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身体社会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剑丹  秦塔娜

  [摘 要]身体是人们生活在世间的重要的依托。在西方社会思想中,对身体的关注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代以来都有论述,在传统社会学和现代社会学中也有所反映。本文先对身体进行解读,进而对身体社会学的理论及象征、特征进行阐释。结合时代的更迭与环境的变迁,从人们衣着及发式的变化来探讨身体的变化,揭示身体与政治的相关联系。
  [关键词]身体;身体社会学;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55 — 02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我们的存在与我们的身体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思考都是在以身体为依撑的前提下进行的,无论我们想做什么或者怎么做,都要以身体为前提。
  一、解读身体
  身体,《辞海》的解释为“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的生理组织整体,有时指躯干和四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前,人们的身体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做什么事情,和动物一样受本能驱使去繁衍后代。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的身体就有了目的性,身体在自然属性上又有了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身体的基本属性,即人的生理机能、体质特征、外貌特征及本能冲动。但是身体又体现了阶级、阶层、性别、政治、经济、文化、种族、意识形态,社会的不同制度塑造着不同的身体,这既是身体的社会属性(黄俊杰2002;杨儒兵1996)。
  身体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符号,展示人们的思想方式、精神修养或政治运作的权利符号。身体除了是政治化的还是精神化的,身体代表了一种社会的精神方向,与社会的发展相符合。
  二、身体社会学
  社会学一直在关注着身体,以社会存在为媒介观察身体的变化。
  (一)西方社会学有关身体的研究理论
  社会学“古典三大家”的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理论都涉及到了身体。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是资本家对人身体的剥削,身体由生命的载体变成了劳动的工具。在涂尔干看来,传统社会的基础是集体意识,并对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严格管制,一种主要的方式就是对身体的直接惩罚。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通过对身体享乐欲望的严格压制和身体建设性力量的极大发扬,有力地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赵方杜、侯钧生,2010)。另外一位社会学大家福柯的权力身体理论认为身体敏感的记录、铭写、反射世界,身体的历史就是社会的历史(汪明安,2003)。
  (二)身体——社会化的扭结
  身体不仅代表了自己自身,还代表了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身体逐渐变成一种社会象征,是我们用来形成自我、展现自我的场所。身体成为社会化的纽结。
  首先,身体不再仅意味着“躯体”或“机体”等通常的或生理医学的含义,现在身体已成为很多研究领域的论题。身体现象学探究身体之于人的本源性意义;身体社会学探讨身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符号性意涵;身体政治学试图揭示身体与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身体文学把本能、欲望作为一种叙事资源。
  其次,身体具有精神性。一方面表现在身体本身是身心的统一,另一方面身体被“文化”化了。身体图式是对一个环境的一种本能和无意识的适应,如我们坐在凳子上会为了平稳舒适而选择一种合适的坐姿,这就是身体图式。而且人们也渐渐的发现,身体的感觉、能力、体验等各方面的管理、形塑和控制,是社会系统形塑与维持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情感、行动、社会关系、符号象征等多个方面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借助于身体外部属性的改变可以对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进行改变。
  最后,身体是一种实践模式,是一种“体现”。身体不同于躯体的地方在于,身体是能动者体现出来的存在,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饮食、营养、健康、运动、塑身等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以至于身体渐渐成为一种自我规划。外貌、衣着、举止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健身”、“养身”、“塑身”成为一个系统工程,饮食、医药、运动、美容、服饰等构成了现代人生活的主要内容。当下形形色色的自我身体设计,既是自我主观性、个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受制于整个社会消费文化的结果。
  三、身体变化与时代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身体也产生了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指的是身体更加先进,还指的是人们的装饰即衣着发型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也不仅仅是所谓的时尚的变化,还与社会环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政治意义有关。
  (一)服饰的变化
  服饰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服饰都是人类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结合起来的,它体现着所代表的文化,其文化内涵既有历史印记,又有民族意蕴。
  中国女性服饰变化最典型的就是“旗袍的出现”。在封建社会,妇女若穿着暴露身体曲线的衣服,会被视为有伤风化。约在1912 年到1915 年间,妇女们寻求一种既符合她们新的被解放的身份,又不至于太背离传统的中西式的混合服装,那个时期的中国妇女受到欧美筒状时装短裙的影响,将传统的清朝袍子改装为“旗袍”。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一种代表这个时代重要价值的基本服饰,既符合时尚又尊重民族传统,它象征着中国妇女积极而进步的生活方式,象征妇女不仅是在社会中得到了口头上的解放,身体也获得了解放。
  20世纪初中国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身着男装的女子。在古代女子只有迫不得以、不便暴露身份才会着男装,而现在女子只要愿意就可以穿上行动方便的男子的衣服,而且不会受到歧视。正如牛仔裤的出现,以前不管中外、不论冷热,女子只能穿长裙,而现在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穿裤子,甚至可以理短发。女尚男装, 反映了女性以男性为目标,追求男女平等权力的愿望和要求,是女性身体解放的外在表现。
