.完全理解,步骤正确,计算准确,17人,15.32%;B.理解题意,步骤基本正确,计算准确,23人,20.72%;C.理解题意,步骤基本正确,计算失误,20人,18.02%;D.似懂非懂,可写出部分正确步骤,28人,25.22%;E.不理解,写不出正确步骤,23人,20.72%。
  调查结果分析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到,A、B两种类型的学生才占到约36%的比例,更有约63%的学生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上述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初步确定以下几种原因导致了物理习题教学的失误。
  相应的数学知识有所欠缺 从初中阶段开始,物理学和数学的结合已经逐步体现出来了。在物理学中,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原因,他们只是机械地理解数学和物理,不能把数学和物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C类的学生主要是计算中存在问题;而D类和E类中部分学生也是因为数学知识的欠缺导致未能全面、准确地理解物理知识。
  不能把新旧知识建立有效的联系(迁移) 从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在习题教学之中,学生往往关注于解决某一道具体题目时所需要的物理知识和解决本题的分析过程。很多学生在习题教学之后,不会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从而割裂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就会出现“课堂上老师讲过,再遇到相同类型的习题后,自己仍不会做”的现象。
  物理习题教学探索
  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动性 通过师生讨论和学生分组讨论,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抛弃单一听讲者的尴尬身份,大胆呈现自己的观点,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不断碰撞出火花,提高习题教学的实效性。
  将物理和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多角度体会数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物理知识的精确呈现往往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辅助。在教学实践之中,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不同物理表达式之后隐藏的共同数学规律。如笔者把密度定义式ρ=m/v、速度定义式v=s/t、压强定义式p=F/s一起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仅仅是数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在物理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引导学生进行习题后的反思,达到知识的迁移 在解题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什么障碍,出现哪些偏差,以及怎样越过这样的障碍。从一道具体题目出发,又引导学生总结本题的关键解题思维点是什么,还能不能用于其他类型的题,与自己过去解过的题目有什么相似或不同,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思路和方法,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即通过从不同角度审视解题及求解过程,发现新的规律。
  实践结果分析
  一个多月的实践探索后,笔者在习题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又进行了一次调查。共发检测问卷113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统计结果如下:A.完全理解,步骤正确,计算准确,20人,17.86%;B.理解题意,步骤基本正确,计算准确,29人,22.32%;C.理解题意,步骤基本正确,计算失误,18人,23.21%;D.似懂非懂,可写出部分正确步骤,21人,16.96%;E.不理解,写不出正确步骤,22人,19.64%。
  对比前后两次调查结果以及学生在物理习题课上的变化,得出结论:通过调整习题课的课堂气氛,尝试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进行习题教学,学生对物理习题的兴趣有提高;通过在习题的编选上采取诸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原则,提高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积极性;通过督促学生进行解题后的改错,以及考试后的卷面反思,使得更多的学生开始注重反思、总结、归纳,学生能更多地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讲解物理习题前,对于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复习和补充,越来越多的学生提高解题过程中的计算准确性,降低了不必要的失分几率;从调查结果来看,A类和B类的学生比例均有所提高,C类学生的比例有所下降,D类学生的比例下降最多,而E类学生的比例几乎没有改变。这样的结果也促使笔者思考,对于D类和E类学生来说,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有待下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930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