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柏拉图理想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筠

  摘要:柏拉图理想国建立在统治者阶级利益上,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在政体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私有财产、婚姻关系方面,只是空想的乌托邦。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乌托邦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更大的成就是探索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政体模式。他的这种社会思想模式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他的巨著《理想国》中。在这本巨著中,虽然体现了许多的闪光之处,但是就其现实基础来看,理想国只是一个美好的空想,被后人称之为早期的乌托邦。他的这一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托马斯・莫尔有很大影响。莫尔著有《乌托邦》一书,对英国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构想了一个没有金钱,没有私有财产,人人丰衣足食,和睦相处的理想的美好社会。这个理想的乌托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有一定空想成分,但在有些方面却有些现实意义。所以,我想对这两个空想的理想模式做个比较。
   理想国与乌托邦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政体模式、生产生活方式、财产、婚姻男女关系等方面。下面,我主要就政体模式和生产生活两个主要方面对两者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对比。
   第一,政体模式方面。柏拉图认为,国家有5中政体形式,由好到坏依次是王者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其中王主政体是柏拉图最推崇,认为是最理想、最正义的政体,认为它是最能照顾全城邦全体公民利益,各等级按其本性做自己的事并保持和谐一致的政体。在这个政体里是由一个哲学王统治的,这个哲学王“并不是用来考虑国中某个特定方面的事情,而只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的。”[1]这个哲学王“是具有天赋又经过良好教育和锻炼而达到至善的人,是懂得事物的实在知识,特别是正义本身、善本身和治国知识的人,是具有一切美德中最大美德,有强烈的爱国心,能照顾全城邦利益的人。”[2]所以,柏拉图认为,由哲学王治理的社会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这才是一个政治修明的理想城邦。而在莫尔“乌托邦”的政体模式中与此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首先,在乌托邦里,各个级别的官员都是基层选举产生的;而“理想国”的“哲学王”则是从贵族中的一些人挑选出来加以培养,本身就不够透明、公开,而最后将其任命为“哲学王”也缺乏必要依据,可能仅仅是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的意愿而已。其次,乌托邦里总督关于终身制,而如果发现其阴谋施行暴政则可废黜。而乌托邦里的官员都是每年选举一次。再次,乌托邦的决议也是民主讨论产生,从最底层各户开始讨论,然后由底层开始一级一级的上传,使得高层的决策能够体现群众意愿,并被民众所监督。而“哲学王”则完全是一种人治,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而没有人对其进行制约与监督,因为他是至高无上的。虽然在二者的政体模式中有显著的差异,但两者都具有空想性。虽然“哲学王”的选择是经过多次筛选与培训后从中选出的精英人物但即使是这样那么选出的人也很难是十全十美的“完人”,是不可能完全符合“哲学王”的标准的。乌托邦设计的层层选举的官员选拔制度看似合理,实则不然。层层选举缺少必然的法律依据,不仅如此,在当时君主集权的制度下这种情况没有任何可能实现。
   第二,生产生活方面。在生产方式上,柏拉图与莫尔都是设想集体的生产方式,不论男女一起劳动,一同为城邦建设出力。但两者在劳动的人员上还是有所区别的。“理想国”中,第一二等级的统治者是无须劳动的,他们只需集体分享第三等级所创造的价值。这里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只强调被统治阶级的集体劳动,而统治阶级则不需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而乌托邦中则不同,除了那些被特别批准的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参加劳动,共同创造物质财富。
   生活方式上两者也极为相似,集体生活占据主导。“理想国”里的统治阶级“他们像军营的士兵一样住在一起,实行共餐制,其生活资料由被统治的工人、农民和商人供应,其目的是使这些人安心从事治理民众的事务。”[2]
   从总体上看,柏拉图“理想国”里所设计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相差很大,而乌托邦中由于没有等级的差别,所以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大体一致,很少有差异性。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社会思想第一个乌托邦,“如同希腊坟墓前的一尊塑像一样,尽管是冰冷而僵硬的但却是不朽的”[3]而《乌托邦》“是人类第一部描述共产制度如何运用于一整个国家,而且是一个庞大的国家的著述,它依靠独立的理性思考,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作了重大发展。在我看来,乌托邦的一些基本原则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进步,对人类未来的命运也是最伟大的贡献。”[4]从总体上评价的话,两者异同也十分突出。在这两者理想的社会模式中,城邦的利益都是至高无上的,其他的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制度的制定,都是从整个城邦的发展角度来替统治者建立一个安定的统治次序出谋划策。
   综上所述,理想国中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也有我们需要摈弃的方面。我们应该心怀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无限憧憬,努力奋斗,实现我们心中美好的梦!
  
  参考文献:
  [1]黄忠晶主编.西方社会思想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2]王柯平主编.理想国的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美)C・沃伦・霍利斯特.西方传统的根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4]转引自黄忠晶主编.西方社会思想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40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