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 创新是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从改变教学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楷模,培养创新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一代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思维往往受到抑制,思想疆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开放的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这种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即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型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可能不是新的,但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找到独特、创新思路的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教给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而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2]。例如:在研究金属活动顺序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湿法炼铜是用铁制取铜,速度肯定比钠制取铜慢,为什么不用钠制取铜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先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知识和生产实际展开讨论:①、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否符合反应规律?②、钠能否作为制取铜的原料?学生讨论的结果认为虽然符合反应原理,但钠太活泼,冶炼成本高,不宜作原料。这时又有学生提问:“课堂上演示一次中,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真的快于铁吗?”教师采取延缓评判的原则,组织学生动手实验,结果学生发现烧杯中出现奇异的现象,并未出现红色的铜,而是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针对现象,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将钠放入水中,奇异现象之后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酚酞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学生思维活跃,忙于写化学方程式,争着解释以上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钠太活泼,和水反应生成酸,不能和盐溶液发生简单置换。并有感而发:“多问为什么,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创新意识大大增强,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教师最大的艺术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不停顿地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知道学生心理状态和用脑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中观察力的培养,主要是贯穿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教师都要尽力使反映问题的主要方面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特别是对那些现象贫乏,一瞬即逝,而又是显示本质性的内容,教师更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懂得“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例如,在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大多数学生只观察到足以引起兴奋的现象——发出耀眼的强光,而常常忽视本质现象——白色固体物质的生成,其实,前者并不是揭示问题的本质现象,而后者才是实验目的要观察的主要现象。同时要注意防止学生用头脑中已有的印象代替应该真正观察到的直观材料,另外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要束缚其观察的空间,否則,将导致教师一味的指到哪里,学生看到哪里,从而使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不但束缚了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那就谈不上培养什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性实验教学运用了现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这种探索性实验教学,致力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使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独立发现新事物、新问题,追求新知识。在精心设计的实验探索过程中对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或设想,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在科学抽象环节中发展演绎能力和分析想象能力,在得出结论环节中发展概括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享受发现的乐趣,在应用环节中,达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总之,教师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环境,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需要,经常地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把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5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