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实现新旧知识的相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在教师引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
  【关键词】新旧知识;融合;教学情境
  1问题的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问题,甚至是同一道题的不同问法会要求老师一再讲解。老师心里觉得纳闷:××时××题跟你讲过了,也跟这个类似,你忘记了?学生只能尴尬摇摇头。老师也只能再次讲解,但是心里还是不能确定下次学生还会不会问类似的题。
  2问题的提出
  那我们怎么化“记”的被动为“学”的主动呢?怎样让学生把新知识内化呢?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经历,有生活经验,在遇到新问题时总试图用自己本身所知的知识去解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法而获取。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求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也就是说,学习者要重新建构知识最终还是缘于学习者的本身已有的认识。
  对于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在教师引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
  3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观把简单地学习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认为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无需怀疑的定论,而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的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了,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撮出来加以应用。即使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传递知识,只是换了一种传递方式;让事实和现象去告诉学生,它并不是让学生对知识做出检验和分析。是被动学习。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被作为一个知识的接收容器。
  学生是有独立思想思维的个体,教育不应该只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习者认知的习惯,创设一定的情境,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诱发学生在利用原有的知识水平,试图用已知的知识理解新问题过程中发现实际的理论与自身理解的差距与矛盾,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里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被动变为主动。能够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真正内化,在应用它去解释问题时更能运用自如。
  4在教学中实现新旧知识融合的实施
  4.1从已知迁移到未知,或者说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
  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这一节,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气体的检验是本节的新知识点,为了使本节知识网络清晰更易理解,教师可以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已学过的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装置及检验上,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复习、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规律,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的设计。再如: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引发学生对已有的“旧知识”应用:空气中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在物理里也学过了可以通过测出水的量来测出气体的体积。学生选的燃烧物有多种:蜡烛,木炭等,由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再与前人得出的结果相比较。如,用蜡烛做实验的学生得出的结论大约才占有一席之地1/10。这个结论与实际结论的矛盾,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自己设计的实验不够严密还是科学家的结论出错?”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激发学生再次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2教学情境的创设,把经验带进课堂
  教学情境要具有真实性,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类似,这样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情境中又要含有丰富的知识点和探究要素,要有探究的必要;教学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如:在讲解溶液的“浓”、“稀”问题时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稀”的问题。为了使这个问题更形象化,继而以红糖水为例,创设学习情境:展示三瓶不同颜色学生自己配的红糖水,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由此你将做出哪些猜测?……再问:对如何验证红糖水的颜色越深浓度越大的猜想,你有哪些好办法。这过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农”、“稀”更形象化。再如:讲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时,学生前不久去搞了一次野炊活动,利用学生野炊时需要自己搭灶生火的经验,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在回忆中再一次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抛出问题:你们要煮东西,火是怎么生起来的?能生起火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分野炊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的结果:需要干柴、干草、火柴,当然还要有空气。逐层引导后时了得出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发现某小组在野炊时烧的火很旺而某小组的尽是出浓烟,进而还讨论了怎样让柴火燃烧得更充分。接下来再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发现通过刚才的讨论后,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已不是难以理解的难题了。
  另外,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学习、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伙伴也是一种促进,伙伴可以从他那里获得知识与经验。
  5实施新旧知识融合在教学中的效果
  利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⑴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实现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内化⑵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置于思维的积极状态中,活跃了课堂气氛。⑶能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求实的探究态度。
  由此引发的思考: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个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要比把知识直接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效果要好得多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退隐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关文信、耿淑贤、王凤英。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艳春。初中化学典型课示例[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3]刘克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M]。2003年
  [4]汪晓军、马宏佳。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C]。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教育2003第24卷3
  [5]陈新智。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的初探[C],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教育2003第24卷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980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