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新审视后发优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江波

  摘 要:后发优势是一个集综合性、全面性、广泛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它决定了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追赶先发国家的过程是一个整体追赶而非部分追赶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人力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及产业后发优势是主要要素,其中技术后发优势和制度后发优势又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决定了后发优势发挥的程度,进而决定了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进程。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国家;先发国家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5-0072-05
  
  一、后发优势的定义、特征、主要要素模型
  
  基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后发国家和地区若要收敛于先发国家和地区,除借助于比较优势这一传统国际贸易战略之外,后发优势也是其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的一种追赶战略。后发优势这一思想可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之“相对有利条件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动态比较费用说”。在此基础上,哈佛大学教授亚力山大•格申克龙在《经济落后的历史回顾》和《欧洲工业化的再探讨》两篇论文中将后发优势思想理论化、系统化。本文认为,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在学习先发国家的技术、经验、制度等方面所具有的、与经济落后性共生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能力作基础。它是一个不断重复学习、模仿、积累、创造的过程;它是一种潜在优势,一种相对优势。一般来讲,后发优势的主要特征为相对性、客观性、潜在性、动态性、递减性、经济性、多维性,而后发优势的主要要素为人力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产业后发优势。
  (一)后发优势的主要特征
  1.相对性。后发国家和先发国家只具有相对意义上的概念,而非绝对意义上的定义。所谓后发优势是相对于先发国家而言,即先发国家是后发优势存在的充要条件。由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的非均衡性、非平衡性、非对称性,且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国际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便产生了所谓的发展与发达、后进与先进、后发与先发、后发优势与先发优势的相对性,即后发优势以先进国家、先进地区为参照物,且与其共生共存。
  2.客观性。后发优势源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的滞后性,它客观的根植于进行政治建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进展的后发国家之中。因此,只要在发展的层次上、发展的程度上、发展的阶段上具有先后之分、快慢之别,就肯定会产生后发优势。后发优势不能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创造出来,即后发优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在发展状态上、在发达状态上存在着相对意义上的优劣之分、好差之别,就必然存在后发优势。从此意义上讲,后发优势的客观性与其相对性相关。
  3.潜在性。所谓后发优势的潜在性,是指后发优势虽然客观存在于落后国家和落后地区之中,但其要产生作用还需发挥客观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创造性,即后发优势的利用要借助于人的自觉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后发国家需借助各种手段为后发优势的顺利发挥创造积极的条件,使后发优势的潜在性变为现实性。否则,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在优势,其在后发国家追赶先进国家这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程中也难以发挥很大作用。
  4.动态性。所谓后发优势的动态性是指,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动态特征,这种动态特征不仅表现为后发优势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性,而且表现为后发优势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前者不仅指后发优势的良性转化(例如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演化为现实优势,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追赶),而且指后发优势的劣性转化(例如在特定情况下后发优势演化为后发劣势,导致与先发国家的差距拉大);后者指后发优势只是一定阶段上的后发优势,随着后发国家在积极追赶的基础上与先进国家差距的缩小,特定阶段上的后发优势将逐渐消失。
  5.递减性。在追赶的初始阶段,由于与先发国家差距较大,后发国家借助于后发优势将获取较多益处。但随着后发国家的积极、努力的追赶,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将趋于缩小,追赶的周期将渐渐缩短,后发优势的潜力也逐步变小,从而其从中获取的收益也将减少,即当在发展上逐渐趋同于先发国家时,后发国家借助于后发优势所获得的利益将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状态。
  6.经济性。由于大多数先进的组织、制度、管理经验、技术等成果是先发国家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下来的,这些被认为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先进成果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相对应先发国家而言,后发国家可沿着领先国家的技术轨迹,勿需投入巨大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来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经存在的成果,而只需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把其学来并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不仅节约了后进国家的大量资源,也缩短了与先发国家的差距,使后进国家能够比领先国家发展的更快。
  7.多维性。所谓后发优势的多维性,是指后发优势不仅存在于经济、政治领域,而且存在于文化、教育、管理等非经济和政治领域。由于后发优势始于落后性,且与其共生共存,因此后发国家在多方面的落后性催生了后发优势的多维性。后发优势的多维性表明了后发国家在发展上对先发国家的追赶是一个集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于一体的庞大工程。在此追赶的过程中,后发国家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多线促进,而非单线推动。
  (二)后发优势要素模型:后发优势各主要要素之间的联系
  后发优势是一个综合性、全面性的复杂系统。尽管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且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学界在对后发优势具体应包含哪些要素的问题上见仁见智。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后发优势,笔者认为,都应具有人力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及产业后发优势五大主要要素。当然,它们在后发优势整体的运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人力后发优势是主动要素,资本后发优势是基础要素,制度后发优势是保障要素,技术后发优势是内在要素,产业后发优势是核心要素。具体来讲,人力后发优势是主动方,其他四种主要要素是被动方,即人力后发优势作用于其他四种主要要素;资本后发优势为其他四种主要要素的施展提高了基础;技术后发优势在后发优势这一复杂系统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由低层次形态向高层次形态的演变,为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制度后发优势为其他四种要素更好地利用和配置资源,以及相互之间更好地运作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它是后发优势良性运作的保障要素。制度后发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制度后发优势决定了技术后发优势的发挥程度,而技术后发优势也可影响制度后发优势的建构程度;技术后发优势和产业后发优势相互促进的作用来自于技术和产业之间的互促作用,即技术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而产业拉动技术的更新换代。在此影响下,技术后发优势和制度后发优势之间的关系也是双向的,即技术后发优势推动产业后发优势,而产业后发优势拉动技术后发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后发优势这一复杂系统中的人力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产业后发优势。
  1.人力后发优势。一般来讲,后进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本拥有量很低,这是其不利之处。但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其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过程中为自身谋取益处,从而为最终追赶发达国家奠定初步基础。另外,在教育交流日益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其人力资源后发优势学习、借鉴先发国家的管理经验、制度成果,从而加速本国人才培养的进程。

