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组织新范式――网络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网络组织理论属于组织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见仁见智的探讨。文章从网络组织的界定、网络组织的形成、网络组织的治理等三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并提出网络组织作为21世纪的组织模式,对于提升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组织理论;网络组织;网络组织治理;综述
  [作者简介]林丽萍,广西工学院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生,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028―04
  
  一、引 言
  
  组织研究中的网络范式始于20世纪下半叶。伴随信息技术的发达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这种企业间的协调方式是区别于传统企业科层结构和单纯市场机制的中间组织,对这种组织方式有多种称谓,如“网络组织”、“组织网络”、“战略网络”、“灵活专业化”、“混合组织”、“准企业”等,尽管这些概念之间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但它们都是指一种与科层、市场并不相同的关系形式。在这里,我们采用南开大学李维安教授的提法,将由活性结点(Nodes)的网络联结构成的有机的组织系统称为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
  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联盟型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到WEB公司型网络组织,网络组织在工商实践中有着许多具体形式,并以其结构柔性及对环境的敏捷适应性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与产业界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网络组织这一术语开始被国内学者使用,但关于网络组织概念的解释却有多种说法。经笔者2006年3月15日查询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index.htm),在经济政治与法律目录下以篇名“网络组织”为检索词,精确查询到1979~2005年间文章162篇,其分布如表1所示:
  其中,国内第1次在篇名中引入“网络组织”的文章为陈普元发表在《档案学通讯》杂志1986年第5期的“湖南省建立全省档案学会网络组织”,第2篇是郎立君发表在《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1995年第5期的“浅析跨国公司间的网络组织”,查询结果里面仅有1篇综述类文章,即郑兴山发表于《学术月刊》杂志2004年第6期的《企业网络组织治理机制研究综述》。从查询结果看,2001年以后,关于网络组织的研究渐渐在国内引起重视(共141篇文章),且方兴未艾,这与国外将网络组织视为21世纪的新型组织模式相吻合。
  纵观摩托罗拉、宝洁、飞利浦等公司跨国网络组织结构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成效,以孵化器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网络组织的创业、创新效率,苏南、温州等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蓬勃成长,诸如此类的成功网络组织实践迫切要求我国管理学界更加重视对跨越公司边界线的组织流程及其特征的研究。于是,围绕网络组织的界定、形成及其治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笔者专门就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近况展开综述,以期对网络组织这一离散实体(DisperseReality)的新型相互关系有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
  
  二、网络组织的界定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网络组织成为描述那些嵌入社会关系之中,依赖于信任,以保障重复交易并降低成本的半自治组织的流行术语。当时国外的研究认为当商业竞争日趋全球化、高级化、剧烈化,无论是市场还是科层模式,在组织生产时均显现出低效率,正是在网络组织这种新生的组织形式内部,存在着市场的灵活性和传统层级的预见性之平衡(Powell,1990;Miles & Snow,1992)。Miles& Snow(1986)则认为网络组织是由半自治组织集合而成,具备扁平、分权的结构,自组织的团队,非纵向的交流,并以知识为运作基础等新特征。Jaril―lo(1988)认为网络组织是随着企业内部的联邦分权的建立,以及企业之间合资经营、战略联盟、供应链以及其他合作关系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形态。网络组织不同于具有等级链结构和清晰边界的层级组织,也不同于由非人格化的平等法人实体间非重复性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结构,而是不同的盈利主体间为获取或保持竞争优势而建立的具有长期目的的安排。Bruno(1993)从经济、历史、认知、规范等多维角度对网络组织进行了概括,认为网络组织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市场与企业两分法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而且这一复杂的组织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按照一定路径依赖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Robbins和Coultar(1996)将网络组织定义为无边界组织。Roget(1997)认为网络组织是由原来孤立交易的公司共同贡献资源而形成的“企联”,即动态联接组织,从而使企业进入一个动态的互联世界,成为灵捷竞争者。Alstyne(1997)认为这种组织形态也可将其扩展到一个企业内部联邦分权式的业务单元之间。除了边界的可渗透性之外,专业化资产的集中、联合控制和共同的目标这三个特征也可以将其与层级结构、组织间的偶然性交往和大规模的市场交易区别开来。Jones(1997).认为网络组织指的是一种逻辑治理,Richard(1998)将典型组织分为人、群体部门、组织、跨组织集合或社区四个分析层次,认为由单个组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跨组织集合(Inter―organization Set)是组织本身集成的最高分析层级,它以自由市场模式组合替代传统的纵向层级组织,隐含地给出了网络组织的涵义。Palmer & Richards(1999)甚至呼吁在21世纪,企业必须试图将它们的组织结构改变为网络的模式。
  在国内,李新春(1998)就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系统考察了企业网络的生成与市场发育过程。他认为网络组织是组织之间的合作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实质是企业之间的分工贸易,是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贾根良(1998)认为企业网络是经济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网络是借用计算机网络概念之隐喻,把经济活动看作是由各种经济行为者之间长期投资形成的资本要素所组成的联系之网。长江学者李维安教授和林润辉博士于2000年提出网络组织是一个由活性结点的网络联接构成的有机的组织系统,将其定义为介于传统(层级)组织与市场运作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但并非一种简单的中间状态,它既有传统组织的明确目标,又引入了市场的灵活机制,该组织形式强调优势要素协作、创新和多赢目标。孙国强(2001年)提出只要是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跨界经济联合都应纳入网络组织的研究范畴,如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兼并收购、企业集团、企业联合体、垄断性组织、互惠贸易协定、电子商务等都是网络组织的具体模式。林润辉博士

