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四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庆华

  摘要:根据校企双方的需求导向分析,通过构建企业的生产需求、品牌影响、员工素质及人才交流与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社团活动、职业培训、师资建设“四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才能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共赢。
  关键词:职业院校;四融合;校企合作;利益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国办于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1]”中办、国办2021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针对校企双方合作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具有校企共同参与的平台,增强双方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产教融合深层次发展的关键。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模式
  1.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
  职业院校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或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经过学校统筹安排或双向选择,到合作的企业进行为期2~4周跟岗实习或不多于6个月的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人员分工,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生产任务,在实践过程中融入工作规范、团队协作、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教育。
  2.订单培养合作模式
  职业院校与相关合作企业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在招生阶段或学生入学后,企业通过宣讲招聘有意愿的学生,并与学生本人及家长签订三方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结合、分段培养的模式开展教学。方案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一般由校方承担,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由企方负责,毕业前一年到合作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直接分配到企业相关岗位工作,目前主要以开设定向委培班、冠名班、订单班等形式体现。
  3.现代学徒制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学徒制经验在中国职业教育中推行的一项综合改革试验,主要围绕高校、企业双主体育人这个核心任务,从人才培养标准、双导师队伍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办学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探索。
  这种模式也是为了解决校方实践型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机制的有力践行。
  4.产学研结合模式
  学校针对企业的生产需求,特别是生产工艺的改造、新型技术的应用、生产效能的提升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企业向学校投资一定的教科研经费或实训设施,主要是为了实现“教研―成果―转化”递进式发展。
  学校在为企I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也可获得相关数据和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殷实的素材,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实现。
  (二)存在的问题
  1.主体差异性造成价值取向偏离
  因组织形态及运行机制上的不同,学校的价值取向更注重教书育人,而利润效益是企业的主要价值取向,因而在处理校企合作具体问题上,双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价值观念的偏差[2]。
  2.利益不明确造成预期目标不理想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双方的责、权、利方面,缺乏具体而可操作性的规定规范[3]。学生的经验缺乏及操作水平低下会影响生产效益,学生实习阶段的安全管理及校企的责任划分这一难题一直难以解决[4]。协议往往成为一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比较强,合作的效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不完善造成双师型不实
  工作量的增加导致多数企业员工和教师双向流动举步维艰,主要问题的在于完成本单位繁杂的日常工作之外,还要考虑聘请单位的工作任务[5],由于校企双方在在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措施,教师实际参与到企业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和时间很难保证。
  4.文化融合度不高造成校企合作稳定性不够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忽略了“职业”特色,在校园环境职场化、管理体系企业化、社团活动职业化等方面缺少企业的参与,从而降低了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和稳定性。
  5.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不足造成成果转化率低下
  学院的教科研激励政策还不到位,研究过程中参与任务研究的人员很少,几乎是课题申报人单枪匹马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教科研团队意识不强。项目结题后的推广、应用和转化的后续研究没有跟上。
  二、基于四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其本质上都是期望自己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获益,对于学校而言,办学水平的高低直接表现在学生就业质量方面,而就业质量主要依据学生的薪资水准、从业稳定性、专业对口度等。而对企业来说,学生通过培养是否能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这些效益主要受工作效率、服务品质、企业忠诚度及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影响。
  将企业的生产需求、品牌影响、员工素质及人才交流与学校学生技能、社团活动、职业培训、师资建设融合起来,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层运作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根据校企双方的需求导向,找出两者可以融合的关键要素(下图为校企需求导向结合图),充分建立对话机制和合作平台,才能更好地体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共赢、共享发展。
  (一)遵循的原则
  1.服务原则
  职业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为宗旨,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规划学生职业发展,主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发挥校企间各自资源优势,推动产品改造、工艺改进及职业培训等技术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

