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适应面向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的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卢锐 叶婷 马宏娟

  [摘 要] 在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造船业面临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分析了智能制造、绿色船舶等市场竞争和海洋环保政策对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的影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要求下,希望通过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船舶与海洋装备课程体系,深入实施分层分类数字化育人,着力培养面向数字化转型中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双高”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关 键 词] 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086-04
   造船业在保障国防安全、促进交通运输业、海洋开发业等重要国民经济领域的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航运市场低迷、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的增长等不确定因素的叠加,新船需求大幅下滑,就业、融资、订单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造船业仍面临严峻形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0年11月15日正式签署,能降低造船业设备采购成本,暂时缓解船舶建设成本压力,地区船只需求扩大了空间,有助于形成船舶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良性发展,但势必会给中国低端造船企业带来强烈冲击,放大中国造船行业自主技术的弱点。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智能技术集群和以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为核心的绿色技术集群正在与传统行业加速融合,在市场竞争与海洋环保政策双重牵引下,提升船舶的营运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势在必行。
   一、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一)船舶行业企业从业人员专业情况
   通过采取多种方式调研,分析了船舶行业人才资源队伍的现状。当前,劳动密集型已不能适应世界船舶工业的高速发展需求,正向资金密集型转变,在此影响下,船舶企业需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不仅国家、地方政策加大对船舶制造业的支持,就连银行放贷也在积极促进船舶工业优化转型,不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迈进,导致高等教育技能人才的需求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目前,船舶行业从业人员流动较大,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轮机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人才约分别占据船舶行业人才市场的39.76%、35.24%和25%;技术工人的人才层次集中在高职和中职学生,他们动手能力强,能较快胜任操作岗位;现场管理人员主要集中在高职和本科学生,他们遵守规则,也善于运用规则管理人员;设计人员通常集中在本科生,他们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强;据调查,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造船基地和其他大中型修造船舶企业。内地企业船舶需求岗位较少,但对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和船舶电气专业需求较大,主要是从事船舶配套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大部分船厂仍采用正式用工形式,但有些船厂已经采用派遣制用工,甚至有的单位采用工程外包的形式;船舶行业用工比较青睐既具有专业技能,可从事一线工作,又具有专业素养,能向项目管理、技术管理等岗位晋升的高职高专生,生产一线人员呈现年轻化;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一线修造技术岗位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数量和能力上达不到绿色、智能船舶行业发展的新要求;高端人才仍然相当缺乏,就业市场没有持续人才饱和或短缺。
   (二)船舶行业人力资源建设规划及分析
   船舶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环境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技术因素、技能人才资源自身的特点和船舶制造业本身独有的特性。预计在疫情和世界政治局势的大背景下,船舶企业将增加从事一线生产岗位的人员需求量,加大从职业院校中招聘高水平技能的船舶制造专业群毕业生的力度。其原因一是需大力研发新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需要大批船舶制造类专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是船舶企业退休人员增加。近年来,船舶企业中各工种到龄退休人员逐年增多,企业每年都需要对各专业技能型人才进行增补。三是中高级技能人才需求增加。由于船舶制造R等焊髯ㄒ翟谂嘌目标、人才规格和技能要求等方面都有船舶行业的特殊性,属船舶行业特殊工种,在社会上难以招聘到合适人选,船舶制造专业群毕业生的人才需求量将逐年稳步提升。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提出,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将重点推进船舶、航运等相关产业创新发展。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船舶行业的特大型中央企业,其“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中提出,当前人力资源的短板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够优、水平不够高、机制不够活、模式不够新、管理不够精,并将“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的发展目标确定为构建新格局、形成新队伍(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年轻化的人才队伍)、建立新机制、迈上新台阶,将从深化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创新推进精益高效的用工模式、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体系和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来着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船舶行业人力资源建设和船舶工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作为国家的战略部署,伴随着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国家相继印发了一系列指导船舶行业和高职教育的重要文件,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引导下,众多专家学者在面向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和实践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王保森等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为例,将船舶类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1+X”证书制度相融合,推进课程改革和深化校企融合[1];孙程程基于职业岗位研究学习模块,系统地将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融合在一起[2];程相茹通过对比分析班级教学效果,阐述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船舶类核心课程――船舶建造的混合教学模式[3];肖雄等通过船舶行业人才结构与岗位现状调研分析,以能力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路径[4]。尽管当前国内外积极探索推动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但在职业教育中还缺乏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能力。