2004年在《网络组织与企业高成长》一书中明确提出网络组织是一种由活性结点(结点具有决策能力)及结点之间的立体联结方式与信息沟通方式构成的具有网络的整体系统。结点对流经它的信息具有处理能力,结点活性与决策能力是网络组织的必要特征,结点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对网络组织创新的贡献是决定结点在网络组织中地位与权威的重要依据。他还进一步认为,网络组织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由人、团队、组织构成的超越结点的组织。组织结点的构成会随着网络组织的运作进程、目标完成状况或项目进展而调整,网络组织边界超越一般组织边界,具有可渗透性和模糊性,网络组织是一个具有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特征的动态演进系统。尹建华博士(2005)认为网络组织是由有形或无形资本要素结点联结而成的有机组织系统。
  
  三、网络组织的形成及理论诠释
  
  在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中,企业被简单地看作是一个内部统一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生产函数,没有对企业的性质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内外部的联系进行解释,只能说是一种生产理论。而传统经济学有关的市场理论则认为,市场是由所谓“看不见的手”左右的,是在价格机制作用下交易者在其间自由交易的场所。古典理论就企业而谈企业,就市场而论市场,基本不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虽然R・科斯《企业的性质》提出了纯粹市场和科层企业,然而他随后的《论生产的制度结构》却有网络组织思想的萌芽,并认可位于市场和科层这两种典型的制度安排之间还有其他组织形态的存在。科斯曾经指出将产业组织学的内容仅局限于企业与市场两者是片面的,产业组织研究所需要的是对问题的直接探讨。除了研究企业内部出现的情况之外,还应研究企业之间的契约安排(长期合同、租借、各种许可安排,包括特许权等等),因为市场安排总是可以替代企业内部的组织的。对兼并的研究应予扩大,使之成为主要课题的组成部分。除了研究兼并对企业之间职能的重新安排的效应外,我们也应重视“反兼并”(拆散企业);企业之间的部门或分部的转移;新的活动的出现和老的活动的放弃;还有新企业组织的出现――这往往被人遗忘。
  最早认识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第三种组织形式的是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他在1979年发表于《法律经济学杂志》的论文《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一文中指出,不确定性、交易重复的频率和耐用交易专用性投资发生的程度――资产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性高低程度不同,与其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当这三个决定因素程度较低时,与之匹配的是体现古典契约关系的市场规制结构;当三个变量较高时,与之匹配的是统一规制结构(企业)。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被其称之为“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的中间经济组织形态。在他的交易规制结构中包含了市场、企业这两极和处于这两极之间的双边、多边和杂交的中间组织形态,并认为“虽然处于两极的经济组织大量存在,但居中的混合性组织也是存在的……也是相当稳定的”。(威廉姆森,1985)后来他还认为“混合组织形式比迄今为止的认识更为重要”。然而在威廉姆森的分析框架中,他并未将这类中间性经济组织与市场和企业概念相提并论,同时忽视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Williamson(1985)把网络组织形成归因于追求较低的交易成本,这与新古典厂商理论过分夸大交易中的机会成本、强调信誉正式合作的重要性有关。Czinkota(1992)将网络组织的动因归结为八个方面:(1)填补市场的技术空白;(2)处理多余的生产能力;(3)降低风险和市场进入成本;(4)加速产品开发;(5)实现规模经济;(6)克服法律的贸易壁垒;(7)扩大现有业务范围;(8)降低退出行业成本。
  里坎德・兰逊(Ricard Larsson)通过深入研究组织间的关系以后,建议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科层组织的三级制度替代传统的市场与科层两极制度框架。遵循亚当・斯密和钱德勒把市场和企业科层分别称作“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隐喻,他形象地把组织间协调称作是“握手”。他认为,在较低的内在化成本和行为者之间信任程度低的情况下,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及特定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这些资源依赖越可能由“看得见的手”所协调;在较低的外在化成本情况下,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特定资源依赖程度越低,这些资源依赖越可能采用市场“看不见的手”之方式实现;在较低的召集成本和较高的内在化成本或行为者之间信任程度高的情况下,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特定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资源依赖的协调越可能由作为企业间契约的网络来协调,即通过“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握手”来构筑网络组织的协调关系。
  孙国强(2002)认为可以利用规模经济论、交易费用论、资源依赖论、网络经济论等经济学理论与协同效应论、自组织论、供应链管理论、企业协调论等管理学理论,多角度地解释网络组织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四、网络组织的治理
  