nlc202302090939



  2.共赢原则
  校企双方合作共赢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石,通过协同发展,企业应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品牌影响、提升员工素质等目的,学校将会扩大声誉、提升人才质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等。进一步扩大校企人才与科技资源共享的互补优势,树立校企合作典型,实现校企协同发展。
  3.多元原则
  通过政校企多元主体的参与,建立了政、校、行、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通过人才输送及技术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拓展合作的内容和空间。
  4.连接原则
  引导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推进“校企双主体”的培养模式变革。通过合作,力求做到专业与职业相连接,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相连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连接。
  (二)机制的内涵和实践
  1.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线,紧密融合企业的生产需求
  学校在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立,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聘请行业(企业)内的技术专家为专业带头人,逐步形成紧密型的产学研协作体,共同研定实训课程、双元教材、质量评价体系等。
  成立p创工作室,工作室可由各专业教师、企业骨干和部分学生构成,由工作室接受企业生产项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全程参与项目运作,逐步构建了“教室就是车间、教师就是领班、实训就是实战”的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体系。
  近年来,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在与黄山裁云雕刻文化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以弘扬徽州石雕技艺为导向,以雕刻艺术品生产设计、研发、经营为内容,结合徽州地域文化,成立了非遗大师工作室,联合培养出建筑石雕项目世界冠军选手郑权。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缩小在校生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结合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需求,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抓住2021年“双十一”电商节的契机,引入美妆电商运营实战项目。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实战机会,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真正做到了共赢发展。
  2.以企业品牌影响为纽带,紧密融合学校的社团活动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面向社会引进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社会精英作为社团指导老师参与社团指导,将产教融合发展理念融入学生二课堂管理活动中,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打通企业人才输送渠道,加强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让同学们在社团活动中就能与企业对接,增加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通过教师、学生联合企业员工开展特色党建、团建活动,对团队协作、拼搏精神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增进友谊,熔炼团队”的训练目的。同时,校企双方也能持续深化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协同创新,实现共赢。
  为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宗旨,以在校内推广普及茶文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培养选拔优秀的茶艺人才为目的。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和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联合成立兴趣爱好型社团――裕大茶社,使成员了解基本的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与茶艺技巧,从而充实了成员的课外生活,拓展眼界,提升素质。通过校企联合开展一系列活动,让茶艺的芬芳飘洒在学院的每一个角落,推动地方特色的校企文化建设迈向更高台阶。
  2021年,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借助黄山职教集团平台牵头组织举办了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黄山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技能成果展。本次技能成果展示主要是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和相关合作企业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致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哺育,激励青年学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是“促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能工巧匠、强国工匠”的有力践行。
  3.以企业员工素质为抓手,紧密融合学校的职业培训
  借助学院继续教育中心这个平台,重点开展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岗位培训、技能鉴定,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和从业精神。共同组建产学研协作团队,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激活办学动力,扩大办学空间。
  构建服务平台多样化、服务定位精准化、服务项目菜单化、服务方式信息化的职业培训模式。引导企业员工适应现代经营、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增加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证书培训考核工作。
  如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定制培养校园宣讲会,并邀请学校协助公司做好品牌宣传与长期引导,根据宣讲意愿情况,逐步开展班级定制、基金助学、企业考察、岗位实习等后续活动。目前在职在读员工共计111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为响应和落实黄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招双引”行动计划,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等开展定制培养合作,并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任务时间表。
  2017年,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名单,截至目前,承办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八期,为省内外多家院校及企业开展茶艺师、评茶师等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近六千人次,并承担国家级项目――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茶艺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以学校师资建设为引领,紧密融合企业的人才交流
  建立健全师资共育互聘机制,聘用具有丰厚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研发人员、技能骨干以及非遗传承人等成为兼任老师,并建立了一个高水平、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群教学团队。
  联合省内和国内一流企业建设教培技研协同中心,培养“大国工匠”,形成一套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在有条件的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柔性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高职称人才,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遴选产业、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建一支由校外名家和校内名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一流人才队伍。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开发校企合作双元教材研究,用足政策,调动积极性。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运用其学科专长,积极主动与有关企业单位联系和接触,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研究。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公司在与黄山披云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合作中,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探索,不断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双方在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共建、校企文化融合等方面大胆尝试。2020年,披云公司被中国饭店协会纳入定点合作单位,授予“徽菜烹饪与服务培训基地”。
  结语
  逐步建立“四融合”常态运行机制,改革学校绩效分配制度。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能力,为推进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围绕人才培养共管、实训基地共建、师资培养共育、开发校企双元化教材、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等方面,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2-13.
  [2]王红梅,李宏伟.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困境与破解[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2):123-128.
  [3]薛玉成.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11-16.
  [4]贾建忠,李君.高职校企合作中利益不一致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4):13-14.
  [5]吕玉曼.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内涵,困境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4):28-33.
  [6]谢晓勇,胡林玲.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1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2020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0sjjd121)
  作者简介:唐庆华(1970―),男,安徽黄山人,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nlc2023020909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498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