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林业建设的原则是高效使用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把相应科技应用到培育、开发使用森林资源以及对林业产品进行加工制造的生产活动,其涉及范围广泛,如规划林区、开发资源、森林防火等。现阶段林业发展迅速,对林业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针对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林业发展;技术创新;影响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人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们对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有了较强的意愿。因此,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理应得到高度重视,而发展现代林业必然要进行科技型转变,在林业技术方面寻找到突破口。实际情况却是,在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出现众多隐患问题,这也是目前最需要引起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一、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足,资金不到位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使得林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愈发重视创新林业技术。但是对于个别地区来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大多数工作人员习惯了以往熟悉的工作模式及工作方法,导致不重视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对林业技术创新没有积极性,导致严重阻碍当地林业更好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虽然明白了林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对应的能力和资金作为支撑开展实践工作,致使不能及时引进新技术和优秀人才。即便成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但因为资金匮乏也不能保证可以按照预想方向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出真正的效益,降低其作用性[1]。
  (二)机制不完善,主体地位不明确
  我国进行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大多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都缺少林业单位的积极参与,投入的科研经费相当少,不利于开展创新工作。同时,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在物力、人力、财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情况。林业发展应坚持以发展为重要指导,全面且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紧密联系起技术创新和发展,加快推动林业技术转型,更好地满足现阶段林业发展实际需求。
  (三)科研成果较少,推广应用更少
  现阶段,我国林业科研成果并不是很多,能实现高效推广和应用的科研成果更少。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有關部门把多半的科研费用用于建设起效快的工业或农业中,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并没有发挥技术创新以后该有的功能。另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林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缺失,专业技能水平不高,阻碍林业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降低了实际转化效率[2]。
  二、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现有的林业品种较为单一,且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其品种成长速率较慢,经常会受到害虫的啃食,导致其成活率较为低下,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基于此,在新品种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培育出更多优质的、成活概率高的新型品种。通过利用林业技术创新,不断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产品质量问题,提高林业技术水平,使林业发展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增创林业效益[3]。
  (二)有利于推动林业绿色化发展进程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林业绿色化发展依然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过去受技术问题的影响,林业产业不能实现绿色化发展。而通过林业技术创新能有效解决此问题,林业部门使用可持续经营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和森林生态系统技术等一系列新型林业技术,在进行林业生产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推动林业绿色化发展进程,满足时代发展需求[4]。
  (三)实现林业转型,促进林业数控化管理
  病虫害是林木在生长过程中的健康杀手,其使林木成活率下降,林木光合作用不足、授粉率低等,导致林木整株死亡、大面积枯死。新型林业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能更准确地掌握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供给情况,还能更直观地测量林区的日照、光合、水分、温度和养料等情况,对林业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条件,使得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精细化,让林业产业朝着数字化管理方向持续发展。
  三、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林业发展要依托于林业技术创新,这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需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林农等多种主体的参与和配合,做到齐心协力,推动林业技术创新走上正轨,发挥林业技术创新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川.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J].河南农业,2017(20):32.
  [2]周亚兴.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林业产业,2017(1):24.
  [3]孟庆军.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8(13):160-161.
  [4]何桂华.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6(24):76-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2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