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风陵渡,寻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步雄

  冥冥中,那里的一切似乎都已经稔熟于心,所以第一次走进它就好似还乡。风陵渡,一个让我念想了大半生的地方。
  对风陵渡的认识源于父亲的一次抗战经历。1939年,父亲乘火车赴渝,途经潼关,遇日军轰炸险遭不测。炮弹是自黄河对岸的风陵渡打来的,日军从那里轰炸陇海铁路长达7年之久。其间,多少抗日志士置风险于不顾,乘飞车在敌人的炮口下风驰而过,这就是抗战中的“闯关车”。
  也许打小听得多了,对风陵渡和潼关古城总有一种强烈的眷念,但它们犹如中国抗战史笈上的两枚封签,随着年代的久远,已经让现代人感到生疏而神秘。如今,老父亲已经故去9年,我们要赶在他的忌日代访旧地,替他打开封签,故地寻梦,归去来兮。
  “好人一路平安”
  从北京到风陵渡,本应乘K603次列车到终点运城,但由于不熟,我错买了该车仅到太原的票。无奈找到列车员,请求补到运城。列车员是位胖大姐,面无表情,程序化地表示现在购票连网,没有闲铺。她怪我临时变卦,还问我去那么偏僻的地方干吗?我如实禀告,她听到我是替老父亲寻梦的,顿时眼里透出赞许的光。她转身去了,一会儿,竟把列车长拉来了,说我是她风陵渡的老乡,无论如何给续两张卧铺。列车长用手里的车票查询电脑鼓捣了一会儿,当即给我出了票,还是下铺。千恩万谢后,一场好睡就到了运城。
  临下车,胖大姐嘱咐我莫出站,从地下到二站台上通勤车补票,7块钱、半个钟头就到。临了还来了一句“好人一路平安”,听得我们心头一热,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黄河古渡
  初冬的寒风裹挟着水气扑面而来。极目远眺,两座大桥(一公路、一铁路)并行着从风陵渡奔入对岸的潼关,脚下是一片收获不久的庄稼地,荒凉、冷僻、远处滩涂中的黄河水,空寂而辽阔。仰望河畔的一面黄土高坡,就是70多年前,日本鬼子居高而击的炮阵地,对面的潼关是那样地近,不由为当初冒死而过的同胞们揪心不已。
  风陵渡位于晋西,黄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附近。因受东西走向秦岭山脉华山支脉所阻,折向东流。其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为黄河最大渡口。
  相传黄帝六相之一的风后,与蚩尤作战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故名风陵关。唐代圣历元年(698)在此置关,称风陵津,津即渡口,终称风陵渡。而今,公路桥连接晋陕、铁路桥连接同蒲和陇海铁路,黄河天堑遂为通途。
  “闯关车”,渐行渐远
  大约1939年初冬的一个夜晚,一个去重庆参加抗战的热血青年,忐忑地坐在“闯关车”里。客车车厢上都用铁板或枕木作了加固,车窗用粗大的木头封死,上面弹痕累累,令乘客不寒而栗。
  传说秦始皇灭六国,定都咸阳,派徐福带领500童男童女赴东瀛采长生不老之药,一去不返。抗战初期,好多善良的陕西百姓认定日本人断然不会进攻他们的出生地——陕西。哪知这些数典忘祖、凶残暴虐的家伙,不仅狂轰滥炸了陕西,而且据守风陵渡,重炮轰击潼关逾7年。据说,日军炮兵每隔5分钟就瞄准潼关的铁路、建筑物、潼河大桥、火车站、列车、停车点及隧道口等重要目标打一个齐射,每隔3分钟就对铁路线重要目标实施一次单炮射击,一旦发现火车闯关,便对其进行密集射击。
  列车接近潼关突然熄灯,所有的人就地卧倒,车轮碾过铁轨声声刺耳,突然,疾停在一个黑暗的巷道中,汽笛长鸣,急促放气。外面顿时炮声大作,一声声爆雷般撕裂耳鼓。列车猛然启动,一个爆发力,迎着炮声冲出巷口。强大的惯性将人们狠狠地搓撞在车帮上、椅腿上和临近人的身上。紧接着,就是骇人的爆炸声和弹片打在车厢上的嘭嘭声。原来,火车疾停在巷道中鸣笛、放气是为了引诱敌人先打炮,然后趁炮弹爆炸后的间隙飞驶过潼关。这就是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小游戏”了。
