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指引,使“读”的功效最大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文通

  摘要:阅读是我们理解课文,感悟文章内涵,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告诉我们阅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它们所蕴含的深意和思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要么教师越俎代庖,以讲代读,缺乏师生互动;要么教师的讲读走马观花,很少给学生机会和时间去深入品读和感悟课文;要么教师放任自流,让学生想自己阅读……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能使“读”的功效最大化呢?笔者认为主要的方法就是教师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引,指导学生在默读中潜心思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悟精华、在分角色阅读中进入意境、在个性化的赛读中升华情感。
  关键词:指引;阅读;方法; 效益;最大化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要么是教师越俎代庖,以讲代读,学生洗耳恭听;要么是阅读过程走马观花,学生缺少品读、感悟的机会和时间……如此种种,学生怎能真正深入文本,欣赏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这样的课堂即使课件再有吸引力,语言再富有感染力,也不会是真正的高效课堂。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各种各样的“读”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呢?
  一、指导学生在默读中潜心思考
  默读就是阅读时不发出声音,通过视觉和思维活动来吸收阅读信息的一种方法,它比朗读吸收信息要快,效率要高,并且经常进行默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默读的方式阅读,同时要鼓励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对文中不懂的地方,要求学生反复默读几遍,同时联系文中的语言环境,认真地分析、思考,找到答案,从而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我在教学课文《穷人》时,如果整篇文章都让学生朗读,他们肯定会口干舌燥,于是我让学生静静默读,并指导他们在默读时关注事态的发展,联想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课文。学生联想到了《中彩之后》,感受到文中的人物虽然是物资上的穷人,但却是精神上的富翁。我还指导学生在默读中注重对一些关键词句进行揣摩。如季羡林《怀恋母亲》中的“甜蜜的凄凉”这是两个并列的看似矛盾的词语,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从中明白对立的统一,体会到作者浓浓的乡情、悠悠的故国情……总之,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默读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读”“思”并举。
  二、引导学生在指名朗读中领悟精华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指名让学生朗读,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真正领悟到文章的精华。如我指名一位学生朗读《中华少年》第二节时,她大声读到“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莽莽昆仑使我学会顶天立地……”学生哄堂大笑,原来她将诗中的“立地顶天”读成了“顶天立地”,我随即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他们点头称是,我接着启发学生“两个词交换一下行吗?”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联系全诗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诗歌讲究押韵,换了就失去了它的音韵美。同样在指名学生朗读《山中访友》一课时,有的学生无意中将文中的人称代词“你”读成了“他”,我因势利导,“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呢?”通过讨论思考,学生明白了:原来“你”更体现了距离的接近,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山里的朋友的热爱之情。
  三、分角色朗读进入意境
  教师有效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读出文字背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情有义的物、有声有色的景,或者洞悉一个细小的符号里面隐含着的无穷无尽的内涵。那么如何分配角色去读呢?一是一人一个角色读。如在一堂观摩课《去年的树》中,我让几个学生一人扮一个角色,面对树的不知去向,鸟儿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去寻找,问树根、大门、小女孩,朗读者一次比一次焦急的语气,把所有人都吸引进去,为树的不辞而别担心着急,同时也为鸟儿守信、重情重义所打动。二是一组学生一个角色读。如学习现代诗《中华少年》时,我让四个组的学生分别扮演四个民族的中华少年,分角色配读,在抑扬顿挫的书声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一群英姿勃发的中华少年向我们走来,听到了他们铿锵有力的誓言,感受到了他们激情澎湃、豪情满怀。三是可男女生配读,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有位教师在品读第二三句时,让全体男同学读第二句,女同学读第三句,从男声的雄壮浑厚,女声的柔情似水中,听课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伯牙的琴声时而“峨峨兮若泰山”,时而“洋洋兮若江河”,进入到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使我们更加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四、在个性化的赛读中升华情感
  采用竞赛的方式无疑能调动小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实现个性化的赛读,让他们升华情感呢?文因词而美,词因文而生。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让他们细细咀嚼,反复品读感悟,进而引领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文字散发的智慧的光芒,享受心灵的沉醉。如《山中访友》中写道:“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有位学生初读此句时语气平谈如水,其他的学生听后摇头、锁眉,之后第二位学生站起来朗读时,他会注意了重音的处理,通过“几百年”“多少人马”强调年代之久,贡献之大。第三位学生除了汲取第二位的优点外,从“啊”字入手,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同时稍微放慢语速,带着敬佩,满含怀恋去读……
  此外,教师应注意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一个句子、一段话,如果仅仅是读得通顺、流利,学生读了三五遍之后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如果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情感,他们就能读得意犹未尽。我在执教《青山不老》时就有这样的经历,文中写道“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没有华丽的辞藻,生僻的词语。但当我告诉学生3700亩是我们400多个校园那么大时,学生联想到这是一个81岁的孤身老人,在狂风肆虐的环境下所为时,他们都惊讶地张大了嘴,之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朗读,他们争相展示,感情一个比一个充沛,朗读的效果非常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00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