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丽蓉

  摘要:当今世界的信息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与应用给教育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艺术类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还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模糊、资助方式单一、资助管理缺乏人文关怀、偏向经济无偿帮扶等问题。为进一步释放艺g类高校贫困学生的活力,应遵循艺术类学生的培养规律,将大数据的理念与技术充分运用到艺术类高校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主观评价标准更趋向于理性客观,以有效解决当前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增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好地发挥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03
  艺术类学生精准资助制度体系是艺术类学生完成学业、传承工匠精神的坚强后盾和保障,是国家保障、改善民生的思路在艺术类高校学生培养中的具体体现。艺术类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制度引入大数据的理念,对资助对象、资助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以及资助育人的精准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文章基于大数据背景分析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究艺术类高校资助工作专业化建设、建立全方位绩效反馈评估体系、践行人文关怀、构建大爱诚信育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
  1 大数据对艺术类高校推进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1.1 为资助对象的认定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高校贫困认定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尚未完全实现与人口、地域、低保等扶贫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对接,因此无法为贫困生的认定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艺术类高校对艺术生的家庭情况缺乏了解,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加上申请学生家庭情况相对复杂,甚至有部分学生缺乏诚信和感恩意识,导致“虚假认定”和“隐形贫困”现象不时出现。采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切实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个人消费水平,从而科学系统地分析贫困学生的情况,精准定位学生的贫困水平,为后续助学金等资源的分配打下坚实的基础。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度,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
  1.2 为资助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打下数据基础
  在资助资源的分配上,艺术类高校多按学生人数比例计划下拨,但学生人数与贫困生人数往往不一致,导致出现资助不平衡或资源浪费的情况。对此,需要艺术类高校共享各类校园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的校园卡消费情况,明确学生的日常支出、手机消费、网络流量等使用情况,并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艺术培训费用等,找出相关性,进而分析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将资助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到班级和个人。
  在资助资源的管理上,艺术专业贫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建立艺术专业贫困生动态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借助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建设贫困生积分管理制度,按积分转换艺术专业贫困生身份,将教育公平细化到贫困生管理中,有的放矢地做好贫困生管理工作。
  1.3 为资助育人和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重经济轻发展”的资助模式在艺术类高校普遍存在,以无偿资助为主的资助方式弱化了学生的诚信奋斗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滋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对此,应建立客观、动态、多维的数据库,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精准资助育人的目标导向。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消费情况以及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作为依据,针对不同专业、技能、特长分类提供资助、给予个性化指导,建立多维度发展平台,促进贫困生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脱贫”。将创新文化融入艺术专业学生的学科竞赛和就业教育,促进一批优秀的贫困艺术生积极创业,发挥艺术专业优势,改变贫困状况。
  2 大数据背景下艺术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2.1 科学建立贫困生认定体系
  目前艺术专业贫困生的认定主要靠学生的诚信度和个人申请,以及同学的民主评议结果,但认定结果往往受主观评价影响,不够客观准确。对此,可以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贫困生认定工作,科学建立贫困生认定体系,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和工作路径。高校可以采集、分析学生的各方面信息,积极搭建科学、量化的贫困生认定体系,以实现对艺术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和有效定级[2]。
  艺术类高校可以积极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沟通,必要时可实地走访,通过银行、学生所在街道或居委会采集学生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经济收入及消费状况、家庭成员健康水平等数据信息,同时结合学生的消费情况和个人消费行为等多项数据,分层次探索各因素权重、提炼致困因子、检验一致性状况,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不断优化贫困生认定标准,搭建科学、量化的评价认定体系,从而更精准地识别贫困对象,确定贫困等级,实现精准认定。
  2.2 实行靶向资助和动态管理机制
  精准资助必须靶向定位、科学把握学生的生活、成长需求。传统的一刀切式的分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发展需要,限制了有限资助资源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艺术类高校可以通过此前建立的贫困生认定数据体系,结合贫困等级实施等级化和差异化帮扶。应避免重经济轻发展的单一资助形式,可以根据艺术类学生的年级、专业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如提供适合学生兴趣、技能的勤工助学、手绘、服装等实践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同时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建立艺术类高校贫困生资助动态管理系统。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助情况、行为消费等数据,持续观测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变化,以动态化、精准化实施资助管理,实现对资助对象的动态引导及其持续发展。
  2.3 构建多元化资助育人发展平台
  构建以资助育人为导向的发展平台是艺术类高校精准资助和提高资助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径。在“资”与“助”的过程中,尊重、发展、公平、正义的理念对资助对象的成长极为重要。艺术类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资助对象的情况,加强资助育人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整合学校、政府、企业、校友等各类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不断提高资助对象的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并逐渐实现学生的自助、助人,使其成长为“大德、大智、大气”的人才。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路径。将创新文化融入艺术类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过程,是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nlc202207201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625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