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家族相似性角度看二语习 得中语际共性的正迁移效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家族相似性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构建范畴化理论的基础。家族相似性来源于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说”,它强调了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而语际共性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重要研究问题和焦点,但在早期研究中常常被忽略。近来的研究表明,语际共性引起的正迁移效应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母语和目标语的相似性可以促进二语学习中目标语的习得。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家族相似性角度浅谈二语习得中语际共性的正迁移效应现象。
  【关键词】家族相似性;二语习得;语际共性;正迁移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126-1.5
  
  家族相似性理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语言游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20世纪以来,伴随着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出现的是语言研究的哲学转向(潘文国,2008:20)。维特根斯坦这一语言学思想,对二语习得领域的语际共性正迁移现象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二语习得的早期研究中可以立刻看出,过去对于语际共性的学习和研究是很少的,因为无论是对比分析假说的避免母语干扰,还是中介语假说认为L2=L1(二语习得和第一语言习得是一样的)的理论,都忽略了语际共性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大约20年中间,语际差异成为了二语习得研究和教学的一个焦点。家族相似理论也为语际差异的正迁移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这不仅充实并发展了二语习得的理论,也对外语教学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家族相似性概要
  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这个概念喻指语言游戏活动间的相似性。用他的观点来看,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游戏之间,例如棋类游戏、球类游戏等,根本不存在共同的本质特征,只是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组成了有着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联系网的大家族。维氏说:“如果你看看这些游戏,你不会看到所有游戏的共同点,你只会看到相似之处和他们的联系。”语言也是一样,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共同本质,只有交错重叠的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的成员一样,在形体、相貌、步姿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可见这是一个十分贴切而形象的比喻。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说:“你将看到,对所有游戏来说,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有的只是类似联系以及它们系列的排列。”
  二、由家族相似性联想到的语际共性
  语际共性的研究及发展。由家族相似性可以想到游戏的相似可以同比于语言之间的相似。而语际共性的重要性曾经一度被忽视,这是因为在早期的二语习得研究中过分强调了语际差异以及母语对目标语的负迁移影响。二语习得早期的对比分期假设的主要观点就是: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母语结构与目标语结构存在差异;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会引起语言错误。为了掌握目标语学习者应该克服母语习惯的影响。可见,这一时期,语际差异或者是说母语干扰对目标语的负迁移作用受到普遍关注,而非语际共性。此外,早期中介语假说中的研究者认为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是一样的,是不断构建自己心智语法的过程,认为L1=L2,这就等于否定母语的作用也否认语言迁移的存在,更别提语际共性了。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语际共性在后来的研究发展中得到了关注和重视,很多学者研究表明二语习得中存在语际共性,并对语言习得具有正迁移作用。Kellerman的研究发现母语为芬兰语、日语和德语的三个儿童习得英语疑问句的顺序几乎相同。Catford研究了母语为法语的学习者习得英语的过程,发现法语不仅拥有和英语冠词大致的对应关系,而且其潜在的语义范畴也与英语部分相似。总之以法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法语中已经习得了和以英语大致相同的深层概念系统,因此,他们学习英语冠词不会是个大问题。Zobl也对中国儿童和西班牙儿童学习英语冠词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前者的母语中没有冠词,所以先学会使用指示限定词this;而后者在西班牙语中有冠词,所以直接学会了定冠词the。
  Ringbom主张把研究重点从语际差异性转移到相似性时,他考虑的是欧洲的语际环境,即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在类型学上相关。研究发现,即使两种语言在类型学上不相关,它们的子系统中仍然存在着语际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促进外语学习。
  语际共性的正迁移效应。习得语言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过程,掌握新的语言知识依赖于母语知识。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际共性对习得第二语言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母语向目标语的正迁移。可见,语际共性不仅存在,还对二语习得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因此语际共性不能被忽视。Ringbom在《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角色》一书中就提到了语际共性的重要性。语际共性能够促进二语词汇的习得,因为两种语言间的相似性,使得在学习者头脑中会产生一些“潜在词汇”,这些词汇学习者虽然并未接触或学习过,但由于语际共性的存在,学习者在学习中可以较容易地理解。
  三、家族相似性对语际共性和外语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家族相似性说明某个范畴内的成员没有完全相同的本质特征,但有相似特征。因为相似,所以习得第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习得者来说变得容易,语际共性的积极促进作用也启发着语言教师应该提高对语际共性正迁移效应的认识。过去的教学方法更趋向于避免语际差异带来的负迁移效应,学生满脑子都是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面作用,这使得学生学习外语产生了恐惧心理,不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家族相似性的启发和灵感引导着外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法中注重对语际共性和异性的平衡,更加强调共性的作用,发挥母语对目标语学习的正面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得掌握第二外语。
  当然,有时语际间的相似性不易被察觉,比如英汉间的潜在相似性,这就需要语言教师在教学中科学运用对比分析和迁移规律理论,明确指导并激发外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从而引导学习者母语对外语习得的正迁移作用。此外,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不同,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都会有差异,母语很可能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消极的负迁移作用。此时,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和辨别,找到二语之间潜在的相似性,从而变负迁移为正迁移。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证明同一范畴内的成员之间具有相似性,维氏用游戏类比语言,指出语言也具有家族相似性。这就为二语习得中的语际共性现象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对语际共性的正迁移效应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语际间的相似性能够促进母语对目标语的正向迁移,使得学习者更容易利用所熟悉的母语去学习新的语言。同时,家族相似性和语际共性的正迁移效应也对外语教学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外语教师和相关学者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得学习者更有效地把握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关系,从而促进外语学习。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F.Ungerer & H.J.Schmid.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杨佑文.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J].外语学刊(159),2011.
  [4]丁敬武.注重语际共性的对比发挥语言正迁移的效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5-17),2011.
  [5]廖玲玲.从家族相似性的视角探析中介语的发生[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2),2010.
  [6]霍雅楠,陈海君.二语习得的中介语标记性――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J].石家庄学院学报(12-2),2010.
  [7]付彩云.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外语教学[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1),2009.
  【作者简介】陈晨(1987- ):女,河北张家口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22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