  2.资本后发优势。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虽缺乏资本这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其可以引进外资以弥补此缺口。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劳动力丰富,而发达国家却与其恰恰相反。在此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资本收益率低于发展中国家。鉴于此,在资本自由流动这一条件下发达国家的资本将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总之,后进国家之所以具有资本后发优势,在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发达国家的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产业后发优势。这里的产业后发优势指产业结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已进入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后工业化社会。一般说来,由于工业部门是三次产业结构中生产效率最高的部门,因此,发达国家从第二产业转变到第三产业导致总量生产率增长率呈现递减趋势。与此不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较低,而农业部门所占比重较大。在此情况下,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远高于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因此,在农业劳动力和资本向工业部门转移时,会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1]70
  4.技术后发优势。在长期的工业化实践中,发达国家创造了众多先进的技术成果,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多数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具有强烈的知识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可借助国与国双边科技合作、区域科技合作、全球科技合作的机会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学习、模仿、创新,在此过程中丰富自身技术知识的增量和存量,增强自身的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增值能力。即使对于一些垄断性很强的技术专利产品,发展中国家也可通过购买其所有权或使用权加以引进,其成本也将大大低于技术创新成本。
  5.制度后发优势。在理论和实践上,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已积累一系列相对完善、合理、成熟的体制和制度,例如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市场制度,这为制度建设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改进和调整自身制度建设的机会。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在制度建设上越是滞后于发达国家,其改进和调整的空间越大,其制度后发优势发挥得越优越。沿着先发国家的制度建设路径,后发国家借助制度模仿创新,可避免许多先发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减少高额的试错成本,从而可在短期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制度、法律法规制度。
  
