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杰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16-01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好的语文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在课前导入语这个细节中,更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环节。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这样说:“导语设计的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导语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下面我就导语的设计方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由旧课引入的开讲,总是比较顺理成章,贴切自然。联系旧知,引出新知,主要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降低了新知识的坡度,架设了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导入的时候可以把旧知识从学生的记忆中唤醒,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例:不知大家看过电影/电视剧《阿房宫》没有?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笔下又是怎样雄伟壮观呢?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对于六国和秦国破灭原因的分析和贾谊、苏洵有何异同呢?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当然,在具体导课时,要注意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这样会把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吸引到回忆上,而削弱了对新知的兴趣。
  (二)设置疑问导入法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问题是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刺激剂。”巧妙地设计问题以及在新课中适时提出问题,能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才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疑性导入语运用的好坏,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巧与拙。常见的设疑性导入语方法有教师提问、猜谜、启发、设置悬念、学生提问等几种。
  如悬念设计法是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秘术。以悬念作为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出发点,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非要追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比如钱梦龙老师在教《中国石拱桥》就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课前故意对教学内容“保密”,让学生装着疑问进课堂;二是出示赵州桥的挂图,叫学生说明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并按学生所说一一画图,结果无一像挂图所示,在学生“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情况下,才让他们打开课本。
  (三)趣味故事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吸铁石”,兴趣可以孕育希望,可以滋生动力。学生的兴趣一旦激发出来,其求知欲就会高涨,他们就会开动脑筋思考,紧紧追索问题,直至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能够有效地做好导入环节,把握导入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不但能很好的、自然地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教学,还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在新课教学中就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预言或者传说,来激发他们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行学习。
  有一位老师在讲《捕蛇者说》时,引用一个出自《礼记》的典故。钱梦龙老师在教知识短文《词义》时也讲了一个故事。他先讲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问阿訇“眉毛要不要?”“胡子要不要?”这样一个故事,从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名言警句导入法
  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如诗句、对联、熟语、哲理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都爱伤春悲秋。同学们能说出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吗?学生可能会说到: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看看现代人笔下的秋天与古人有何异同。
  当然,设计导语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叙。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任何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用心的组织导入语言和导入情节,把握好导入的艺术,对抓住(或留住)学生的“心”,在漫漫求知的路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能使教学达到高效的目的。因而,我们要巧妙地利用这个教学的“第一锤”,使这一锤有力量,并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导读课“序幕”设计艺术欣赏[J].复印报刊资料,1988年第10期.
  [2]马友文主编.名师拿什么打开思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相文主编.语文课程教学技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366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