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秦岭北缘断裂F1东段活动性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样样 孙伟青

  摘要:活断层不仅能够引发地震,使建于活断层附近的较大范围内的建筑物受到损害,而且能够引起地面错动及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形,往往会直接损害跨断层修建或建于其邻近的建筑物,同时还可以启动或诱发滑坡、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因此,对活断层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分析对于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等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活断层 西秦岭北缘断裂 活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25-01
  一、F1断层东段特征
  1.本文主要研究F1断层东段(宝鸡——拓石镇),该段长约50km,走向大致沿东西向。
  2.对F1断层东段进行野外调查,测量断层各出露点的断层面产状,可知F1断层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倾向北,倾角变化较大,总体为48~54°,如西庄西北F1断层露头,断层面产状为333°∠54°。局部可达60~70°,如拓石镇东北沙地里沟F1断层露头,断层面产状为22°∠66°。在白垩纪地层中有一正断层大致与F1断层平行发育。
  3.该断层为一逆冲断层,为一先压后张的张性断面,F1断层东段主要表现为变质岩逆冲到白垩系砂砾岩之上,如赵家庄南F1断层露头,上盘为震旦系片麻岩,下盘为白垩系砂砾岩;三寺村北公路旁F1断层露头,上盘为泥盆系变质片麻岩,下盘为白垩系砂砾岩。断层带有断层泥,糜棱岩和碎裂岩分带,挤压明显。
  4.F1断层东段长约50km,规模较大,地形上表现为宽度200余米的负地形(垭口)沿断层走向分布。对断层带宽度进行调查,可知断层带宽约20米,个别地段甚至可宽至40m。
  二、F1断层东段活动性评价
  活断层,是指现今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人类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曾经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要对断层的活动性进行评价,首先要对断层进行活动性鉴定。活断层的标志有很多种,项目工作区F1活断层的鉴别标志主要有地质标志、地貌标志、断层带上建筑物破坏标志、水文地质标志及地震标志。
  1.地质标志
  (1)直接错断第四纪地层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可知,我们查明了几个典型的F1断层剖面,可知F1断层东段有错断第四纪地层的现象,如西庄北上梁上F1断层露头,错断了Q2黄土。说明其活动性较强。
  (2)基岩与第四系地层直接接触
  在F1断层的多个出露点处均可见到基岩与第四纪地层直接接触的现象,比如在王家坪以北500米处的山坡上可见F1断层出露,上盘为片麻岩,下盘为砂砾岩,上覆第四纪坡积物未被错断。
  2.地貌标志
  (1)“山从平地起”,地形对比强烈
  西秦岭北缘断裂(F1)的北面为渭河盆地,南面为西秦岭山脉,形成强烈的地形对比。
  (2)负地形(垭口)沿断层带呈线性分布或形成平直延伸的沟谷
  活断层的强烈活动,特别是地震,会产生一系列的地面变形。西秦岭北缘断裂带(F1)上一系列的垭口呈线性分布,证明其活动性较强。发育于白垩纪砂砾岩中的正断层在地貌上形成黄土沟槽,清楚地反映出其活动性。
  (3)断层带附近常见到滑坡
  由于断层带岩石比较破碎,在断层带附近常有滑坡发育。如在盘山公路旁F1断层带上发育的一滑坡,滑坡仍处于运动中,将公路挤压形成裂缝,滑坡体上岩体松散,并发育有裂隙,滑坡规模中等,宽 60~70m,高20~30m,滑坡后壁呈圆弧形,公路位于滑坡东侧,后壁高约7~8m,滑坡坡角约46°。
  3.断层带上建筑物破坏
  根据野外调查发现,在汶川地震中,F1东段断裂带上的建筑物破坏严重,对新民村2组房屋破坏统计发现,该组有15户房屋出现裂缝现象,其裂缝基本沿断层走向(290°),老房屋裂缝一般贯穿到屋顶,新房屋产生微裂缝。
  4.水文地质标志
  项目工作区活断层的水文地质标志主要是泉水沿断层带呈线性分布。在西庄北西800m断裂带西侧约20m处有泉水出露,水量不大;三寺村北公路旁断层带有泉水出露,为下降泉,流量不大(图3—13);西庄村北上梁上F1断层带上也有泉水出露,水量大。
  5.地震标志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有过多次强烈运动的超壳型深断裂带,同时又是一条强震孕育带。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在这条断裂带上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其中6.5级以上地震4次,说明其活动性较强。
  从以上各种标志可知,F1断层东段有切入第四纪地层的现象,其活动性较强。
  三、结论
  本次工作主要对工作区范围内存在的主要区域性活动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 (F1)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本文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活断层实际调查资料,阐述了西秦岭北缘活动断裂(F1)东段(宝鸡——拓石镇)的分布、产状、性质和规模,并对其活动性进行了鉴定。可得结论如下:
  1.F1断层东段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倾向北;倾角变化较大,总体为48~54°,局部可达60~70°。
  2.F1断层为一逆断层,为一先压后张的张性断面,F1断层东段主要表现为前震旦纪变质岩逆冲到白垩纪砂砾岩之上,断层带有断层泥,糜棱岩和碎裂岩分带,挤压明显,而白垩纪地层中有一正断层与F1断层平行发育,但规模较小。
  3.F1断层东段规模较大,地形上表现为宽度200余米的负地形沿断层走向分布,断层带宽20余米。
  4.F1断层东段有切入第四纪地层的现象,其活动性较强。
  参考文献:
  [1]汪豫忠.活断层研究现状及其展望综述[J].地震学刊,1993(4).
  [2]景彦君,张以晨,周志广.国内外对活断层的研究综述[J].吉林地质,2009,28(2).
  [3]柴建峰.河北平原活断层评价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9.
  [4]滕瑞增,金瑶泉,李西候等.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J].西北地质学报,1994,16(2).
  [5]李树德.活动断层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499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