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来,走进一本书的生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本书的诞生,或者说一本书的新生,不是被放到销售架上的一瞬,而是当我们带领孩子们翻开它,在纸页的摩挲中,在一字一句地品读中,这本书的意义才最终实现,这本书的生命才得以展现。来,这次我和孩子们就一起走进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的生命中。《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一共七部。前六部是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重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年轻的巫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后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部描写的是哈利在第二次巫师大战中在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我们这次要带领学生阅读的是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这部作品中,哈利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他离开了原来的“麻瓜家庭”,接触了魔法世界。在霍格沃茨,他收获了未曾感受过的友情、亲情,也历练了勇气,给了自己自信,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儿”战胜了来自外部世界的邪恶力量,完成了成长的第一步。可以说,《哈利波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魔幻世界”中的孩子的成长故事。
  【关键词】文学阅读;关于成长;魔幻文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成长
  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同样也有以“成长”为主题的篇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读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后的“资料袋”推荐了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记录了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小英子在成长过程中,一路收获,一路告别,最后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和父亲的告别之后,小英子完成了自己的童年成长历程。多年后,林海音回到台北后,回忆起那段往事,不舍留恋之情促使她完成了《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身处台北的林海音和曾经在北京生活的小英子的告别,也是成年的林海音和童年的小英子的告别,我们既能感受到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也能听到她轻轻的叹息。
  五年级的教材中有一篇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选自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篇作品中,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展现了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萧红的一生是逃亡漂泊的一生,她和很多女人一样经历了挚爱的亲人的死去、相爱的人因为种种变故的分开,还有失去孩子的悲伤……但是和绝大多数女人不一样的是她坚韧地在遍布荆棘的路上跋涉,把生命体验转换成神奇的语言文字,焕发出超越时空的艺术光彩。萧红无论走到哪里,看起来天地似乎越来越开阔,但是盛放心灵的地方却是越来越狭小了,唯有祖父所给予她的爱,化成了她精神世界里炽热的阳光。同为女作家,萧红笔下的童年生活传递出来的自由和幸福,与作者的现实生活经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童年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爱”,成了她人生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课外书屋”中,推荐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3岁到10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有苦难,有悲惨,有时也能得到一些温暖的童年,让高尔基对苦难和社会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位外国男性作家筆下的童年成长经历,他的作品中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课内教材为我们描绘了同一时期的女性作家的童年经历,也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时代的苏联男作家笔下的成长体验。这些现实的童年生活、成立经历中,有孩子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很能引起孩子的“共情”,也能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孩子们能看到现实世界中成长的各种可能。
  作为五年级的课外补充必读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则将孩子们从现实拉进另一个想象的世界。哈利在魔法世界的成长,和其他现实世界中的孩子一样,也是伴随着“告别”。在哈利的成长史中,有了精神导师邓布利多,有了并肩成长、战斗的好朋友赫敏和罗恩;有了疼爱自己的海格,有时刻陪伴自己的海德薇——一路获得的同时,哈利也在一路失去。他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小天狼星,接下来的第六部和第七部,哈利一直在失去,失去了宛如人生明灯的邓布利多,失去了表面对他不好却暗中用生命在保护他的斯内普,失去了霍格沃茨——如果说在第一部中他战胜伏地魔靠的是运气和母亲对他的爱,那么到最后,他在不断“获得”和“失去”的过程中,获得了承载一切的能力。
