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所当然与不期而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斯然

  每一位家长都会不可免俗地“望子成龙”,希望可以通过各种“超前”培训,成就家长的期待,却从没想过自我的行为往往更多地影响着下一代。古人说,上行下效。当家长们把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变成理所当然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示范作用很可能让无底线的道德原则与你的孩子不期而遇呢?
  不期而遇的道路血栓
  北京交通的拥堵问题来之已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北京也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越来越常态化的交通压力。每天例行的早晚高峰自不必说,即使在周末,也有越来越多的路段出现严重的拥堵现象。只不过,这不期而遇的道路血栓都是因为车多造成的吗?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纯属人祸——学校与培训机构门前的乱停车。
  平日里的道路血栓大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周边,特别是重点学校附近。比如人大附中附近,很多接送孩子的车除了完全占据非机动车道外,机动车道外侧的1至2条车道也成了家长们的“专用车位”。从黄庄路口以南一直到大华路口北的过街桥,基本就是家长们豪车的天下。这还是很宽敞的白颐路,要是赶上学校地处胡同里,那您就千万别存有侥幸心理试图闯关成功。记得一次下班晚高峰,我想由佟麟阁路到宣武门西大街,结果在第二实验小学门前被家长们的车和人堵得一动不动。
  每逢周末,按北京交通广播1039的说法,那一般都是“一路畅通”,可是在大部分经营状况良好的培训学校附近,由于家长的乱停车造成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拥堵。在联想桥西的杰睿培训学校门口的北三环辅路上,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从早到晚只为其他机动车留有一条车道;再往西,苏州桥东的辅路上新东方培训分部同样造成了严重的占路停车,因此每个周末从大钟寺桥到苏州桥的东向西方向都会造成长时间的拥堵;而等候在惠新西街南口路东北角的某培训学校外的家长们更是每次都会占用三四条车道,一直把车从培训学校附近停到惠新西街南口的路口处,只给东向西的车辆留有2条左转线、一条直行线……由于家长们的乱停车,给过往的车辆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出行障碍以及安全隐患,很多人都曾经深受其苦。
  理所当然的自私与功利
  道路血栓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既有社会变革的影响,也有车主自身的原因。在北京,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公共停车位的稀缺乃至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种种因素都促成了道路血栓的形成。然而,家长们的主观因素才是道路血栓形成的首要原因。其间可能会有些许无奈,但更多地则是血栓制造者心中的理所当然:既然警察没发现,或是网开一面没有管,那么每次就都理所当然的路中停车,把不合理的行为,变为自己理所当然的态度。在这理所当然中,只是看到了自己的眼前利益,在谋求自己方便的同时,不予别人方便。透着的是对他人正常行车权益的无视,更是对社会公德的践踏。久而久之,最后连执法者也形成了习惯,不去进行管理,这才是道路血栓的症结所在。
  对于这些道路血栓,我们一方面应该思考如何治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道路血栓现象作为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点,是社会上以及一些人思想中的自私功利的人生观、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道路血栓制造者,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了。
  各大媒体上也相继报道了其他的一些行车不道德现象,诸如无视人行横道、故意遮挡号牌、夜间滥用远光灯等行为。似乎这些机动车驾驶者所学习的交通法规只剩了一条:有理车让无理车。只要我开得无理,别人没办法只能让我。于是乎,你无理,我更无理,到底看谁更无理。很多路段上都是由于无理车过多,才造成了一个个的道路血栓。而最终,这种无序拥堵伤害到的是我们每一个驾车者。
  这些不道德的行车现象不仅仅造成了城市的拥堵、居民的出行困难、交通安全隐患的激增,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到了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从环境污染角度来看,在拥堵道路中的机动车比在顺畅行驶中的机动车无论是尾气排放还是噪声污染都严重得多;从能源消耗的角度来看,在拥堵路段,汽油柴油消耗远远大于顺畅行驶中。在出行方式上,大多数学校培训机构都处于交通便利的地点,以目前北京的公交体系而言,基本可以方便地到达。如果家长们能够采取绿色出行的方式,不仅能消除拥堵、节省时间,同时更能美化环境、节约能源。
  你今天的理所当然就是
  孩子明天的不期而遇
  其实,无论去哪所学校或者哪家培训机构,家长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明天的美好会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庭不期而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孩子的学习不仅在课堂,而孩子最好的老师正是自己的父母。今天家长理所当然的道德失分,终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以此为效仿的对象,进而塑造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你今天的理所当然就是孩子明天的不期而遇。这才是我们最该担忧和重视的。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086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