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素养,优化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瑞达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关键目标。初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观念,推动他们在生活中实施正确的行为,是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学科。因此,地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抓住课堂契机,积极地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促进他们良好的地理能力。本文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出发,论述了初中地理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1-0130-03
  地理是一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它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及区域性等特点。因此,地理学科应当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程。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地理学科往往被忽视,由此就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全面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转为主导。由此,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核心素养理念被提出,各个学科都重新审视并提出了相应的素养内涵,地理课堂也尤以核心素养为其关键目标。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理解其深刻内涵,据此推动地理教学,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是一门涉及人文、环境、自然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存环境,掌握科学技能,从而形成全局观、发展观,为未来的成长铺垫坚实的道路。因此,通过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初中生来说,他们此时的生活阅历不足,生活经验缺乏,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思想不了解,更没有良好的实践技能,但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有效地弥补学生的这些能力,促进他们综合发展。由此,依据学生成长的需求,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对不同地域的特征以及相关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能结合其特点进行区域问题分析。在区域认知素养下,学生能建立区域观、全局观,能从差异中了解自然环境,最终能灵活地应用区域特征来判断和解决地理问题。
  其二,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学生全面认识事物本质和现象规律的能力,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法。依据这样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能从整体角度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能全面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促成学生未来发展观的关键能力。
  其三,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是指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四,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地理实践力的培育,能促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恰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
  2.初中地理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遵循认知规律,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迅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由于他的生活经验不足,注意力的持续性及稳定性不强,由此在以抽象理论为主的地理课堂上,他们很难抓住现象本质,更无法提升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会明显降低,也大大缩减了掌握地理综合素养的可能性。而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成长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的自主性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只有寻找契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主体意识,才能让他们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继而主动探索并深化知识内涵。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采取趣味性、独特性的方式激活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习得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为例,读图能力是学习地理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现实的地图中,往往包含很多复杂的地理信息,比如陆地形态、海拔高度、水域、道路等,更为精细的地图还包括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而了解地形图是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但地形图中元素较多,又过于抽象。因此,学生学习地形图时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基于初中生的特点,可以趣味化地形图的学习过程。比如,引导学生观看微课或者自绘图,让他们在图中动态地理解等高线在地图上的显示状况。还可以利用探究观察的形式,用大小不同的硬币堆出“硬币山”,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其中的“海平面”“山顶”“山坡”和“悬崖峭壁”,形成海拔的概念,继而再引导他们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协作、讨论,能更积极地观察地图,发散思维,自主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开展主动探索,由此使学习更加深入。
  (2)依据情境体验,促进丰富地理认知
  地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学科,无论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历史等,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地理样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人类的生活模式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环境样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是长期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直观地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特点,也很难直观地感受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依托体验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地理的认知,丰富他们的地理观念。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还能为学生创设不同的体验场景,学生能在真实的场景中直接体验、感悟,由此能形成形象化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情境教学法,将其应用到地理课堂中,以生动形象的媒介丰富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以部编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教学为例,“沧海桑田”是海陆变迁的深刻体现。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察觉海陆之间会产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也可能是人类行为所产生的。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不是一朝一夕的,学生在生活中也不能直观地感受这种变化及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加速变迁的场景,让他们在场景中体验,从而真正地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比如,教师可以用动态演示情境,为学生演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变化,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距离变化到相互接触并挤压形成高低不平的地貌,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整个地域地理形态的变化过程。此外,还可以演示人类填海造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类对环境和地理形态的影响,继而再引导学生依据这样的变化,探索地理环境变化之后人类生活的变迁或自然资源的变化。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地形成人地协调观,更科学地看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借助思维导图,有效发展综合思维
  地理环境或现象的产生并非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因此,地理知识是一个立体化、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各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由此可见,在解决或者理解地理知识时,需要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出发,而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个方向。这同样是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所需要注重的方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与拓展性是很重要的。而思维导图是一种很有效的锻炼思维的工具,它能将复杂的问题或内容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能助力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双重构建。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积极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解构地理问题或探索地理知识时能更加清晰完整地梳理思路,形成全面的思维模式。
  以部编版地理七年级下册“自然环境”教学为例,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环境是学习地理课程的必要一环,学生只有真正从整体上认清地理内容,建立知识体系,才能发展出全局观念,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能从综合角度着手。就如在学习该小节中“复杂的气候”内容时,学生如果不进行关联性、整体性的学习,就很容易将知识点搞混,从而无法进行后续知识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结构。例如以亚洲为核心,分别梳理出亚洲所包含的不同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然后再依据每种气候所在位置和涵盖的地域进行梳理。还可以向更详细的范围延伸,如每个地区表现出的气候具体特征、植物特点、降水特点,等等。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能直观且顺畅地了解某一气候下的自然环境特点,并且能够建立立体式的、综合性的思维体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综合思维。
  (4)开展深度实验,促成区域认知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地理教学应提倡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应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地理教学应注重实践体验过程。但由于客观条件或环境的限制,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真实的野外考察很难落实,多样的社会调查也并不能全面实施,由此就会影响学生体验地理、人文、环境的深入性,让他们无法感受到立体、真实的地理知识。而地理实验可以基于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感悟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继而引发他们的思考,使他们从实验现象中理解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体会地理的核心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某个地理主题开展深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在实验过后反思总结,以不断提升跨区域的认知维度,促进综合素养的形成。
  以部编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教学为例,不同的气候造就了不同的人文景观和地貌特征,气候是造成地理区域性差异的重要成因。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横跨多个温度带,同时由于地势的影响,不仅南北温差很大,东西干湿特征也差异明显。这样的气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土壤的变化,继而影响植物、动物、社会环境,等等。那么气候会怎样影响土壤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降水角度来考虑。以降水对土壤的影响为主题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取样土壤,营造两种不同的“降水分布”情况,分别对两份土壤进行“雨水浇灌”,一种持续浇灌,一种极少频次浇灌,然后观察它们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降水量对土壤形态和结构的影响,还能充分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对当地土壤、植被等的影响。继而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挖掘,寻找降雨、光照等气候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能逐步建立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理特征的原因和现象,从而提升地理认知水平。
  (5)关联生活实践,提升地理实用技能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人口、资源、环境,还是政治等,都与地理密切相关,都需要依赖地理知R来决断。因此,学习地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探索。人类的生活促成了地理的人文环境,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生活过程中隐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为地理知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所体现的那样,生活能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体验,能让学生真正地应用知识。因此,开展生活实践必不可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重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带领学生依据现实生活问题进行调查、考察等活动,并尝试在实践中拓展地理认知,锻炼地理应用技能,最终达成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3.结语
  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建设者,他们不仅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重任,还承担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责任。只有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们才能在未来科学合理地开展社会创造。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然观念,就能对他们未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课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帮助他们在解决、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地理经验,锻炼综合思维,发展实践技能,利用综合评价推动他们深入思考、主动反思。由此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让他们的核心能力能有效落地,最终形成综合性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向莉.例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9(09).
  [2]陈贞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微[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4).
  [3]徐艳宁.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
  [4]张国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科技资讯,2019(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3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