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组织嵌入新乡贤引育何以可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永亮 罗伟杰 刘俊娜

  [摘要]乡村空心化现象的日渐加重使得当下乡村治理面临乡村文化断裂、治理秩序失衡等现实问题与重重困境。凭借草根性强、贴近群众等独有特点,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助力乡村建设、参与基层治理以及带动乡风文明等乡村治理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也是吸引、培育更多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从而纾解当下乡村治理之困的重要力量。该文以A县青年学子联合会为例,试图对“社会组织嵌入新乡贤引育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引贤”、提供服务家乡平台“用贤”、促进人才互通“育贤”,以及解决人才回乡后顾之忧“留t”,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社会组织新乡贤引育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2)030019-07
  一、问题的提出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个人发展、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生产能人、文化人与青壮年劳动力等为代表的农村“精英群体”纷纷选择背井离乡、涌向城市,致使“房无人住、地无人耕、家无人守”的乡村空心化现象愈演愈烈[1]。在此背景下,乡村文化断裂、治理秩序失衡等现实问题成为阻碍乡村良性治理的重重困境[2]。
  作为农村地区精英群体的代表,乡贤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智库”角色,他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承者,同时也是先进思想的宣传者及正确舆论的引导者[3]。2015年2月,《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8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从“乡贤”到“新乡贤”的称谓转变不难看出,党和政府不仅对该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地位表示认可,还对其独特优势给予了充分肯定。然而,由于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及区域差别大、发展不均衡等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新乡贤“返乡”动力不足,参与乡村治理的成效亦有限。因此,如何吸引、培育更多新乡贤成为纾解当下乡村治理之困的重要议题。XUEHUI学会2022年第3期2022年第3期社会组织嵌入新乡贤引育何以可能?XUEHUI
  截至2020年5月,中国的社会组织数量已达87万多个,在国家治理变革与政府职能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活跃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组织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实践者[4]。除此之外,凭借草根性强、贴近群众等独有特点,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助力乡村建设、参与基层治理以及带动乡风文明等乡村治理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5]。鉴此,本文拟通过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的方式,对A县青年学子联合会在新乡贤引育中的具体实践与现实路径展开调查研究,以期以人才振兴为切入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文献述评
  (一)从“乡贤”到“新乡贤”:定义及内涵的转变
  “乡贤”(或可称为“乡绅”)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泛指因才学出众或品德高尚而深受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一类人[6]。千百年间,在“皇权不下乡”的封建管理体制下,国家长期依靠村贤乡绅作为阶级对立的乡村政治社会主体,并以此来实现间接民主统治,从而达到农村政治社会相对稳定、政治秩序相对清明及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统治目的[7]。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理念的出现和发展,往往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相关联。从“乡贤”到“新乡贤”的变迁,体现了中国乡村领域对于治理的接受与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8],具体来说,这个过程一是体现在对乡村治理中村民主体性和行动逻辑的认识,二是体现在对非正式制度与多元参与的强调[9]。
  作为一个颇具历史延续性的概念,新乡贤既保留了“本土属性”与“道德高尚”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同时又在继承传统乡贤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乡贤的“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域范围不受限制。伴随着现代通信产业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新乡贤的活动范围突破了土生土长的属地限制,扩充为“在土”乡贤、“离土”乡贤和“舶来”乡贤等多种类型。二是构成来源的多元化。相较过去高高在上的乡绅,新乡贤的来源与出身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平民化、草根性等形象愈发明显,农村优秀基层干部、身边好人以及其他热心公共事务的道德模范都可称为新乡贤,他们往往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及社交距离更近,因此在处理公共事务时权威性也更强。三是参与形式的组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摆脱了过去乡绅的个体化状态,反之主要以组织化的形式共同参与,因此形成了“乡贤参事会”“乡贤联合会”等极具特色的基层社会组织[10]。由此可见,新乡贤是在既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将新乡贤界定如下:新乡贤是指生于本地、道德素质出众且热心于农村公共事务的社会贤达。作为新时代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除了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真知灼见之外,还具备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新乡贤引育:实践路径与现实意义
  新乡贤的引育并非理想蓝图的构建,而是要充分结合当代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构思。当前,关于新乡贤引育路径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从引育环境、引育主体与引育载体三个方面进行梳理。首先,从引育环境的角度来讲,不仅要构建和谐乡村环境,展现新农村风貌,更要打造以人为本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适合新乡贤发挥作用的环境,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治理。其次,从引育主体的角度来说,当前新乡贤治村面临认可度不高、支撑制度不健全及宗族化风险较大等重重困境,因此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自治[11]。对此,一方面应当发挥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通过法律手段赋予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身份与权力,另一方面也应当强调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通过引进第三方力量来加强新乡贤群体的分类培养,从而拓宽其服务乡村的渠道[12]。最后,从引育载体的角度来看,一是可以利用好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通过传颂当代乡贤先进事迹来鼓励更多能人志士加入这一群体;二是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及体育活动,并将乡贤文化寓于其中,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境界的提升,进而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13]。除此之外,尽管不同学者关于新乡贤引育的实践路径方面意见不一,但对其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大多保持肯定意见,并聚焦于发展乡村经济、拓展文化脉络、改善乡村环境及更新乡村治理结构等方面加以论述[14-15]。

nlc2022042418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942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