  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想象的魔幻世界中,成长都是一样的。这也是这类课外阅读作品和课外阅读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那个充满魔力的魔法世界里,作为一个孤儿,哈利没有父母的期望,在姨妈家时,他被排挤、性格孤僻,被认为是“异类”,当他来到霍格沃茨之后,他有了朋友,有了敌人,有了奇妙的力量和除掉隐藏在学校深处的邪恶的使命——他是一个“看似完美的小孩儿”。他聪明、善良,运动能力强,有神奇的魔力,这些都是孩子们梦想拥有的。可他又是一个“不完美的小孩儿”。他逃课、不爱学习、不守规矩,有着不少人性上的弱点,这种“真实”拉近了孩子们和哈利之间的距离。在魔法老师们的引导下,在朋友的帮助下,哈利有了勇气,有了自信,有了爱的力量,并且最终战胜了邪恶。哈利就是“一个在成长中没有人爱,如同一个被抛弃的人,然后突然走进光芒之中,被世界发现”,这是每个尽管聪明,但是不够强大的孩子的幻想,也许是这种情感上连接,让孩子们喜欢这本书,也让我们喜欢这个“魔法世界”。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展示了哈利在魔法世界的成长历   程,让孩子们在“魔幻世界”中找到了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这是对教材内作品的补充,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拓展。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我们带领学生阅读这一类的课外文学作品,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是送给学生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家园,多维度的精神家园,也许是现实的,也许是魔幻的。
  二、关于魔幻文学
  (一)魔幻文学
  魔幻文学(Magic words)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文学表现形 式,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魔法”“穿越”“想象力”是魔幻文学的三个主要特征。我们带领学生阅读《哈利波特》,激发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进而希望孩子们了解这一类文学的基本特点,增加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正如,我们在课内讲《文成公主进藏》时,会介绍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叙事模式——三迭式,会带领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神奇”“有趣”“巧合”的特点。通过这一个课内的民间故事,我们帮助学生了解这一类文学的基本特点,为后面引导学生欣赏民间故事、继续阅读打下基础。同样,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也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共读一本书之后,能有继续阅读这一类文学作品的基础和能力。因此,让孩子们感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神奇的魔法”“意想不到的穿越”和“强大而丰富的想象力”,是我们首先要完成的事情。
  (二)魔幻小说
  《哈利波特》作为系列小说,它也有小说的基本特征。书中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充满魔幻氛围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这部书的生命力,是吸引它的欣赏者继续阅读,继续获取能量的关键。
  四年级孩子们学习了《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等篇幅相对较长的小说,对于小说的文体特征并不陌生,我们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和孩子们像书友一样去“聊书”,在“聊书”的过程中,在孩子们已有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完善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为孩子们重读魔幻文学的经典《小飞侠彼得·潘》提供方法,也为孩子们继续阅读同一类作品,如《纳尼亚传奇》《霍比特人》《魔戒》等做准备。
  三、关于主题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之所以能激起那么多人的阅读热   情,因为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能在书中寻找到不同的阅读意义。作品的“多义性”也让不同层次的阅读者,或者说是书的欣赏者,有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有人在伏地魔身上感受到了“欲望的恶果”,有人在奇洛的经历中看到了“人性的弱点”,有人被哈利、赫敏和罗恩之间的“友谊”所感动,有人为“正义战胜邪恶”而喝彩,当然有人也欣赏孩子们在成长中不断获得的“勇气”,这种“勇气”,包括哈利面对敌人时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胆量和超人的勇           敢精神;也包括纳威在好朋友面前能坚持住自己的立场;还包含在哈利克服内心的恐惧时,和自我怯弱的对抗。
  除此之外,根植于孩子们心中的,伏地魔也弄不明白的事情,那就是“爱”。内心充满仇恨、贪婪和野心的伏地魔,对敌人心狠手辣,对自己的追随者也一样冷酷无情,最终被强大的“母爱”摧毁。如果说有一个主题可以解释作品的意义,我想那应该就是“爱”。这个“爱”包括能战胜邪恶力量的“母爱”,包括赫敏和罗恩给予哈利的“友爱”,包括邓布利多、斯内普对哈利“师长的爱”,还包括外表粗狂内心柔软的海格给哈利的“親人的爱”——爱是创造所有奇迹的根源。如果一定要让孩子们在书中获得些什么,那一定是“爱的力量”。
  书,只有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结出故事与果实,它的生命才有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命的意义也得以逐渐呈现。书的世界,为我们的生命构筑了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维度,而我们的生命,有了阅读的种子,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来,与我一起,与孩子们一起,走进书的生命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3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