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城里的新农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曦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人选择自给自足,也有人尝试建立新的供应模式。前者不免有些极端,后者则值得探讨。
  近阶段,在北京出现的农夫集市,便是有机食品流通模式的新探索。通过集市,农户直接面对消费者,实现了有机食品从田间地头到终端消费者的零环节直供。
  雾霾天气也拦不住的赶集人
  十月的这一天,北京再次迎来了重度雾霾,街上能见度不超过500米。即便是这样,仍有两三千名“赶集人”匆匆赶往北京农夫集市。
  本次集市举办的地点位于崇文门女子百货商城,开集时间是10:00,但从9:00开始便有许多拿着购物袋、拉着购物车的“赶集人”在现场等候。
  商场的花车上摆放着蔬菜、瓜果、鸡蛋、蜂蜜、牛奶等农副产品,商户们忙着招呼顾客,现场俨然一个小型菜市场的模样,只不过这里的食品都是有机方式种植、养殖、加工的,也就是无农药、无化肥。因此,价格也比传统菜市场贵了不止一倍,大白菜大约20元/棵、干豆角50元/包、胡萝卜5元/2根、果酱40元/罐、牛奶16元/盒。
  即便售价较高,赶集人依然趋之若鹜。北京农夫集市的组织者常天乐说,“目前,每次集市大约有30家商户参与,其中,从事农业的大约有20多户,剩下的还有手工食物小作坊、环保日用品作坊等。现在,每次农夫集市的销售额大约在15万—25万元。”
  韩女士便是众多“赶集者”中的一员,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一直选择食用有机蔬菜。她最初是通过微博知道这个集市,现在每周都要来采购一次。韩女士说,“虽然集市上的大部分产品没有有机认证,但是农户能够如实告知生产过程,自己也觉得非常放心。而且,在这里买的蔬菜,不论是味道还是新鲜程度都比超市的有机蔬菜好。”
  12时30分,此时刚刚开集不过2小时,农夫集市的大部分产品都已销售一空。
  到底是哪些人热衷于赶农夫集市呢?“他们收入较高,也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和购物体验,这部分人群是农夫集市的忠实客户。”天津农夫集市的组织者李雨洋说。
  这些消费者并不会追着农户问“怎么会想到去种地”之类的问题,他们更加认真地比较各种产品之间的差别,追问农户作业的方式,想知道有机农夫集市以何种手段来把关农户和产品的质量。“这些顾客是较真儿的,苛刻的,”常天乐说,“但我们也非常清楚,如果农夫集市给了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将在很长时间内追随集市。”
  北京城里出现了新农夫
  清晨6点半,平谷菜农陈红和父亲、儿子一起,把100斤的蔬菜搬到自家小轿车的后备厢里。他们要在一天之内,给北京市内的十余位客户上门送货。
  陈红的种植基地仅有三亩地,都是她一个人照料。地里种植的主要是西红柿、生菜等。在其所住的院子里,还养着鸡和鹅。
  陈红说,自己种的菜主要是为了自家人吃,所以不会用化肥和农药。菜地里有了虫子,自己就用土办法驱虫。她会把烟叶的梗泡在水里,然后把泡过的水喷在菜上。陈红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办法。
  开网店之前,自家种出来的菜,她会送给亲戚朋友,或是在村子里销售。别的菜农都使用化肥和农药,因此蔬菜产量大而且菜价便宜。对此,陈红也毫无办法,如果按照和其他菜农同样的价格卖菜,陈红便面临着亏本的局面。
  陈红有个外甥,在外交学院读书。去年3月,外甥很偶然地告诉陈红,让她在淘宝网开设有机食品的网店。通过口口相传,目前陈红店铺的长期客户已经达到200多位。
  陈红的普通农户背景,以及“自家农田+免费网店+自己配送”的小规模经营模式,让其更容易达到盈利目标。不过,近几年投身新农业的资本更多的是“非农血统”,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有机农夫集市的参与者。
  有机农夫集市的组织者常天乐说,每一个加入集市的农户,都要先通过一定时期的考察。集市的组织者和消费者一起到农场考察农户的生产方式,包括种子、肥料、饲料来源,以及防病、防虫的方法等。
  对于日化用品和加工食品,农夫集市也要求其具备最基本的生产资质。一些农庄自身也会聘用一些专业人士,指导他们的日常生产。常天乐说,“集市作为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倡导的是让消费者与生产者面对面,对产品有任何疑问都可以与农户直接交流,或者直接到农场了解。同时,让愿意直接与农户对接的消费者通过交流,重新建立信任。”
  在这种背景下加入集市的农户,大部分都是从餐桌走到农田的一批人。这些“新农夫”,之前未必是农业背景,但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反思,转而从事生态农业。其中三分之一是“半农半工”的状态,即在务农之余,还在从事其他工作,通过工作的收入补贴农业。还有一些本身来自农村,但是在其他行业工作过,或者从事过常规农业。
  “有机”的困扰
  产品缺乏认证资质成为当前农夫集市面临的首要问题。常天乐介绍说,参加集市的农户都是认同有机理念的,大多是独立的中小规模农户。由于有机认证过程复杂、费用较高,这些农户很难获得认证资质。
  “一个小农场的每个品种都认证下来差不多要几万元。”常天乐说。现在很多农户在集市上的经营只能达到收支平衡,虽然农户不需要向集市缴纳费用,但与大型有机农场不同,小农场没有任何补贴,生产成本较高,运输成本也要由农户自己承担。
  正是因为缺少有机认证,曾有人质疑北京农夫集市的商户“米酒先生”销售的米酒原材料是否是有机糯米。“米酒先生”邓先生表示,他曾以一吨有机糯米制酒来试探市场,结果发现,酿出来的米酒至少要卖50元一斤,“我不知道这个价格能有多少人接受”。
  在他看来,只要保证自家选用的材料足够干净,在这个链条上让人放心就可以了,“在北京开店,糯米和水都不是最大的成本,我们这样的小手工业者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要付出的代价是难以承受的。”
  除了认证问题,在商户监管方面,农夫集市也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在北京的集市网站上,组织者们公布了所有商户的联系人姓名、手机号和网址。
  不仅如此,据媒体报道,在济南农夫集市上销售章丘鲍芹的彭素芬把身份证摆放在桌子上,证明芹菜的产地是鲍家村。还有一个“农夫”把蔬菜种植过程网络直播,“蔬菜整个种植过程不用化肥、农药、激素,每个温室内安装1个摄像头,对会员提供实时网络监控。
  在常天乐看来,这种集市靠的是消费者的监督,面对面交流会让生产者有更多的责任感。“农户每次都在集市上、网上和消费者直接交流,他的产品如果出现问题,心理成本会很高。同时,消费者也是很精明的,会从中辨别好坏。”
  有机农夫集市作为有机食品的流通新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
  实际上,早在1976年,美国政府就通过法案,对各州农业部门拨发专款,用以促进农消对接体系的建立。最近几年,美国农夫集市的数量已经超过5000个。
  据调查,美国的“农消对接”项目由美国农业部(USDA)下属的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AMS)进行管理。据AMS在2011年12月公布的数据,2011年冬季集市相比2010年增多了38%,达到1225处。而截至2011年8月,美国境内已经有“农消对接”集市共7222处。该部门于2012年3月23日发布的最新报告称,美国现已有有机农场17600家,相比2002年增长了240%。
  但是,在我国,农夫集市这样的方式能否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无害的食品?依靠“口碑”和“圈子”建立信任,这样的集市又该如何壮大起来?
  (编辑·宋冰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572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