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衡阳雁去南岳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衍荣

  衡山之行,获益匪浅,看笔者如此描绘一番。衡山为中国五岳之一,称为“南岳”,也被尊为“衡岳”、“寿岳”,是当然的南天一柱了。但“柱说”太笼统,神州五岳,谁不是一“柱”?因此,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就在五岳风貌上煞费苦心,希图一语破的。这其中恐怕要数清人魏源独领风骚了,他在《衡岳吟》中写道:“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
  衡山为中国南方宗教文化中心,沿途只见古刹时隐时现,点缀着苍山林海。
  南岳既是佛教圣地,也是道教名山。环山数百里,有寺、庙、庵、观等宗教建筑二百多处。其中,位于南岳古镇的南岳大庙,建筑面积达九万八千余平方米,依次九进,是中国南方和神州五岳中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形成现今规模。
  南岳大庙堪称艺术珍品,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结构之完整、布局之周密,实属罕见。南岳大庙之外,有祝圣寺等,它们合称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
  在衡山,道教比佛教源远流长,早在道教创立的春秋时期。道教便传到这里,留下不少仙踪。
  我们沿着登山公路驱车直奔主峰,满眼苍翠扑面而来。不用说,衡山秀色自是异常迷人。
  南岳久有“独秀”之誉,无山不青,无水不碧,秀之所在,漫山遍野五色缤纷,争妍斗丽,绚烂夺目,花香扑鼻。那连绵的山势、茂密的森林,四季长青,就像一座天然公园。南岳现有各种树木1700多种。这是几十代人的汗血结晶,其中许多是奇珍异宝。福严寺的银杏,树大而根深,相传受戒于六朝时的慧思禅师,树龄至少在1400年以上,树身三人合抱不下。藏经殿后的白玉兰,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逢春开花,香飘满山。半山亭的古松,三四百岁了还是小弟弟。上封寺后的原始森林,许多树都已老态龙钟,弯腰驼背,遍身青苔。乍一看,它们虽长得虬曲乖张,冠盖不整,但盘根错节,相互依偎,状如严寒中一群衣不蔽体的老人,相拥取暖,令人于怜悯中肃然起敬。在这高山风口上,它们干百年来如一日,顽强地抵御着风刀霜剑的侵袭。
  南岳之秀,外柔内刚,其生命力之顽强,由此可见一斑,因而也便有了承接其风骨的“南岳八绝”,即: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磨镜台之幽,水帘洞之奇,大禹碑之古,南岳庙之雄,会仙桥之险。不难想见,正是这些有着深远文化内涵的奇绝名胜,梳裹就衡山的非凡与靓丽,成就这~代宗岳!
  衡山出类拔萃,五岳独秀,令历代文人墨客。上至九五之尊的帝王,下到白衣卿相的夫子莫不仰慕宋徽宗钦题“寿岳”,李太白吟咏衡山,杜工部寄兴南岳,韩昌黎“精诚开云”,柳宗元、刘禹锡衡山揖别,范成大祝融逢春,张居正寿岳抒怀,黄庭坚福严留墨,王船山莲花续梦,徐霞客四宿上封,何绍基览岳当书--…哪一段都是佳话,哪~曲皆为绝唱!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终于登上了衡山主峰――祝融峰。祝融峰海拔1300多米,相传是火神祝融的游息之地。神话传说中,自燧人氏发明取火以后,即由祝融保存火种,祝融因此而成为诸神中的火神。
  祝融峰顶,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建有一座宫殿式建筑,那便是道教祭祀火神的祝融殿。
  导游介绍说,隋代以前即有此建筑,当时叫老圣帝殿,亦称天尺庵。因其地处高寒,风雨霜雪侵袭,此殿宇屡修屡毁,后废。明万历二年(1574),巡按湖广的按察使李式仿韩愈“精诚开云”,又在此处建“开云祠”,后又废。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废址上奉旨重建,取名“祝融殿”。殿宇坐北朝南,木石结构,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于1963、1981、1983年分别进行了3次大维修。
  山头停满了小轿车,祝融殿人流如织,香客如云,香火异常旺盛。走近祝融殿,只见门额上镌刻着“祝融殿”三个大字,左右楹柱上刻有对联“寅宾出日,峻极于天”。迈入殿内,见香烟缭绕,油灯长明,殿正中神龛内,巍然端坐着人称“有求必应”的祝融火神全身塑像。宋时,祝融曾被御封为“南岳司天昭圣帝”,故民间又称其为“南岳圣帝”。后历朝历代许多皇帝都来此朝拜祭祀,祈求“以为社稷,而福生灵”。塑像旁班列“六部”尚书、金吾将军。神龛后有观音、雷神、慧思塑像。其中,慧思和尚传为南岳佛教开山祖师。
  夕阳西下,我欣然登上望月台,放眼天地环宇。万里穹苍之下,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天然水墨丹青次第展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多么壮丽的河山啊!此时此刻,任何人都难免和我一样,因感慨而会想到人类与火。是的。这是个再寻常不过的命题,通俗简单,一目了然,或许有人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但这看似简单的问题,未必有人能三言两语将其说透。火,驱散了寒夜,送来了温暖,带来了光明;火,进化了人类,改变了世界……
  在这如飞的南岳绝顶,我忽然感悟,人生不能没有亲情,人生不能没有信仰,人生又安能没有敬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8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