  衣着服饰往往是人的思想、心态、习俗、观念的直观反映,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或某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女性服饰的变迁不单单只是服饰的变迁, 它也是女性解放的一部分,反映了女性要求挣脱中国传统社会的束缚,开始追求自我、追求男女平等的强烈愿望。   (二)发型的变化
  自古以来,古人就对衣冠发式十分重视。对古人而言,衣冠发式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绝不可以随心所欲。《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把文化丧亡形容为“被(披)发左社”,可见发式的选择被提到政治的高度。
  发式的变化最具代表的就是清朝的割发运动。清朝颁行严厉的“剃发令”,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尽行剃头,不从者斩。汉族人民认为让他们剃发是一种屈辱因此拼死抗争。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历久文化传统的象征,强行改变的背后改变实质上是对汉族文化习俗的割裂。改朝换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该种地还种地,该交税还交税;而要改变他们历代的生活文化对广大汉人来说就等同于数典忘祖。所以说,整个清代男子发式的变化,是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不开的。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
  鸦片战争以后,人们接受了先进思想后,辫子被外国人称为“猪尾巴”,随着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辈提倡剪掉发辫, 以雪旧耻。一时间举国上下,男子纷纷变成短发,这场剪发运动也引起了大的波动,也有很多顽固的老夫子宁可流血不剪发。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女性的发式也发生了大的改变,很多新式发型兴起,社会对于发式更加开放。年轻的姑娘或编起了辫子,或剪成了短发,这是那时的“解放形象”。许多理发店也配上了电烫机,普通群众也开始用上了时髦的烫发。人们对发式开始了新的追求。
  头发成为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状态、道德伦理和习俗观念的文化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形成,社会越来越开放,长期被压抑的人们对生活对美的激情复苏了,人们需要更加精致的生活更为个性化的表现。对美的追求无不浸透着对人性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认同,人们可以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自由的进行自我规划,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好的发型。随着发式改变,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接纳程度越来越高了。
  四、身体的社会变迁
  人的身体太过于重要,它是一种兼具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现象。英国的克里斯·希林提到“身体诞生伊始就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既受生物性过程的影响,也受社会性过程的影响;随着身体的发展,他逐渐受到社会因素的左右和转化;身体不仅受到了社会关系的影响,也为社会关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并融入了建构过程”。因此如果我们要研究身体,就要考虑它与社会的关系,它所反映的社会事实,它所代表的社会现象。身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社会中身体才会真正的有意义。
  人的身体是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中介,是人生活的载体,身体既约束着人的行动,也赋予人可以改变生活与社会进行互动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前进,人们对身体的关注越来越多,对身体的改变也越来越多。我们可以不断加强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需要并进行治疗或锻炼,使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同时我们对身体的规划也在不断地进行,科学的发展不仅使我们认识了身体,还可以改造身体。近几年愈演愈烈的整形手术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展开,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五官,可以改变自己的身躯,甚至可以更换自己的内脏。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可以看出我们越来越关注自己;但是改变越多,危险也就越多,手术失败会导致我们身体不健康,所以对于身体的改变我们应该采取二分法,看到积极的一面也看到消极的一面,使我们的身体在健康的前提下不断发展。
  身体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它的变化都是社会变化的外在反映,从身体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越开放,对身体外在的要求越宽松;社会越封闭,对身体的要求越严格。身体是人们社会化的扭结,是对社会的直观的反映。社会要发展,对身体的关注就越多,要想增强国力,也要不断发展我们的身体,这也就是我们要“发展体育运动,强健人民体魄”的关键原因。
  〔参 考 文 献〕
  〔1〕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J〕.现代哲学,2002.
  〔2〕杨儒兵.儒家的身体观〔Z〕.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
  〔3〕赵方杜,侯钧生.论身体社会学的产生与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0,(02).
  〔4〕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5〕闰旭蕾.个体社会化之管窥——身体社会学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4).
  〔6〕黄利筠.服饰变化与文化价值的变迁〔J〕.艺术设计论坛,2004,(04).
  〔7〕郑燕凤.试分析中国20世纪初女子服饰的变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
  〔8〕邸永君.辫子的留存与朝政的禅变——清代男子发式漫谈〔J〕.民族之林,2008,(08).
  〔9〕黑加仑.对中国人发型变迁的研究,2007,(08).
  〔10〕徐莉.发式文化的性别标识现象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11〕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冯延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420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