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海外投资新态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 漠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让更多的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这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世界经济背景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建立在跨国公司大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全球化已经形成,世界经济日益成为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
  无论怎样看,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已成必然趋势,并且它将构成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外国吸引中国企业投资
  
  中国经济形势日益走好,外国越加企盼中国企业前去投资。
  瑞典投资促进署署长贺瑞凯在2003年9月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说,吸引中国企业到瑞典来投资,不仅眼下,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里,都将是该署的工作重点。他介绍说,该署于2002年已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瑞典政府继之又拨出专款用于在中国南方开展促进中国企业到瑞典投资的活动。
  贺瑞凯认为,瑞典的信息技术、电子、汽车制造、生命与生物科技、食品与林木加工、房地产以及服务等行业都可以给中国企业提供大展鸿图的舞台。
  不仅瑞典,很多国家都有针对中国的招商引资活动。
  去年,英国投资局、英国国际贸易局和英国国际贸易署合并为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它是英国吸引海外投资的政府代理机构。其前身之一的英国贸易局,从1998年就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目前,它已在北京、广州、重庆和香港设立了办事处,并在驻北京大使馆、驻上海和广州的总领事馆派有全职的工作人员。
  从英国投资局到合并后的英国贸易投资总署活动积极,它向潜在的投资者宣传英国的投资环境。它在中国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向当地企业介绍投资英国市场的程序和英国政府可能提供的业务帮助。它还组织中国企业去英国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体会英国投资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它还经常向拟拓展英国业务的中国企业提供关于经营成本、选择地址和商务环境等最新信息。
  很多国家政府对中国等外国投资,都提供系统服务甚至优惠政策,其目的就是吸引外资进入。
  
  工程类公司是投资先锋
  
  中国的建筑工程类公司是投资海外的先锋,它们有国家级的公司,有地方级的公司。建筑工程公司投资海外起步早、辐射宽、效益明显。多少年来,在非洲、在中东等世界很多角落,都有中国建筑工程公司的身影,它们以诚信、质量、速度、低成本等赢得了信誉,自身也赢得了较好的效益。
  众多的中国海外建筑工程公司中,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马里分公司即是鲜明的一例。
  马里分公司自1989年到地处西非的马里开展承包工程业务。10多年来,承包了马里的许多基础设施开发项目,有桥梁、公路建设、体育场建设、首都市政道路工程、房地产开发项目、农田整治、农村打井、首都标志性建筑等。它被当地著名企业评估机构评为马里最有实力的十大公司之一。
  公司刚到马里时,接受的第一个工程是修建巴马科尼日尔河上的一座桥梁。过去,河上只有一座法国人修的老桥,桥面十分狭窄,交通经常拥堵。马里分公司接手这个项目后,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长一公里四车道的大桥。首个工程即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马里政府对中国公司的信任。此后马里的发标单位有项目都愿意让马里分公司来做。有些工程干脆就不招标,而是采取议标方式,直接把工程交给马里分公司。
  公司在马里的经营越来越好。2002年,马里要举行非洲杯足球赛。中国政府为其援建了一座5万人的体育场。但作为一个非洲足球大赛来说,一座体育场不够,马里政府想再建几个,资金又不够。马里政府向公司提出,另几个体育场交由公司建,但公司须垫付一部分款项,政府有钱后再还款。公司认为,马里政府信誉是有保障的,答应其要求,不但可获得工程,还能赢得马里政府和人民的好感,利于以后的发展。这样,公司一举修建了四个体育场和修复了一个体育场,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益。
  
  海外投资增势明显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近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估计,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海外投资达350亿美元。如果前溯则情况为,1991年时为30亿美元左右,1995年时为150亿美元。从这一数字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海外投资在缓缓提速、增势明显。
  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经商务部批准的我国非金融类海外企业累计达到747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4.27亿美元。2003年增势突出,达到20.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2.3%。以单项投资额同样可以看出增长的趋势:2002年底前,平均每家企业投资134.20万美元;2002年当年,平均每家企业投资280.86万美元;2003年,平均每家企业投资达到409.21万美元。这些统计数字没包括一些民间资本去海外投资的情况。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状况在英国也可窥视出其的变化。近三四年来,选择投资英国的中国企业明显呈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已有250多家中国企业(包括香港地区)选择进驻英国。其中5家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去英国投资的中国公司,规模较大的有联想集团、华为科技、中兴通讯、上海华显数字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等。华为科技于2002年底在伦敦注册了英国华为公司,主要进行产品销售和技术合作项目,有人称其为中国电信企业投资英国的领头羊。上海华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在英国莱斯特城设立了分支机构,其目标是首先申请CE(欧洲合格评定)认证,以便使其产品出口欧洲,并计划在英国设立研发机构。
  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是北美、非洲,最后是欧洲,而且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的海外投资仍属于起步期,投资额在世界范围内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200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为6530亿美元。有专家估算,我国的海外投资额如果按每年50亿美元计,它还不到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千分之八。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外投资存量仍属很低。截至2002年底,日本海外资产总存量为365.9万亿日元(约合34500亿美元),美国为68912.51亿美元。我国按贸发会议统计的350亿美元计算,只相当于日本的百分之一、美国的千分之五。
  
