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中武术精神的弘扬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进一步了解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中武术精神的弘扬情况,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帮助。本文从武术精神本质,弘扬武术精神对高校公共体育学生人格品质的影响,公共体育课弘扬武术精神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方面分析,针对现状从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和落实武术精神研究两方面为合理、有效地弘扬武术精神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武术教学  武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c)-0123-02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发展的未来,其精神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然而,现今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过多的关爱,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意识与集体意识的性格。已有研究显示,武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塑造人坚强、勇敢、和谐等意志品质。本文通过了解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中武术精神的弘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同时,更为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理论帮助。
  1  武术精神的本质
  武术精神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整体为上”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怀,众多习武者用自己高超的武技保卫国家,用身躯捍卫民族尊严;第二,“崇德重义”反映出武术项目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习中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第三,“止戈为武”体现着武术的文化内涵,为武是双方拳脚相搏的对抗,体现着竞争,止戈即是点到为止,也是对未来彼此行为的期待;第四,“自强不息”表现出一种面对困境依然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种不屈服、不言败的品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都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替代不了武术所拥有的深厚的文化与道德素养,这让武术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承担起教育任务。
  2  弘扬武术精神对高校公共体育学生人格品质的影响
  2.1 对公共体育课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是思想观念完善的关键期,也是道德品质提高的重要阶段。教师通过武术课传播武术精神,学生耳濡目染体会武德思想,建立与时代发展相符的正确观念。通过灌输观念到形成习惯,让大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着生活中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变化,使自身修养得到提升。
  2.2 对公共体育课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我们熟知的习武者都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保卫祖国。因为武德教育中要求习武者的首要目标就是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样的人物在中国的历史上不胜枚举。如:少时投军抗金、精忠报国深受百姓爱戴的岳飞。又如:遵循祖宗遗愿,克服重重危难收复台湾,捍卫国土完整的郑成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的武技高超,有的只是普通的习武者,但他们都在民族需要他们时秉存大义、勇往直前。课堂中,通过对学生讲解武者的事例,不仅能增强民族自豪感,也让其对爱国主义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 对公共体育课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武术的学习,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谚语,这体现出武术练习的艰辛,通过长期练习,能够培养人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训练中,教练员会利用严冬酷暑的天气进行训练,这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学生抵御特殊气候变化的能力,更能培养人持之以恒的毅力。
  2.4 对公共体育课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随着金庸、古龙等小说的畅销,学生对武侠文化中的为国为民、见义勇为的精神充满着钦佩。这些具有正能量的武侠文化,是武术文化的分支,對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武术文化,可以培养其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3  高校公共体育课弘扬武术精神存在的问题
  武术作为公共体育课的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学生的推崇和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武德是每个习武者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然而,技术动作的学习是可以通过直观的讲解练习可以掌握,但武德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体会,很难理解与把控,更不利于评价和考核。现今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武术精神的弘扬出现了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3.1 武术课教师缺乏重视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中起引领作用,而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重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对武术精神缺少系统化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教师自身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个人素养偏低;其二,在教学考核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武术精神的衡量标准,因此在发现学生有武德缺失现象时也没有及时纠正。
  3.2 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播,中西方的文化在逐渐交融,两方文化在融合的同时也对自身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国外的很多运动都注重体能与核心力量的培养。武术作为技术性很强的一项运动,在授课时避免不了对技术动作教学的偏重,而忽略了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育,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武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3.3 关于武术课中弘扬武术精神的研究薄弱
  武术精神的传播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支撑,但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对武术精神教学研究相对薄弱,导致弘扬武术精神实践缺乏理论支撑和引导。这主要表现有两点: 一是研究视角有偏差。不少学者都对“武术精神文化”进行研究,但研究的落脚点都在武术的技能化方面。二是研究方法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开展武术精神的研究中,多数从学校发展角度,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公共体育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武术学习兴趣存在差异,导致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用较低。
  4  弘扬武术课中武术精神的对策
  4.1 提高武术教师的文化素养
  师资力量是武术精神得以弘扬的重要保障,各校针对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武术教师的文化素养,不断丰富其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的同时,加强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剖析,切实将武术精神和技术学习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与感受武术精神的本质。
  4.2 落实武术课武术精神的研究
  为了提高武术课中武术精神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在开展武术课教研活动时可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更具指导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武术精神的弘扬。此外,在研究中,应突破西方体育运动思想的局限,对武术中的“武艺、武义、武德”等武术精神层面研究进行重视。
  5  结语
  武术课中武术精神的弘扬有两方面,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考核都应从理论和技能两方面进行,理论主要包括“武德”等精神层面;从校方角度来看,应重视武术精神的传播,明确支持和关系的态度;从科学研究角度来看,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思想观念和科研水平,建立良好的武术学科研究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宏良,董如军,周亚辉,大学生自卫防身意识与武术学习动机现状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94-96.
  [2] 谭作军.普通高校武术教疗突出攻防技击本质之导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92-96.
  [3] 刘国立,赵瑜.武术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6(3):32-35.
  [4] 周大坤.探讨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177-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