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2017年新课改实施以来,“活动型学科课程”一直是老师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结合一年多来的新课改教育教学实践和大量的听课评课体会,就此类课程的课堂实施从核心素养、活动设计、活动过程、问题设计、课堂生成、细节要求六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期待引起广大同仁的批评、斧正。
   关键词:活动型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山东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上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是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活动型学科课程”既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年多来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并且还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我们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中究竟需要怎么做、需要注意点什么呢?笔者结合一年多来的上课、听课、评课等新课改实践,就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的几点思考以飨读者。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我们在进行活动型课堂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因为它如同灵魂一样伴随课堂的始终。而不是一节课讲完了,再去反思这节课哪些地方体现了什么核心素养。笔者在近期听一位老师讲《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在评课中这位老师谈到教学设计时,她这样说道:“我备完这节课之后,专门和我们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对照了一下,第一个活动‘伟人这样说’符合‘政治认同’这一要求;第二个活动‘评价长生疫苗案’符合‘法治意识’‘科学精神’这一要求;第三个活动‘请同学们为增强政府权威写一个提案’体现了‘公共参与’的要求。因此,我的课堂活动设计是完全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较常见,实际上大家应该把研究的顺序颠倒一下:应该先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然后再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上去进行课堂设计,而不是备完课了再去与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对号入座。换句话说,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强化核心素养的引领,而不是拿着核心素养各要素的标签硬性地粘贴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关注活动设计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活动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線索,要统筹本节课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新课改以来,一线老师在活动设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探索,目前我们认为操作性较强的活动载体有文字内容、视频材料,另外还有情景剧的表演、小辩论、小制作等,但是在活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避开以下误区。
   1.活动与课程两张皮
   按照“活动内容课程化”的要求,序列化的活动设计要与结构化的学科内容相对应,如果活动的设计脱离开课程内容,就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例如,某老师在讲“探索世界的真理”时,一上课就指导学生做了个“青蛙大战”的拓展游戏,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课堂气氛也很好,但是仔细考虑一下,这个活动却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度较低,这就偏离了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2.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活动的开放性带来了答案的多元性,对学生的表现应采取“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的评价。要以基本观点为统一标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给这些活动制定了标准化的答案,学生在研究、讨论、分享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偏离“标准答案”的情形,就想方设法把学生“硬拉”到“标准答案”的跑道上来,殊不知,这样做恰恰背离了我们设计活动以提升素养的本意。
   3.要力避活动课上“被活动”现象
   在活动型课程中,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课程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学生不愿意参与却被老师强拉过来活动的现象。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一节课时,问学生“德和才哪个重要”,结果聪明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都重要”,一下子让老师无语了,他本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讨论探究一下再回答呢,没想到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这位老师怎么做的呢?他仍然按照自己的课堂预设,说:“大家先不要回答,讨论一下。”其实,由于问题设计缺少辨析的深度而失去了活动的价值,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按老师的指导进入了“被活动”状态。这样的活动就是低效的活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关注活动过程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同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并且把此作为考量目标达成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的体验过程,既是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论证的过程,也是感悟真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整体上宏观把握,高度重视积极价值导向的引领作用,要引导学生在材料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凝炼观点,在活动体验中印证观点。目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老师的高度重视。笔者以“中国好教育”齐鲁联盟同课异构赛课活动为例,其中有一位选手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时,从整体上设计了四个环节:活动一,你说我画;活动二,说说你眼中的人大;活动三,我与代表面对面;活动四,感悟榜样,奋发有为。四个活动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既提高了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学生对我们的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感提升也是水到渠成。    再如,还有一位选手在讲“价格变动的影响”时,设计了“我的企业我做主”的如下活动: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今年环保部“动真格”督察,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中小纸箱生产企业,造成纸箱价格不断飙升,再加上物料、人力、运输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快递公司成本剧增,此次的集体“涨价”又恰好发生在快递业务最繁忙的“双11”之前,在竞争异常激烈、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快递行业,价格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因素,提价就有可能导致客户流失。但相关人士表示,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快递公司不会轻易做出涨价的决定。
   如果你是某快递企业的首席运营官,面对这种局面,你采取涨价还是不动呢?原因有哪些?