  海外投资提升了企业品牌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尽管尚属起步阶段,但其扩张了企业的产能和市场,提升了企业品牌,树立了国际形象,其成效是明显的。
  海尔在全球建有13家工厂,在美国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工业园;TCL在越南建立了年产50万台彩电的生产线以及年产30万台数码相机和电工产品生产线;格力在巴西生产空调;中兴在巴基斯坦建厂等等。这些企业在国外设立独资或合资子公司,迅速地拓展了产品的营销渠道。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西班牙CLH集团公司股东招标项目中中标,成功获得CLH公司5%的股权,价值达6000万欧元,成为中国在西班牙最大的投资项目。中海油购人东道国现成油气田股份,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并且收购了印尼部分油气田。TCL以820万欧元收购破产拍卖的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连同“施耐德”和“DUAL”两个世界知名品牌以及产品分销渠道,成为欧洲高端彩电生产商。其他还有上海通用、新疆德隆等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在全球伸展触角,其收效立竿见影。
  华为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已有8个地区总部和32个分支,在硅谷、达拉斯、班加罗尔、斯德哥尔摩和莫斯科设立研究所,同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日电等成立联合实验室,其交换机接入网已连续三年居全球出货量第一。
  投资海外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又有跨国并购、共同研究开发和互结战略联盟等。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都有了成功的先例。
  
  民营企业跃跃欲试
  
  中国民营企业壮大起来后,一部分企业把目光瞄向了海外,成为民营企业去海外投资的先行者。
  中国在希腊的投资项目不多。截至2002年底,经中国政府批准开设的国有经贸机构只有三家,均与海运业有关,分别是中远希腊代理有限公司、SKEPANs有限公司和中国船级社驻希腊代表处。与为数很少的国有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在希腊投资的中国个体、私营企业逐渐增多,目前已有50多家,主要经营商品的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务。
  民营企业赴海外投资,上海和温州比较具有代表性。
  上海的民营企业近年明显加大了对外投资的步伐,它们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开设贸易公司和研发中心,开拓新市场,建立新网络,开发新产品;在越南、老挝、泰国、尼日利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实体投资,开展跨国生产,以获得产品竞争优势。
  上海东方希望集团及上海华辰之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开发区投资建立饲料厂,将当地廉价的土地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与本国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温州不少民营企业纷纷主动走向国际市场,以品牌和技术为纽带,开展不同方式的海外投资。康奈集团以在国外开设专卖店的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至今已在欧美等国开设37家专卖店。奥康集团与意大利著名鞋业GEOX公司强强合作,共享营销网络,着力打造国际品牌。
  建设海外中国商城,是温州民企投资海外的重要方式。1998年,浙江中华商城有限公司率先在巴西圣保罗独资创立巴西中华商城,揭开了温州在海外建设中国商品城的序幕。五年来,温州民企先后在喀麦隆、俄罗斯、荷兰、阿联酋、美国、蒙古等国建立8个中国商城,300多家民营企业进场经营。
  
  须充分估计投资风险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尚是蹒跚学步,有成功也有失败。由于国际形势不稳定,投资国环境恶化等意外风险,以及国内政策、资金、技术水平等的限制,应该充分认识到赴海外投资并非易事。
  财大气粗的中国石油公司在里海油田项目上折戟沉沙,中俄石油管道项目前途尚难预料,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经历坎坷,都在告诉人们投资海外要充分估计到它的风险。
  今年元旦,美国媒体纷纷登出消息:“中国政府支持的最大涉外文化产业在美关闭”,其所指的是美国“锦绣中华”主题公园投资项目。
  该项目始建于1993年12月,是香港中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项目耗资1亿美元,占地460多亩,另外还买下了2000多亩土地和一家300多张床位的旅馆。创建之初,中国政府及中旅集团对其寄予厚望,江泽民亲自题词,基辛格、陈香梅等美国名流亲临祝贺。
  “美锦”所在的奥兰多地区,是美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著名的迪斯尼、海洋世界和环球影城都在这里,每年游客4000万人。但是“美锦”运气不佳。前三年,每年迎来20多万游客,之后便每况愈下,最后到了每天只有200多人,全年的游客数量仅相当于迪斯尼几天的游客数量,便只好无奈地关门了。
  “美锦”市场部一位人士分析,从商业经营来说,“美锦”选错了地方,另外,公园内的景物不适合美国人的口味,投资方续资少等,都是该项目最终撤资关门的原因。
  类似于“美锦”这样投资不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它们无不在警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要估计风险、施以良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9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