  关于网络组织治理,西方学者并未给出严格的定义,Bryson和Crosby(1992)认为,网络组织治理是在单个组织无法独自完成各自使命的情况下设计有效的制度来进行治理。Drazin and Sandelans(1992)认为治理即构成网络组织的运行规则,这一运行规则就是对网络组织之动态过程的最好描述。Messner(2000)等认为网络组织治理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的自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谈判。Milward和Provan(2002)提出(网络组织)治理是一个与为管理规则及联合行动创造条件相关的较为宽泛的概念,通常包括企业、非盈利组织以及公共部门的代理人。
  Hakansson(1987)认为网络组织中的“行为主体”(Actor)或“结点”(Nodes)间的相互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Snehota(1990)认为合约在相互关系协调中的作用有限,一般合约并不是相互关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Grandori and Soda(1992)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合约安排适应不同的关系。Mario Be-nassi(1995)则认为治理能够提供网络组织模式的原则与原理,治理与网络组织这一动态复杂系统伴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或稳定有关,治理直接影响网络组织的维持及其动态。治理规则对变化的激励与宽容使网络组织的动态成为可能,治理规则对相互聚合的调试则促进了网络组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的稳定。Mario Benassi还特别强调了焦点企业(Focal Finn)在构建组织网络时或根据参与者特征,或根据参与者在业务交易中的效率,或根据参与者的业务交易绩效等选择网络伙伴。
  彭正银(2002)认为网络治理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和个体,通过经济合约的联结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以企业间的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个体、团体或群体)间的关系安排;网络组织的治理是在需求不确定和任务复杂性条件下,具有资产转移性的自治单元采取相互依赖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适应、协调与保证交易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非正式机制,而不仅靠权威、官僚规则、标准或法律力量。李维安(2003)将治理描述为“规制与监管”,并认为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是保证网络组织有序运作,对合作伙伴的行为起到制约与调节作用的非正式的宏观行为规范与微观运行规则的综合。孙国强(2004)提出网络组织治理的最大挑战在于相互之间的关系领域,因而合作关系的治理成为网络组织治理的关键内容。与此同时,孙国强博士还将目前西方学术界对网络组织治理关键要素的研究归纳为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绩效等三个方面,认为网络组织治理关键要素包括治理目标、结构、模式、机制、绩效、边界、环境等,而且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深入揭示这些关系是把握网络组织运行规律的基础,治理机制是网络组织治理的核心问题。尹建华(2005)针对资源外包网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提出关系治理,并指出三边治理、双边治理和一体化治理三种常规治理范式;针对资源外包网络中的知识分享,提出结构治理。
  
  五、结 论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网络组织已存在于现实经济中,并引起日益深入的研究关注。作为21世纪的组织模式,网络组织是一个由活性结点联结而构成的有机组织系统,它以半自治(semi―autonomous)组织间重复交易为特征,以信任、社会关系和协议等形式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并降低交易成本;网络组织可以通过结点联结的重组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组织成员的合作创新实现组织目标,是一种适应复杂、不确定环境的资源配置模式。进一步的研究将会发现,网络组织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嵌入不同实体(Reality)相互协调而构成的创新网络,这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舒 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