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本论》的贡献、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渊

  摘 要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其行文逻辑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中总结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再次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 《资本论》的贡献
  1.1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1.1 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劳动价值论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曾经公开的称赞他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1]1662年,威廉·配第在其著作的《赋税论》
  [2]中,第一次书面的提出了价值论,把商品的价值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后来亚当·斯密吸在吸收前人的经济思想的基础上,以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联系,极大的促进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含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3]
  大卫·李嘉图在研究了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其经济学说,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线,用价值论做主线贯穿于其全部理论之中。他从探讨斯密的价值论开始,选择性地批判斯密在价值论上的错误,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正确内容。马克思指出:“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作了最透彻的表述和发挥。”[4]
  1.1.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他的著作代表的是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的利益,因此可以将他的劳动价值论理解为是对工人利益和意识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劳动出发强调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思想作为工人阶级思想代表的体现,亦是站在工人立场批判资本的必然——工人只能以自己的劳动生存于统治之下,也只能从劳动者的角度来审视其经济地位和关系,这与资本所有者必然要以资本的占有量来评价其经济地位和关系是一样的。
  1.2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著作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页的斯图亚特德观点开始,在其著作中系统的分析和批判了17世纪中页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而“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且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是资本家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就无偿地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各项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列林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在社会经济中通常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1.3社会再生产理论。
  “不管生产过程的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他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通过这样一句话揭示了再生产过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资本论》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部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无国家干预情况下,市场正常运行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和一般条件,还在其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2 《资本论》的影响
  2.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前苏联经济学家菲尔德曼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创立者,他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来建立起了经济增长模型。菲尔德曼于1928年发表《关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理论》这一文献。“作为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菲尔德曼是从马克思有名的总生产分类公式开始的:……把这个公式稍作一些改动,就接近于我们根据成本(折旧、工资和薪水以及财产收入)而做的生产配置。”这一历史事件表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先驱,社会再生产理论实际上代表着一个经济增长模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出的5年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即经济增长过程。
  2.2 动态经济学。
  卡莱次基将不完全竞争理论与就业理论联系起来,先于凯恩斯创造了有微观基础的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宏观运行分析的宏、微观相统一的动态经济学,被学界誉为预见了“凯恩斯革命”。卡莱次基的垄断价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中包含的微观基础和动态分析方法远胜过凯恩斯的《通论》。从卡莱次基的理论可以看出他的经济学理论是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的,“卡莱次基学习的唯一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罗宾逊,1969。萨伊定律曾经长期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占有统治地位,而萨伊定律正是詹·穆斯买卖必然平衡的教条。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来证明了商品内在矛盾导致了买卖必然脱节,从逻辑上严密的论述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以此为基础否定了萨伊定律和穆勒教条。
  2.3 企业理论。
  企业不同于市场:企业内服从权威,企业外等价交换。这是两种不同的分工。
  交易费用: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分工在于节约这类费用。
  规模经济:资本通过价格低廉展开竞争,大企业有竞争优势。
  企业制度的演进:包卖商—工场—工厂—公司,所有权与职能的分离。
  2.4 制度分析。从科斯等人的阅历可知,新制度经济学的创造者,大多数受过马克思《资本论》的影响。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诺斯,1991)
  2.5 创新理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 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熊皮特)实际上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创新机制的理论。熊彼特明显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55页。
  [2] 威廉·配第:《赋税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81页。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825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