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连沿海织纹螺属Nassarius(腹足纲 织纹螺科)三种新记录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整理分类近年来大连沿海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时,鉴定出属于织纹螺属的3个大连沿海新记录种: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inarus(Phillippi,1851)、群栖织纹螺Nassarius gregarius(Grabau & king,1928)和胆形织纹螺Nassarius pullus(Linnaeus,1785)。它们主要生活在潮间带及浅海或稍深的沙质、泥沙、软泥或岩礁質海底。
  关键词:腹足纲;织纹螺科;织纹螺属;大连沿海;新记录种
  织纹螺属Nassariu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新进腹足目Neogastropsda、蛾螺总科Buccinoidea、织纹螺科Nassariidae[1]。一般个体较小,成体贝壳高度在8~35 mm之间[2]。本属动物常栖息在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质海底或岩石间,适应能力较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区,从温带、亚热带到热带海区均有分布[3]。织纹螺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报道的约有31种,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但根据初步调查发现其在东海、南海和南沙群岛等海域生物资源量和多样性更高[2]。
   织纹螺科动物主要以其他海洋动物的尸体为食,在底栖群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对环境变化敏感,可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越来越被人类关注[4]。织纹螺味道鲜美,深受我国沿海居民喜爱。但是,近几十年来,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时常发生,而且危害范围较广,严重的还会导致食用者死亡,引起了国家卫生部、各级地方政府及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国外关于织纹螺的研究和报道较多,在分类、系统发生、种群动力学、繁殖生物学及毒性方面均有涉及。我国对织纹螺的分类、系统发生和毒性等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但多集中在南方沿海(如浙江、福建、海南等地)[1,5-8],对北方沿海研究较少。笔者对近几年在大连沿海采集的织纹螺标本进行了整理和比对,发现了3个大连沿海新记录种。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所观察标本主要为笔者近年来开展大连沿海底栖生物调查所得,部分海域分布信息,来自相关参考文献。本研究中,笔者用游标卡尺对所观察标本进行了测量,并在体式显微镜下对其贝壳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利用数码相机对贝壳进行了拍照。本研究依据的系统为Bouchet和Rocroi[9]制定的分类系统。
  2 结果与讨论
   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Wenz,1938
   织纹螺科Nassariidae Iredale,1916
   织纹螺属Nassarius Duméril,1806
   Nassarius Duméril,1806:166[7].
   模式种:Buccinum arcularia Linnaeus,1758
   特征:贝壳小型,呈长卵圆形或纺锤形。螺旋部多呈圆锥形,体螺层较大。壳面通常有多条明显的纵肋,在纵肋之间具有细的螺肋,二者交织成布纹状。壳表具结节突起或平滑,常有色带。壳口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外唇厚,内缘常有放射状的细螺肋,内唇光滑或有结节,上部近后沟处通常有一枚肋状齿。前水管沟较宽短,缺刻状,厣角质,褐色。
  2.1 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inarus(Phillippi,1851)
   Nassarius(Zeuxis)semiplicatus(A.Adam)[10],1989:68,pl.Ⅶ,fig.13.
   Nassarius semiplicatus(A.Adam)[11],2008:196,text-fig.
   Nassarius sinarus(Phillippi,1851) [12],2016:113,fig.129.
  2.1.1 标本采集地 大连金州区,庄河市。
  2.1.2 形态特征 壳长19 mm。壳呈卵圆形。壳质坚硬。壳表外被有黄褐色薄的壳皮,具有紫褐色螺带。螺层约7层,缝合线明显。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较大,基部收缩。壳口呈卵圆形,内面黄白色。外唇薄,内缘具齿状突起;内唇微向外延伸,后端具1个肋状突起。前沟短,呈缺刻状;后沟浅而小。厣角质,黄褐色,薄,边缘光滑。
  2.1.3 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常栖息于潮间带沙质或泥质海底。腐食性动物,在海滩上常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中国特有种,渤海、黄海、东海均有分布,在东海较常见。本种在大连沿海首次报道。
  2.1.4 讨论 半褶织纹螺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毒,但因季节和栖息地不同,有时会有毒[13],考虑到半褶织纹螺毒性的不稳定,应加强对沿海群众的科普教育,并提醒居民不得采集和食用半褶织纹螺。
  2.2 群栖织纹螺Nassarius gregarius(Grabau & king,1928)
  Nassarius(Hima)gregarious(Grabau & King)[11],1989:70,pl.Ⅶ,fig.2.
