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标志性城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昌明

  南京作为一座向现代化迈进的特大型城市,肩负着加快工业转型和加强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十八大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美国中国”标志性城市的宏伟目标,全面实施环保优先战略,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致力建设绿色城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落实环保优先为导向的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南京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方针,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全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重点表现在“五个有力”:一是规划支撑有力,编制《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并围绕这个主规划编制了众多专项专题规划;二是法规保障有力,南京市相继颁布实施了与生态建设相关的11部法规和规章,为深化生态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政策配套有力,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加强生态市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的一系列生态建设指导性文件;四是资金投入有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2004年至2011年,环保投入平均增幅达21.2%;五是考核落实有力,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成为评价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的指标之一。
  以山水城林为特色的生态框架基本形成。2002年至今,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全市累计造林122万亩,95%以上荒山完成植被恢复,新增绿地面积6000多万平方米,完成聚宝山、七桥瓮等8座郊野公园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得到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达到105个,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1520.58平方公里。南京已建立以生态源区为核心,生态廊道为骨架,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主体的绿色生态框架,“显山、露水、见城、滨江”的城市生态环境特色得到充分彰显,紫金山、秦淮河等生态产品功效得到充分发挥。
  以创新驱动为重点的生态经济日益繁荣。南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在全省率先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53.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8%。
  以提升品质为核心的环境建设成效凸显。通过生态市建设,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好的人居环境。201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7天;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全市主要水体功能区达标率65.2%,其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50%,为近五年最好;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平稳,继续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以惠及民生为宗旨的细胞创建有声有色。南京生态建设工作以让全体市民真实感受创建成效、享受环境幸福为宗旨,各项群众性细胞创建活动深入社区和乡村,生态建设工作得到市民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目前,江宁区、高淳县已经获得国家生态区县的正式命名,浦口区已经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溧水县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六合区通过省级技术考核。南京已经达到80%的县区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的考核要求。
  以传承文明为根本的生态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南京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同时,深入发掘绿色内涵,并不断丰富和拓展,让历史遗珍绽放时代的光彩。一是古城特质得到延续拓展。保护古都整体格局,彰显南京古都风貌。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培育生态文化产业。二是生态品牌得到日益彰显。创办了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等一大批品牌生态旅游,建设了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等生态休闲度假区域。三是生态理念得到宣传普及。建设了全国首家生态文明教育馆,全面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世界环境日”等多种宣传载体,开展特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市民环境意识。
  二、南京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压力和挑战
  当前南京正处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随着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现状不容乐观,推进生态文明还将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南京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环境容量极为有限,单位国土面积的化学需氧量负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受限于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南京城市大气污染的复合型、区域性特征日益突出,灰霾与酸雨依然较重,扬尘和机动车排气污染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城区河道黑臭现象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产业结构重型化给环境质量带来压力。由于特殊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南京工业污染呈现出排放量大、排放强度高、区域集中的特点,产业结构重型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高碳化,成为可持续发展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产业结构偏重,也加大了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
  城市化发展导致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预计到2015年南京总人口将达到9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3%左右。城市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将大幅增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广大群众改善人居环境的普遍诉求与提高环境质量的长期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适合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建立适合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多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考评体系、法规保障体系、联动管理体制、政策激励机制、目标倒逼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
  三、大力推进南京生态文明建设
  今后,南京要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提升环境质量,为全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环境支撑与保障,努力把南京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和“美丽中国”的标志性城市。
  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一是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国际最先进的环境准入标准,把好新引进企业和新上项目的准入关。二是严格界定化工发展空间。全市不得再新建化工产业园区,除化学工业园和金陵石化外严禁新上任何化工项目。三是实行区域行业限批措施。对不符合规划定位、达不到环保标准、达不到总量控制要求、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园区和企业,一律“禁批”。   落实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实施雨污分流和管网改造,进一步合理布局污水管网,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建设。二是加快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建成较完整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和综合利用系统。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提高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能力,不断提高集中处置率。
  采取最严格的环境整治措施,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一是强化扬尘污染防治。建立完善扬尘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扬尘控制负责人制度。坚持推行“绿色施工”标准,建立分级评分和末位淘汰制度。二是狠下功夫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前实行机动车国Ⅴ标准。限行时段从“分时限行”扩大到“全时限行”。限期淘汰所有国Ⅰ标准以下的黄标车。三是加快重点河湖综合整治。坚持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整体治理,通过采取截污清淤,活水引流、生态修复等方式,让更多的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四是确保饮用水安全万无一失。重点保护长江南京段、固城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大力实施区域供水计划,尽快实现乡镇区域供水全覆盖。
  按照最严格的环境管理要求,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一是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倒逼机制,对“三高两低”企业,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每年列出一批污染企业,坚决限期整治和关停并转。二是突出环保执法的强制性,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区域限批、金融限贷、限期治理等综合手段,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实行最严格的环保考核机制,完善环保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就是政绩的观念。二是不断深化环保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界定部门职责、明确分工、细化标准,形成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合力。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机制,把空气、水环境质量、污染减排、群众环境满意率等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纳入区域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增加考核比重,强化考核刚性。
  建立最完善的环境保障体系,提升环保能力水平。加大对环保的投入,财政对环保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结合“智慧南京”建设,以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方向,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全国一流的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应急保障体系,建立环境应急指挥体系,优化调整监测布点,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网格化、多类型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网络,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实施最广泛的环保宣传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加大对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四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五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
  (作者系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责任编辑:黄 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156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