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卫士筑长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农二师党委宣传部

  在天山以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生存着一支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退役的部队。他们就是农二师塔里木垦区的5万余名军垦战士。他们让利于民,远离富足的地方,用坚强的臂膀挡住了荒漠化的蔓延。他们把坚守沙漠比作镇守边关。他们既是国土卫士,又是生态卫士。
  1958年5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共青团员唱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了兵团,来到了农二师塔里木垦区。他们省下军服、捐出生活费,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在沙漠的最前沿建起了农场,并取名共青团农场(今31团)。
  这是兵团人向沙漠发出的挑战。从此,荒原上埋下了生命的种子。
  风是沙害的罪魁祸首。每年春夏之交,两大沙漠像在“唱对台戏”,10级以上的大风、沙尘暴轮番刮起。这一地区堪称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首。
  树是人类生存的依靠。共青团农场的干部职工们知道,只有种树,人们才能生存下去。于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塔里木垦区形成了以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为主的第一道防线,以经济效益林为主的第二道防线,以道路林为主的第三道防线,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第四道防线。以居民区绿化工程为主的第五道防线。这“五道生态屏障”,就像勇猛的卫士,巍然屹立在大漠前沿。
  水是生命之源。2005年5月20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塔里木河下游的5个团场,处在两大沙漠之间,与塔河伴行180多公里,团场引用塔河水发展生产轻而易举。可是,靠山不吃、靠水不取的兵团人却投资1.5亿元,对40万亩耕地采取了深埋渗灌、膜下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把节省下来的1亿立方米的水用于保护下游的生态环境,使下游的生态林、灌木丛面积增加了2万多亩。可见,他们不仅仅把保护生态环境看成是自身生存的需要,更是看成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牺牲,令国人肃然起敬。”
  紫燕衔泥,绿树成荫。如今,兵团人的家园在两大沙漠的夹缝中不断拓展,一个个绿色小岛已经发展建设成为一座座新兴的城镇。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生产……我来自山东,你来自河北,他们来自上海、河南。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只剩下对家乡的思念。共同的生态卫士,一样的承诺,让他们渐渐融为一个大家庭。老家的乡亲们称他们为“新疆人”,新疆的朋友称他们为“兵团人”。
  如今,塔里木垦区各团场恶劣天气的年均发生率,已经由1998年的16次降到了8次。原本的不毛之地,森林覆盖面积已经达到33%。
  漫漫黄沙,悠悠古道。年华似水。沧海桑田。兵团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代代军垦战士谱写的向沙漠进军的颂歌和生命绝唱!
  在遥远的大漠深处,有一个特殊的连队――14连。说其特殊,是因为这个连队虽然有番号,却不见一户人家和一缕炊烟。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13个连队,哪里来的14连?原来,为了纪念逝去的战友。兵团的许多团场,都把团里去世的同志,称为“调到14连去了”。
  其实,所谓14连,只是拥有清一色的土坟,坟头不高,没有鲜花,也没有高档的墓碑。只有几棵胡杨静静地陪伴着沉睡在地下的军垦战士们。树下一蓬蓬的芦苇草,遮掩着坟前一块块简陋的木牌,木牌上写着逝者的名字和他们遥远的家乡:上海、天津、山东、河南、安徽……
  赵殿金,山东人,31团4连护林员。30年前,团场建立护林队时,保护10万亩的野生植被便成了他毕生的使命。30年来,他坚持每天巡查自已的管辖区。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啃口馒头。风沙无阻,从不间断。细细算来,30年来,赵殿金护林走过的路竟相当于围着地球绕了5圈。谁都没有想到,平时爱岗敬业的赵殿金,会丢下他的10万亩胡杨林……2003年6月5日,他在巡查林带时,因为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从马背上一头栽下,再也没有起来。
  一位护林员走了,一位老军垦战士走了!他没有留下一句豪言壮语,也没有给孩子留下像样的家产。但是,他守护的那片胡杨林,长高了许多,茂密了许多。他让滚滚黄沙望而却步,30年没有向前挪动半步。
  这就是兵团人!他们活着像一棵棵大漠胡杨,死了还要深情守望着绿色走廊。
  在14连的这些木牌上,人们永远无法忘记一个个普通的名字:山东,赵殿金,4连护林员;北京,常炳义,6连护林员:四川、河南……
  在新疆,流传着八千湘女上天山、齐鲁姑娘进边陲的传奇故事。31团中学老师谭业颐,就是当年的八千湘女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她怀揣着梦想,来到了塔里木垦区,在3I团学校当了一名人民教师。一干就是30年。30年间,每年春季,她都要带领学校的近1000名学生参加植树活动。30年已经过去,她栽下的树能从塔里木垦区一直排到湖南老家。她送走了一批批学子,却把青春年华和一片片绿荫留在了新疆……
  新疆的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在那些戈壁荒滩、沙漠深处。一代代兵团人就是活着的界碑。老百姓可以走,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和自由;军人也可以走,自古沙场点兵,将军和士兵都会有归期。唯有兵团人不能走。因为他们肩负着屯垦戍边、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兵团人的家园就是要塞,庭院就是边关;种地就是站岗,牧羊就是巡逻!
  一位老军垦这样说过:守沙漠好比守边关,但责任绝不亚于守边关。兵团。就好比一个巨人,用双肩扛起两大沙漠,用头颅顶着一片蓝天。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从哪里来?有人说,兵团精神来自南泥湾:也有人说,兵团精神是延安的种子播撒在南泥湾大地上,生长在新疆的大漠里;还有人说。兵团精神是三五九旅的花篮。把革命的种子,撒到兵团的热土上结出的硕果。
  在新疆,像31团这样的团场又何止一个。57年来,兵团人在戈壁荒漠中,开拓出大片绿洲,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34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