nlc202210212020



   二、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专业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要求
   当前,船舶与海洋装备行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处于多层面跃迁过程。从纵向来看,船舶与海洋装备行业处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同类资源,向船舶行业的研发、造修、服务纵向链条延伸,向高质量的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方向转型。从横向来看,船舶与海洋装备行业充分利用区块链、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布局全球市场,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图1所示),并推动智改数转,绿色发展模式明显转变,创新引领明显增强,装备能力大幅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技术层面转向业务层面,主要解决业务的互联互通问题
   船企在实际业务中会产生海量数据,将数据共享交流,避免数据孤岛,才能将业务互联互通,进而智能化。如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与中国联通合作,采用5G专网并使用工业相机+靶点的测量模式,实现了机器视觉检测场景的应用[5]。大船集团依托5G网络优势,实时采集钢料加工车间数控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并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统计、分析、展示,实行阶段性生产闭环管理。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运用“5G+智慧船舶修造”模式[6],不断开展绿色、智慧修船等研发应用。
   (二)业务融合转向生态层面,主要解决船舶企业数据共享的难题
   过去,船企生产环境复杂,一般是通过人工监控的方式对众多起重、运输、焊接作业的基础设施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效果不甚理想。如今,船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对多设备进行精准测量、远程控制,提升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绿色船舶技术将贯穿于船舶设计、建造、营运、拆解全生命周期,针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智能管理决策,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执行人员基于许多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预测分析做出快速管理决策提供基础。
   (三)从产业衍生转向战略层面,主要解决船舶行业产业链的数据验证问题
   为了保证数据在存储、交换、支付中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采用数据加密、数据验证技术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在船舶行业产业链中建立权威、公正、可信赖的第三方,其战略意义便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构建面向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0版)》、“双高计划”“职教20条”、“1+X”制度试点方案和《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课程体系应主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并适应船舶建造发展需要,将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造船技术能力培养的核心,以获取“X”证书为有效途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一)整体重构模块化的基础层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和躯干,对专业群亦是如此。高职学校在对接产业链组建专业群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群为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在船舶与海洋装备行业传统知识体系下,课程知识体量大,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很少涉猎专业外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其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较难形成,大多需要多年的实际船舶行业工作经验,才能塑造职业生涯岗位迁移和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如果在课程体系中只是单纯设计加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某一学科专业技术知识,不仅师资力量不足,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难度也过大,需认真对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遴选教学内容,根据船舶实际设计、生产、工作流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智能船舶制造技术有机融合(如图2所示),引入课程,围绕智能制造典型环节,构建模块化、从基础到核心多层次、能力螺旋上升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架构层整体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当学生掌握了基础层知识体系后,可依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升其“设计、生产、管理”“壳舾涂”一体化实践应用能力。架构层主要通过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在船舶与海洋装备领域的信息感知、能效控制、状态监测、模拟仿真等能力,可将船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引入智能解决方案和数字化云服务形成生态、使用机器人和物联网向智能工厂战略转型、加强造船协同提高采购能力、建立稻菘舛陨产模式进行改造等智改数转,绿色发展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应用层促进“X”证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衔接
   “双高”专业群中一般多个专业对接多张“X”证书。专业证书“1”着重在基础层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而站在学生角度,“X”证书既要有含金量,不至于难度过高,又要考虑社会和行业大量紧缺的技术和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兴趣。从当前高职院校“X”证书实施来看,随着行业的发展,将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快深入融合船舶与海洋装备类“X”证书,与“教师、教法、教材”改革同步,校企优质资源互相转化,形成新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四、分层分类数字化育人体系
   (一)加强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与专业设置调整
   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作为国之重器的船舶与海洋装备行业,只有积极地拥抱变革、应对挑战,才可以走得更远,高职院校亦然。根据《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和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方针,与船企一起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人才。数字化转型中,船舶行业将有许多新兴角色应运而生,针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船企特别需要有船舶行业背景经验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数据架构师、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安全工程师等;针对数字化驱动的业务应用,船企需要建立大型复杂信息系统,而高职船舶类高质量人才有希望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中低端人才,如软件设计与产品研发系统维护工程师等。与IT、金融行业相比,造船业这类重工产业的数字化人才数量较少,但需求正在快速增长,高职船舶类职业应克服知识体系难搭建、培养见效周期长、收益成效难量化的难题,深入研究船舶行业新角色和其能力矩阵,及时加强行业人才需求分类调查与专业设置调整。