   在这个活动中,通过从学生到首席运营官角色的转化,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关注问题的设计
   在以情境为载体进行综合性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问题设计的重要性。我们选定了有利于培育核心素养的情境之后,如果后续的问题设计精巧、难易适中、符合实际,那么学生参与的热情、广度、深度就会较高,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既可提高整节课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又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感、成就感。例如,在今年10月份山东省“送课下乡”活动中,山师附中的赵炳勇老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中,首先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如下内容:
   “芯危机”——芯片(集成电路)被称作是信息时代的“基石”“工业粮食”“中国智造”的灵魂,是衡量国家高端制造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商业芯片90%依赖进口,2017年对外芯片行业贸易逆差就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缺芯少魂”的问题严峻地摆在面前。
   然后赵老师设计了如下活动:在某校开展的解决中国“缺芯”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各小组搜集资料并做了发言。甲:减税才能增效,拥有中国芯根本上靠减税。乙:行政力量直接迅速、力挽狂澜,发展芯片根本上应靠行政的强力推动。丙:侵权盗版打击了创新者的积极性,解决缺芯问题根本上要靠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对甲、乙、丙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这个设问分成两步,一要表明赞成哪一观点,但更重要的是下一步“说明理由”,一易一难,形成梯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对此,听课、评课的老师们评价很高,因为这个设问很接地气,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活动;同时这个设问又有一定的难度,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搞明白,必须探究。
   反之,如果问题设计不当,难度过大,会提高学生的受挫感,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难度过小、思维含量过低就会失去探究的价值并且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创设了一个“买车”的情景:
   平妈:“老李,咱儿子都上大三了,眼看就要毕业了,咱得为儿子以后的成家做打算了,听说最近4S店又搞活动了,明天咱俩去看看,给儿子买辆轿车。”
   平爸:“看啥呀,现在轿车还是比较贵的,就咱俩那么点工资,买啥车啊。”
   平妈:“你看看你这是说的啥话,咱儿子以后娶媳妇不得要车啊,轿车贵就不买了啊!”
   平爸:“我不是那个意思,儿子结婚肯定得买车,但你相中的那款轿车的价格还是那么高,不過有下降的趋势,咱没有必要非得现在买。”
   请同学们议一议:轿车属于生活必需品还是高档耐用品?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相同吗?
   当老师抛出这一问题后,学生并没有热情地投入活动中去,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这个设计过于简单、缺少思维含量,又没有开放性,其本身没有讨论的价值。依据材料,很显然轿车是高档耐用品,生活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如果把设问改为“如果你是平平,请发表一下你的观点,买还是不买,原因是什么?”可能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去了。
   五、活动中要重预设更要重生成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经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良好的预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有序性和计划性,但在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无视生成,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课堂便会僵化、机械和呆板。课堂教学本就是一个多元互动、个性张扬、重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堂生成,巧妙处理课堂生成,或许这样更接近教育的本真。例如,在齐鲁联盟同课异构赛课活动中,一位选手在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时创设了如下《帮不帮》的情景剧:
   同学甲成绩优秀,是班内的“学霸”。甲正坐在课桌前认真复习,思考所学问题。刚打完篮球的同学乙走进教室,满腹牢骚地说:“我成绩这么差,这期中考试怎么考啊?同位你成绩好,到时候可得帮帮我啊!全拜托你了。”说完就大摇大摆地走了。同学甲:“帮吧,那是作弊啊!不帮,又怕影响同学间的友谊。”随后一脸纠结地说:“我帮还是不帮?”
   请问你对这位学霸的纠结有何建议?
   当这位老师问学生“帮还是不帮”时,本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帮”,但是恰恰相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帮!”一下子弄得授课教师措手不及,慌乱了十多秒后,这位机智的老师因势利导,从学生“帮”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明确诚信的重要性,然后回归教材,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整个对课堂生成的处理过程,及时、灵活、淡定、自然,再一次凸显了这位老师超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过人的教育智慧。对这一生成的处理博得全场老师发自内心的点赞。确实,课堂因生成更精彩。
   六、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中的细节要求
   在活动型课程的实施中,除去以上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外,还有一些细节指导必须科学合理,如时间要求、分组要求、探究要求、发言要求等。如果教师的指导不科学、不到位,就可能出现课堂混乱、浪费时间、偏离目标等现象。下面笔者以山师附中赵炳勇老师的省级示范课为例谈一下细节要求。
   在2018年10月19日,赵炳勇老师在“下乡”展示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首先提出了如上表中的活动要求,大家如果仔细研究可以看出:
   首先,赵老师的分组独具匠心,他把学生分成活动组和评价组两个类别,特别是对评价组“找亮点、找缺点、提出新观点”的要求明确具体,有效提高了学生活动的针对性、方向性。
   其次,赵老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出了“组长负责制“的具体要求,明确了组长的具体任务,这有利于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也为下一步的发言做好了充分准备。
   再次,赵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组长汇总各小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同学灵活补充”“每人发言简明扼要,后续发言同学不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当别人发言时注意应仔细听”等,这些严谨细致的发言指导有效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无效性。
   最后,赵老师对学生活动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要求。目前高中各学校一节课的时间基本上都是40分钟或者45分钟,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的活动时间,否则很容易出现“拖堂”或前松后紧、匆匆下课的现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活动时间确实很难把握,但笔者认为,既然是一个探究活动,一般不能低于三四分钟,时间太少了,活动难以展开,经常听老师在课堂上说“同学们合作探究(讨论)一分钟”,这种活动只能是一种形式而已。但是也不能时间太长,否则就会影响其他环节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鲁新民.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四维设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高中),2019(1):41.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