  二、后发优势的误区和我国在发挥后发优势上要重视的问题
  
  后发优势可帮助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上追赶先发国家,借助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可大幅度缩短其工业化的进程,以比历史上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完成工业化。但是,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后发国家都能追赶成功,成功利用后发优势并取得实际成就的国家和地区也只有美国、德国、亚洲地区。后发国家在追赶先发国家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些误区,这影响着后发国家追赶的速度,甚至成败。
  (一)后发优势误区
  1.引进技术越先进越好。由于急迫追赶的心理,后发国家在追赶先发国家的过程中,往往偏好引进一些十分先进的技术,甚至放弃一些自身已研究的技术而采用全盘引进和全盘接受的方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后进国家引进技术的标准应基于适用性和实用性考虑。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技术差距应是其是否引进先进技术重点考虑的因素。若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技术相差太大以至于难以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或后发国家需求层次很低以至于引进的过时技术仍能适合后发国家的技术状况和市场需求,则后发国家不应引进先进技术。在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后发国家应基于成本收益分析,采用不同的技术引进策略,制定相对完备的技术政策措施。
  2.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采取同一技术创新模式。一般来讲,不同的工业化阶段需要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因此,后发国家在不同的追赶阶段需借助于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工业化初期,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依赖于“干中学”,在此基础上,后发国家可以直接采取模仿创新战略。但进入工业化中期和中后期,在模仿创新潜能充分发挥的同时,后发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一般指集成创新)必须相应跟上。特别是到工业化末期阶段,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趋于衰竭,此时必须在前期阶段利用模仿创新积累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原始创新。
  3.把后发优势的某一要素看做后发优势。如前所述,后发优势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性的概念,是一个范围广阔的复杂系统,它不仅包括技术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产业后发优势,也包括人力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既然如此,后发国家若想在发展上追赶先发国家,应全面、完整地利用后发优势,而不是孤立、偏颇地把后发优势的某一要素或某几个要素看做后发优势,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否则,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战略将失去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潜力。
  4.在利用后发优势上不善于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和经济发展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工业化实践基础之上的,虽然上百年来经过历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反复摔打和锤炼,这些思想和理论已逐渐变得成熟、完善,但其仍具有强烈的西方色彩和西方意识,甚至有些思想和理论只是假设、推论、猜想,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推敲和检验,若后发国家在追赶的过程中不能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地运用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和理论,极易陷入误区。
  5.把后发优势误解为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虽有一些联系,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源于系统的分工和精密的专业化所导致的成本的降低,其着眼于建立与自身资源相符合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在经济发展中后发优势之所以存在,源于模仿创新的成本低于先发国家,其着眼于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先发国家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进行追赶。
  6.技术引进越迟越好。此观点认为技术引进得越迟,引进者所能继承的学习成果和经验积累也就越多。但从产品生命周期看,处在竞争后期和停滞期的技术的边际效益递减,进行二次创新的技术机会逐渐消失,产品面临着被新技术范式所替代的危险。因此,引进项目的低成本优势虽然存在,但是面临的风险成倍增加。另外,技术后进国所能引进的技术越老化,所能进行的二次创新的机会就越少,后发优势也就越难发挥。因此,技术后进国的技术引进时机选择应根据自己的技术经济能力尽可能往前推而不是越迟越好。[2]102
  7.完全凭借后发优势可以追赶上先发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基于高速度、高质量的考虑,后发国家几乎是全部沿着先发国家所走过的正确路径和轨迹进行追赶的,这种追赶边际收益随着追赶进程的逐步深入和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发展的渐渐收敛将呈现出递减状态。但在追赶末期,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总是存在“最后最小差距”,因此,后发国家想借助后发优势追赶上先发国家几乎是“一厢情愿”。后发国家在追赶末期必须实现“蛙跳”,即在具备一定程度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直接选用一些处于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在关键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领域实施技术赶超。
  (二)我国在发挥后发优势上要重视的问题:制度后发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
