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看真切 想周密 写生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直以来,写作是师生挥之不去的心头痛。“没得写、写不好”是学生惧怕写作的最根本原因。在习作指导课上,笔者尝试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学会看仔细、看真切;点燃他们表达的热情,放飞他们的想象;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激励他们乐写爱写。
  关键词:习作教学;唤醒欲望;点燃热情;增强信心;表达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4B-0069-02
  纵观学生的习作,老师不无痛心地发现,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的叙述,往往是蜻蜓点水,极度概括。导致学生不爱写作、不能写好的原因,是习作指导忽略了对他们兴趣的发掘,忽视了他们兴趣点所在,忽视了对他们成就感的激发。著名特级教师、小语教坛习作领域标志性人物贾志敏说:“习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程度的客观标志。”“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生动。”在写作教学中,笔者努力将写作练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捕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唤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同时,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内化看仔细、想周密的方法,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生发写作的原动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素养。
  一、捕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唤醒表达的欲望
  随着习作教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命题、半命题作文已经被话题作文、范围作文悄然替代,学生写作的内容不再仅局限于某一事件,而是某一话题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此,在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选择与话题相关的生活经历进行叙写。在自由选择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集体指导,以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表达的欲望。在一次漫画式记写的写作指导课上,笔者给学生呈现一组丰子恺的无五官但很传神的漫画,给他们人物轮廓图,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位你熟悉的老师,如果只允许你在这个头像的某一处进行补充,你会在哪里画上什么,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画的是哪位老师?理由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他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我想画上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因为我们的数学刘老师戴着厚厚的眼镜,透过这镜片,我看到的是一双睿智而又严厉的双眼,每当遇到难题,这双眼睛就会发光。”“我想补上一头蓬乱的短发,因为我们的美术老师总是不拘小节,每次拿起粉笔大大咧咧地刷刷画上几根线条,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我会在嘴角点上一颗黑痣。这是我们的科学老师。她白皙的脸庞上,有了这颗黑痣的点缀,变得更加温柔了。”“我会给这幅画添上一张微微上扬的嘴唇,这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从这张嘴里蹦出来的,要么是风趣的语言,要么是充满哲理的话语,要么是唯美的文字,我们随着他的思绪,愉悦地遨游在美妙的文字王国里。”……
  这样的写作指导设计,将枯燥的“写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选择地进行外貌描写以写出人物的特点”这样的告诫式讲述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补画中,悟得抓住人物外貌特点写人的方法,想到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事件,从而让习作内容更加聚焦。
  二、点燃学生乐表达的热情,放飞想象和联想
  海伦·凯勒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说,很多人虽然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他们能对每件物体、人物一眼就能识别,但让他去说有关的细节,却常常张口结舌。对于司空见惯的生活,我们很少去关注细节,因此很难具体生动地去介绍。笔者在作文指导课上,常常帮助学生还原生活现象,引导他们回味、描述,以求在“想得周密、看得真切”中将写作变得生动、具体、丰满。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家务劳动时,很多学生都写自己的一次炒菜的经历,他们买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装盘、品尝一路写下来,流水账式的记录让人读来觉得毫无特色。笔者将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作拿出来,让他们评一评在各个环节平均用力好不好,然后形成“炒菜才是需要详细介绍的环节”这一共识。
  接著,笔者让他们回忆自己炒菜中出现的小插曲,他们立刻有了话头:“我开始不知道要等锅里的水干了再放油,结果刚烧了一会儿,锅里就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滚烫的油珠溅到我的脸上、手背上,火辣辣地疼,我兔子一样蹦出老远。”“我只顾埋头切菜,一旁洗衣服的妈妈忽然大叫起来:‘锅都烧红了!’我一惊,连忙关掉火,准备用凉水给锅降温。妈妈连忙阻止:‘别!别!你这么做,锅会突然遇冷爆裂的!’”“炒着炒着,我突然想起综艺节目里那些大厨颠着锅炒菜的样子,便也想显摆显摆,结果,重重的铁锅根本提不起来,我懊恼地放弃了想潇洒一把的念头。”
  饶有趣味的画面分享,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他们在回忆、想象、回味中,思维碰撞,思路被打开,写作的角度不再单一。这次写作,每个人都将炒菜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很多学生还将细节的表述运用到其他环节里,让买菜、择菜、洗菜、切菜、装盘、品尝这些环节简洁而不简单,概括而不枯燥,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的感受也与整个实践吻合,如操作狼狈的同学得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结论,在父母指导下顺利完成菜肴色香味俱全的同学得出“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有血有肉,令人信服。
  三、增强学生爱表达的信心,赋予写作原动力
  面对学生的习作,老师往往会很耐心地给予字词句方面的纠正,认为这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其实,学生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没有谁愿意被别人不断指出瑕疵,尽管你是善意的提醒。在教学中,笔者将错别字的纠正、语句表达毛病的修改融于学生自我朗读习作的环节中,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修改好。老师对学生选材、构思、表达,甚至是准确地运用某个新词、借用某句描述欣赏和肯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如“看到你整洁、美观的书写,老师就知道你这次习作是非常用心完成的,给你点赞!”“这里的描写让老师仿佛也来到了现场,感受到热烈的气氛!”“这句名言用得恰到好处,将自己的见解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虽然你的习作没有达到老师期待的长度,但内容真实,语句通顺,感受深刻,期待你的更大进步!”对于特别优秀的,笔者还通过拍照发班级群、张贴在教室共赏、推荐到校刊和杂志发表等方法给予激励。无论是作文本上书写热情的评语,还是口头在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无论是张贴在班级展板上,发布于班级群、家长群中,还是向外投稿争取发表,老师热情洋溢的肯定、激励和鼓舞始终伴随学生左右,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承认,自己的才华还可以施展。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学生写作付出的劳动、呈现的智慧加以欣赏、肯定,对于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写作兴趣,增强“我会越写越好”的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一句暖心的夸赞,胜过十句苦口婆心地纠正。学生在被欣赏中,自然会不断探寻更好的方式,追求更完美的表达和呈现形式,这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写得更好”的动力,还会令他们主动纠正由于马虎带来的低级错误,使得句式更加规范,书写更加整洁。
  四、结束语
  写作是一项富有灵性的创造性劳动,唯有唤起学生的灵性,才能激发他们乐表达、会表达、善表达的潜能。在写作指导中,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给他们看真切、想周密的空间,这样,他们的习作才会生动、具体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潮,贾志敏.习作教学的学理追求[J].语文教学通讯,2018,(30).
  [3]杨晓莉.习作能力,从优化素材选择途径开始[J]. 小学教学参考,2019,(13).
  [4]郑文庆.教育写作,素材从哪里来[J]. 江西教育,2015,(Z4).
  [5]周惠娥.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的做法[J]. 新教师,2017,(10).
  [6]于静,张玉璞,聂非非.美术教学中有效素材选用的实践研究[J]. 名师在线,2018,(11).
  [7]丁永儒.点面结合,提升素材性资源利用率[J].教书育人,2018,(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