nlc202210212020



   (二)与政行军企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方向人才培训项目
   搭建跨界交流合作平台,开展技术需求对接,资源合理共享,协同合作创新。围绕新型船舶、绿色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主题,提升学生利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船舶设计方案、创新创业大赛的能力。结合船舶工业军民“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围绕“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绿色造船、智能制造方面的新工艺、新方法、新船型”,与军民融合办开展诸如“船舶技术管理人员技能提升”等培训,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军民深度融合,支持培育社会服务发展壮大。加强国际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智能船舶技术、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满足企业海外岗位人力资源需求,签订量身制作海外订单班,与企业高管、人资经理等在海外培训中心建设、订单班管理等方面保持高效沟通。通过企业集训,持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海外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持续输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三)完善线上学习平台建设
   建立完整的线上学习课程体系矩阵,学习内容紧贴船舶产业链需求,内部开发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以基础功能满足学生学习船舶与海洋装备类专业技能知识基本需求,还需优化学习平台的特色功能,增强学生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体验感,开发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在线课程资源。线上学习平台还作为社会培训、企业数字人才培训、场景化学习的重要方式,助力船舶企业提质赋能的探索。
   五、结语
   当前,全球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我国正处于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关键节点,对高技术人才需求日益迫切[7],船企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船舶工业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需政府和高职院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精神,通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完善船舶类专业技能人才的评价体系,修订职业教育专/本科教学大纲,健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指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我国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行动和信心。面向船舶行业绿色、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把握世界制造领域的智能化脉搏,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分层分类数字化育人为抓手推进专业发展,力求专业建设和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双赢,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船舶行业提供发展动力,实现“海洋强国”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保森,张传勇.基于1+X证书制度的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 12(17):12-15.
   [2]孙程程.基于职业岗位的船舶建造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双层底分段装配”学习模块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5):34-37,87.
   [3]程相茹.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的高职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2):60-65.
   [4]肖雄,江帆,陈永备,等.高职船舶人才核心能力与培养路径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47-51.
   [5]张弘|.5G应用实践入选行业典型:外高桥造船5G的机器视觉检测场景应用入选[N].中国船舶报,2021-06-03.
   [6]翁海龙.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绿色转型显成效[N].中国水运报,2020-09-24.
   [7]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19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EB/OL].(2020-01-22)[2022-05-25].http://www.cansi.org.cn/cms/document/13449.html.
  ◎编辑 栗国花
  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华职教社2020年度调研课题“面向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的高职人才培养路径探索”(项目编号:HBZJ 2020110);2020年度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基于网络强国战略的大学生信息安全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Z099);2022年度湖北省党的建设研究课题项目“高职‘双高’建O与新业态‘党建链’协同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X27);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2020年度立项课题“‘新基建’视角下高职院校信息通信技术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2020B1141)。
   作者简介:卢锐(1987―),女,壮族,广西来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
   叶婷(1990―),女,汉族,湖北蕲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
   马宏娟(1990―),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

nlc2022102120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134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