  此时的人们只能屏住呼吸,诅咒着、祈祷着,互相小声安慰着,直到列车渐行渐远,炮声逐渐稀疏,才慢慢抬起身子。一个约3岁的孩子才哽咽几声,“哇”的大哭起来,小脸已经憋得青紫。原来他一直被高度紧张的爷爷下意识地捂住了口鼻。此情此景,让那青年和许多亲历者都流下了激愤的泪水。
  7年里,敌寇的炮击对铁路和列车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被炸死、炸伤的中国人不计其数。大约1940年,大量河南难民纷纷扒乘“闯关车”西逃。当时连车顶上都坐满了人,由于潼关东关后沟的17号隧道被敌人的炮弹炸坏,用枕木在顶部支撑加固,仅可过去火车,结果满载乘客的火车钻洞时,车顶上300多不明就里的老百姓被活活撞、碾、摔致死,幸存者也大都四肢残疾,惨不忍睹。
  对望潼关,那就是70多年前,那青年匍匐在地、侥幸逃生的地方。他的生,才有了我的家、我的兄长们和我,他就是我们的父亲。他常说,他是炮口下的生灵,我们都是历史的偶然,一个炮口下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定数的。
  父亲是一个性格刚强的知识分子,崇尚“士可杀而不可辱”。那次“闯关”成功后,他又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重庆大轰炸,数次死里逃生,目睹了众多血肉同胞转眼之间生死两隔。
  一面是侵入者的公然夺命、一面是中国人的匍匐求生,这被他视为一生的奇耻大辱,也成了他后半生绵延不绝的梦靥。为家庭计,他一生念念不望的是为家里备一辆簇新的三轮平板车,备足了气门芯,一旦战乱再生,一家人蹬起来就能走。为国家计,父亲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国家在风陵渡日军炮阵地原址上建立一座国耻纪念塔,让从陇海路上过往的人们一望而知,拉响反战的警报,发出永久和平的呐喊。
  淡出的潼关古城
  一河之隔就是陕西潼关。从风陵渡坐汽车经黄河大桥转瞬就到。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但战乱不绝,老百姓苦不堪言。而中国军民长达七年的坚守,始终没能让鬼子越黄河一步,成为横亘在日本侵略者面前的巍巍巨人。
  快起来,
  莫慌张,
  鬼子已到咱陕西边上。
  看看这田地,
  看看这村庄,
  我们能扔掉哪样?
  我们的祖宗他们艰难把业创,
  我们的子孙也要存这个地方。
  同胞们,
  摸胸膛,
  想一想,
  若逃亡不抵抗,
  对不起爹和娘,
  大家起来保卫家乡!
  这是一首叫《保卫家乡》的歌曲,正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殊死抵抗,日本的铁蹄才没有踏进三秦大地。
  开往潼关县的汽车穿过黄河大桥在黄河北岸急驶,这里遥对风陵渡,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战争痕迹。原来的潼关古城已经没有了。老铁路已经南移,城墙也没有了。城墙遗址上成片的杨树林在我的镜头中一晃而过,绿荫中白驹过隙般的黄河铁路大桥转瞬间就被甩得很远。一路望着车窗外那些中国式城镇的制式红砖房和贴着瓷砖的铺面房不禁怅然若失。
  家住此地(港口镇)的一个服务员告诉我:“古潼关的城门以及留有大量弹痕的古城墙已经于上世纪被统统拆光。其中包括铁道北侧,中国军队和老百姓为了防御炮轰,保障过往乘客的安全,筑起的一道厚土防弹墙。而那原址上的杨树林是一些日本青年陆陆续续来种的,为什么?可能是为了赎罪。”如此看来,历史就是一场过往,有人记住了、有人忘掉了,有人正在设法改变它既有的走向。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555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