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就“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课的具体案例着手,分析如何在高中的物理课堂上,灵活地掌控教材,巧妙地完成教学目标,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教学策略:高效性:教学反思
   一、一节课的简要教学过程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2第7章第6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设计流程和教师实施情况:
   1.利用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功的效果有哪些?功和物体的速度变化有何关系?
   达成和缺陷:学生能正确回答“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结合具体实例得出做功过程物体的速度会发生改变,产生了寻求“功和速度变化关系”的学习动机。全过程通过语言描述,缺乏感官的直接刺激。
   2.新课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分析两种参考案例;利用案例2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达成和缺陷: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材中提供的两种案例的原理分析,但费时较长。学生分组实验开始时对于实验的流程不够清晰,平衡摩擦力环节费时较多,有多组没有成功完成实验。挑选学生实验中相对接近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Excel进行数据拟合,并介绍数据处理方法。由于实验过程中操作的种种不当,造成数据的误差稍大,教师只能草草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前半段进展比较顺利,通过提问顺利地引导学生意识到功和速度的变化有关系,并激发了学生探究功和速度变化定量关系的学习动机。在对教材中两种参考案例的分析、比较、选择过程中没有分彼此,同样费力地从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及实验可行性等维度进行了分析,导致教学时间超出预期。在选定实验方案后,只是简单地说明了实验步骤及要求,就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由于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和要求没有完全理解,再加上实验操作技能有所欠缺(特别是平衡摩擦力的环节),致使实验过程费时多且结果较差。课堂教学结束时,由于实验小组没有得出比较理想的实验数据,教师只能将一组相对接近的实验数据拿出来简单地进行处理,误差较大,勉强得出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这样看来,本节课没有完全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应该是一节失败的课。
   二、这节课的弥补措施
   因为“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这节课没有完全达成教学目标,就思考如何在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没有完全遵循教材的安排,而是先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明确该过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物理规律的得出,除了采用实验归纳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接着借助教材,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从表达式中给出动能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完成了动能和动能定理这节内容的教学,还弥补了上节内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比较了实验归纳法和逻辑演绎法,渗透了科学方法论的教学,最终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两节课后的反思
   首先,每节课的教学安排不能太主观,特别是涉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堂。另外,教材只是提供了一种教学的平台,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比如分析“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这节中两个案例时,若仅重点分析第二个案例,就可以给分组实验更多的时间,也有时间解决好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可能比较好地完成。
   其次,学生的实验意识与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现在物理学科的周课时较少(在选修分班之前,周课时数只有2节),学生实验的机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普遍不高,就导致学生分组实验难以顺利进行。若教师事先拍摄好“探究功和速度变化关系”这一实验的规范操作过程,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将视频播放给学生示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或者在实验之前发一份引导性工作单进行开放性的点拨,将大大提高该实验的效率。
   最后,教学中也许某节课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每节课都是优质课。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智慧地调整教学安排,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安排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学。如“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节课根据“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进行了调整,将第一节课没有完成的教学内容整合到第二节课中,而且从方法论层面对比了两种得到物理规律的途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义才.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表现性评价[J].物理教师,2016(7).
   [2]尹卫兵.定性体验与定量探究相结合有效突破教学难点[J].物理教师,2016(7).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