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方偏远农村地区供水模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按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偏远农村地区来“量身定做”一个供水模式,采用容积式自动反冲洗终端处理机,让农村居民像拥有电视机、电冰箱一样,拥有这台终端处理机,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拧开水龙头,喝的就是直饮水。
  关键词:农村供水;容积式自动反冲洗终端处理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饮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继“村村通电”、“村村通路”等之后,全国各地都陆续开展了以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核心的各种实践。2005年,江西省尝试了以村镇为单位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对农村地区进行供水;2012年,江西省又在全省范围内,以县为单位编制了农村自来水规划,探索以集中供水的模式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集中供水的模式能够很好的解决县城、人口稠密地区、较发达农村的饮水问题,但是具体到稍偏远的村落,地势高差较大的山区,这种集中供水的模式,却遇到了很多的尴尬。本文依照在农村自来水规划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南方偏远农村供水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一、偏远农村地区现实特征
  偏远农村有着它自身独特的特征,这也给农村饮水问题带来了全新的考验。
  1、村落分散,人口稀少,且流动性大。在笔者所做的几个县的自来水规划中,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的平均距离在500米左右,有的村与村之间的距离甚至达到好几公里;每个村人口相对较少,且在平时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形成了“空巢村”。以湖口县的一个村庄为例,过年时人口能达到105人,而平时不到40人,且多是老人和孩子。
  2、村落的高程变化较大。以宜黄县为例,宜水、黄水两边河谷地区的高程大概在60m~110m之间,而大部分的村落却分布在200m~400m高的山区,有些村庄的高程甚至达到了500m~600m。
  3、环境相对较好,化学污染相对较少,大多有自备水源。大多村落都有溪水、地下水等,压力井也是他们目前最主要的取水方式。以星子县为例,2009年,星子县全县有1.6万户家庭自掘水井,通过压水头或潜水泵,取用地下水,供水人口达10.23万人,占。德安县在2010年已建成,机井(深井)集中供水工程有24处,受益人口8180人;大口井集中供水工程有78处,受益人口21700人;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有7处,受益人口38200人;泉水集中供水工程有29处,受益人口14920人;还有单户压水井供给,2008年底德安县共建有单户供水工程1220户,99个村民小组,受益人口0.488万人。
  二、以村镇为单元的农饮安全工程的处境
  自2005年起,江西就开始实施了以村镇为单元的小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日处理规模为1000m3/d一下的自来水工程),但是整个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资金严重不足,处理工艺落后,无人监管,信息库建设滞后、缺少专业人才、水质没有保障等问题。
  8年过去了,现在大部分的水厂都面临着运行不下去的局面,很多的民营企业收的水费连药剂的钱赚不回来,他们只能依靠开户费勉强维持生计。以星子县华林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为例,那里的厂长告诉我们,为了让每个村庄用上水,有的村子铺了2公里的管线过去,而正真开户的却只有几户人家,现在不要说收水费了,基本上是每天求着农民给管网放水,不然水在管网里都要变质了。
  三、大型自来水工程在偏远农村的尴尬
  随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问题日益突出,2012年,江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始了“以县为单位,依托水源地,打破行政界线”对整个县域的自来水工程进行规划,以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这能够很好的解决县城、人口稠密地区、水资源缺乏地区的饮水问题,但是这样的大型自来水工程在偏远农村尴尬依旧。
  1、用水量的不确定:因为农村的大部分人口都是“年后出去年前归”,平时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过年的时候人口却成倍的增加,这就使得用水的季节性很强,这对管网以及整个工艺流程是很大的考验。
  2、压力变化复杂:农村地区地形变化较复杂,且很多村落沿山而建,村落之间的落差较大,若自流供水,则规模上不去,不好管理;若从大水厂供水,则需要建设大量的加压站,效益却捉襟见肘。
  3、水源也是个大难题:以目前江西省的城镇化率来计算,超过半数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如果将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统一起来供水,势必需要很大的水源,而从这些大江大河大湖泊往往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从地势较低地区往地势较高的农村逆向供水,压力问题就更为突出。以都昌县东北片区为例,他们的水厂以鄱阳湖为水源,而很多的用水户却在距离水厂三、四十公里外的农村,两地地形高差近30米,从水厂到用户需要两次加压才能满足供水要求。
  4、经济效益差,水质也较差:虽然整个农村供水有政府补贴(每个不安全人口为400元),以及农民自筹的初装费(从1000到2000元不等);但是因为管网线路过长,自来水的普及率低,且受到留守老人用水习惯等的限制,经济效益往往很差,管线较长也容易引起自来水在管网中停留时间过长。
  很多的当地政府寄希望于捆绑政策,即将县城与农村地区进行捆绑,利用效益好的部分来对效益差的部分进行弥补,而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可以想象的出,这种模式必定难以长久维持。
  四、新型供水模式的探索
  笔者基于农村的自身特点,在比较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及农村自来水工程后发现,这两次的尝试,出发点都很好,但是都没有充分的解决用水终端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按农村居民的需求来“量身定做”一个供水模式。
  农村现有的优势在于:水源相对较好,有一定的取水设备,年轻人的经济实力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笔者大胆的提出一个设想,重新利用现有资源,将更多的权力交还给农村居民,让他们能够自己来决定怎么用水;变以往的“水源水--水厂--管网输送--用户”的模式,为“水--用户--处理--用户”的模式,即:利用自家现有的取水设备(压力井)及已建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一些设施,就地取材,将原水输送到用户,让用户自己来支配“处理”的权力,而我们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简单易操作的设备,让他们自己来处理,就像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机等一样,所有的设备都是他们自己的,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拧开水龙头,放心用水就可以了。
  五、终端处理机的构想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终端处理机是关键,笔者也有一个初步的构想,这些年以硅藻土为基础的水处理行业迅速发展,我们可以以硅藻土作为过滤介质,制成膜,靠膜过滤使水得到澄清,并根据各地的水质情况,辅以特定的过滤层,在整个过滤层两边设置压力表,通过压差控制反冲洗,在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支撑下,建立起一个容积式自动反冲洗终端处理机。这是人们就可以将容积式自动反冲洗终端处理机放置在自己屋顶,就像自家的水箱一样,拧开龙头,就是直饮水。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国家可以改变以往的对农村自来水工程直补的模式,而改为对相关企业的政策支持,同时对购买设备的用水户进行资金补贴。这样也能极大的调动大家的热情,并且最后形成的是“企业、用水户双赢”的局面。
  六、结语
  任何一种处理设备不可能一蹴而就,保护好环境,有个好的水源,才是长久之计。由于笔者本身水平的限制,只能是抛砖引玉了,希望农村居民能早日用上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参考文献:
  [1]星子县农村安全饮水“十一五”规划修编,星子县水利局,2008年3月。
  [2]德安县农村安全饮水“十一五”规划修编,德安县水利局,2008年3月。
  [3]任黎明,等. 宜黄县农村自来水规划,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2013年9月。
  [4]张伟,等都昌县东城自来水工程实施方案,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2013年9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995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