  Nassarius gregarius(Grabau & king,1928)[12],2016:116,fig.133.
  2.2.1 标本采集地 大连市内夏家河子,旅顺口区,庄河市
  2.2.2 形态特征 壳长8 mm。壳呈长卵圆形,较细瘦。壳质坚实。壳表白色,在体螺层上具有2条紫褐色螺带。螺层约7层,缝合线较深,螺层膨圆。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较大。螺层有较强的纵肋及细的螺肋,在体螺层上纵肋11条,纵肋和螺肋相互交叉形成结节突起。壳口卵圆形。外唇宽厚,内缘具有大小不等的粒状小齿;内唇弧形,滑层稍厚,前部唇缘遮盖脐部。前水沟短。厣角质。   2.2.3 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常栖息于潮间带及潮下带的泥沙质及软泥质海底。中国特有种,渤海、黄海和东海均有分布。本种在大连沿海首次报道。
  2.2.4 讨论 群栖织纹螺属于小型贝类,经济价值不高。
  2.3 胆形织纹螺Nassarius pullus(Linnaeus,1785)
  Nassarius thersites(Bruguière,1789)[14],1983:99,text-fig.
   Nassarius pullus(Linnaeus,1785)[10],2008:197,text-fig.
   Nassarius pullus(Linnaeus,1785)[15],2012:103,fig.370.
  2.3.1 标本采集地 大连市普兰店区。
  2.3.2 形态特征 壳长20 mm。壳呈胆形。壳质坚实。壳表呈灰褐色,体螺层常有2条宽的紫褐色螺带。螺层约6层,缝合线明显。螺旋部短而粗,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壳口较小,近卵圆形。外唇厚,内缘具数个小齿;内唇滑层极扩张,覆盖体螺层腹面。厣角质。
  2.3.3 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常栖息于潮间带的泥质或泥沙质的海滩,喜聚集成群。广分布种,我国东海和南海有分布;印-太海区也有分布。本种在大连沿海首次报道。
  2.3.4 讨论 胆形织纹螺主要分布于浙江以南的海域,北方沿海之前未有报道。作者在大连市普兰店区城子坦镇退潮后的沙滩上,采集到2枚活体,分析可能是由于引入其他南方贝类苗种带入。
  参考文献:
  [1] 尤仲杰,张爱菊.浙江沿海7种织纹螺形态聚类分析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161-164.
  [2] 杨静文,张素萍.中国近海织纹螺科系统分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海洋学报,2009,33(10):124-126.
  [3] 刘伟成,姜蒙蒙,黄晓林,等.织纹螺的生物学特征及毒性分析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2,31(3):181-186.
  [4] 张爱菊,尤仲杰.Nassarius属织纹螺摄食行为及毒性的研究进展[J].水利渔业,2006,26(1):9-12.
  [5] 王雯,蔡立哲,刘炜明.福建沿海织纹螺形态分类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1):171-175.
  [6] 张素萍.南海织纹螺属三新记录(腹足纲,织纹螺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9,34(4):954-956.
  [7] 李海涛,朱艾嘉,方宏达,等.蛾螺科、织纹螺科和细带螺科腹足类齿舌的形态学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0,41(4):495-499.
  [8] 张素萍.中国海织纹螺属Nassarius(腹足纲,织纹螺科)两新记录种[J].海洋与湖沼,2013,44(3):814-816.
  [9] BOUCHET P,ROCROI J P.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or of gastropod families[J].Malacologia,2005,47(1/2):85-397
  [10] 齐钟彦,马绣同,王祯瑞,等.黄渤海的软体动物[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67-70.
  [11] 张素萍,中国海洋贝类图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95-198.
  [12] 张素萍,张均龙,陈志云,等.黄渤海的软体动物图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0-116.
  [13] 张农,刘海新,苏捷,等.织纹螺及其毒性[J].中国水产,2007,3:72-73.
  [14] 齐钟彦,马绣同,楼子康,等.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99.
  [15] 杨文,蔡英亚,邝雪梅.中国南海经济贝类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09-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