  一般来讲,对于人力后发优势,由于是一个人口大国且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我国的人力后发优势最容易发挥出来;对于产业后发优势,它主要涉及先发国家对后发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问题,在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今天,我国发挥产业后发优势比较容易;对于资本后发优势,我国可以采取适当优惠政策和以廉价土地作为交换吸收外资的方式引进资本;对于技术后发优势,我国可以“以市场换技术”的形式换回一定的技术,但难以换回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对于制度后发优势,由于牵涉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敏感环节,因此,我国的制度调整得比较缓慢,很多领域甚至停滞不前,这也是我国后发优势系统中最难发挥的要素。下面笔者从制度后发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的视角,探析我国在后发优势上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1.相对于人力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和产业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发挥滞后。改革开放30年,虽然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方面,我国仍远远落后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主要是靠人力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和产业后发优势带动的,而制度尤其是除经济制度以外的其他制度后发优势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即相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制度后发优势,无论是在增量上还是在存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调整空间,因为我国制度建设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这跟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以来我国过分强调人力后发优势和资本后发优势有很大关系。如前所述,后发优势是一个集综合性、全面性、广泛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只有有机结合、有机协调,后发优势方能真正彻底地发挥出来,后发国家在追赶先发国家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比较持久、稳定的后发力量。若片面强调某一后发要素或某些后发要素,后发国家在追赶先发国家所依靠的后发力量将难以持久、稳定。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状况有逐渐扩大趋势,这一点无论是洛伦茨曲线还是基尼系数都可作为佐证。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突出问题。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再加上财产权和契约关系的非正常状态、司法体系的不健全及各种非正式制度的建设滞后,表明了在制度后发优势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2.在技术后发优势上,在市场换技术这一环节上,注重单纯引进、单纯模仿,忽略了自主创新。在我国发挥技术后发优势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一些行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其消化吸收,造成了严重的技术依赖现象。有的使用了“用市场换回的技术”却废掉了自己原来的技术,不仅市场让出去了,就连当初换回的核心技术也没有学到。最终被外资锁定在技术陷阱里。例如目前中国汽车表面上形成产销两旺的局面,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危机: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没有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车工业。另外,在我国实施技术后发优势的过程中,在市场换技术这一策略上,尽管外资转移技术的水平在提高,换来的虽比我国原有的技术先进,但实际上是世界上已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甚至是落后的技术,真正先进、核心、前沿的技术并没有换来。原因很简单,跨国公司不会把它们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转移到我国,核心零部件或关键零部件基本不在我国生产。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虽然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和研究所,但涉及软件开发、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只在其美国的总部进行,而在我国的研究机构仅仅是针对产品使用和服务方面的技术支持。最后,在我国实施技术后发优势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不仅在技术、资金、管理、规模、品牌、销售网络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还获得了我国政府在税收、土地出让等方面提供的各种政策优惠,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更加拉大了内外资企业的实力差距。
  
  三、结束语
  
  后发优势是一个集综合性、全面性、广泛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这决定了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追赶先发国家的过程是一个整体追赶而非部分追赶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人力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制度后发优势及产业后发优势是主要要素,其中技术后发优势和制度后发优势又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决定了后发优势发挥的程度,进而决定了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进程。虽然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过程中普遍采取的战略之一,历史上真正利用后发优势成功实施追赶的国家却少之又少。后发国家在追赶先发国家的过程中极易陷入误区,这影响了其追赶的速度。改革开放30年,借助于人力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产业后发优势,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制度后发优势仍存在很大的发挥、调整空间,尤其是在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现代法律制度方面。另外,改革开放30年,虽然我国的技术增量和技术存量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我国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企业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很薄。因此,我国今后在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和制度后发优势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熙保.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新解――来自后发优势视角[J].学术月刊,2009(2).
  [2]肖文韬,刘淑娟.后发优势辨析[J].学术交流,2003(5).
  责任编辑:浩 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6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