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乎中小企业内源性的渴望与期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锡健

  时下,帮助中小企业解困排难,助力中小企业减压释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呼声,更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
  诚然,占我国企业总数95%以上的中小企业,目前所处的困境与直面的困惑,已引起各地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社会各界纷伸援手,帮助中小企业排扰解困。在上海更是创造了主管、综合、职能三大部门“齐帮共管”助力中小企业的“协力模式”,把服务助力小企业发展的“实绩”,列入了全市各委办局的“考绩”。可以这么说,不讲远的,就近几年而言,政府各主管、综合及职能部门服务与助力中小企业所动用的力量,不能说不小;付诸的各种投入,不能说不少,但是,似乎还觉得不解渴,还深感力没使在关键的“支点”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问题在于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给予小企业的排困解难,多半是“充电型”、“输入性”,或“介入式”的,一言以蔽之:皆为“外源性”的,且为“普及性”的。特别是时下业界与社会,对小企业的需求的判断,存在着几乎“一边倒”的倾向,认为中小企业的需求,主要是“资金问题”、“融资问题”、“税收问题”;对小企业的需求认知,还局限于回应表层反映的“这个荒”、“那个难”的应对上,其中最多的判读是,如今小企业普遍所处的困境、直面的困惑、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一重两难”(即“负税重”、“融资难”、“贷款难”),于是便逢会必谈“广拓融资通道”,社会舆论更是疾呼为小企业“减税释压”。
  诚然,融资难、税费重,确实是束缚与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且是普遍问题,但这些问题,毕竟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直观问题与共性问题,而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整个进程所直面的诸多问题而言,更多的则是企业内源性与个案性的渴望与需求,而正是这种中小企业自身无能为力的深层次渴求,却往往长期得不到关注与关乎,以致他们日复一日地苦苦求索,或是忍耐等待,究其原委,此中可能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或路径不明管道不畅的原因,也许有形形色色“潜规则”的关系,反正对于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来说,始终都处于被动境地。笔者手头有两个典型案例,颇为说明问题:
  案例一
  上海金马高强紧固件有限公司与上海长城高强度螺栓研究所,都是民营小型企业与小型研究机构,近年来他们战略结盟,共同联手,研制成功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特种规格的国产高强度铆钉,填补了国内外业界空白,且质量超过国际标准,并在性价比方面超过了被称为世界高强度铆钉王牌的哈克铆钉,打破了某些国家的垄断;与此同时,他们还独立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与高强度铆钉配套的各类施工器具与测试仪器,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国内权威部门检测认定,由“金马-长城”科工联合体,研制的各类特种规格的高强度铆钉,完全可替代进口,适用于国内民用、国防重大工程及装备对特种超规格高强度紧固件之所需。
  但是,在现实中“金马-长城”科工联合体,填补国内外空白,且为轨道交通、高速列车、跨海大桥、大型船舶、新型战机、重大装备等民用国防所急需的超规格特种高强度紧固件,并非“生逢其时”,得以青睐,相反问津者甚少,尽管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倾其财力所能,进行自我推介,但是终究因为背景不硬、实力不强、名不见经传而收效甚微,关键是民营小企业小研所,要敲开一个个“庞然大物”用户之“门”,要过多少“关卡”、面对多少“潜规则”,为此,企业感慨万分:既然成果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的肯定、既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既然成果为国内民用国防工程装备所急需,却得不到国家主管部门推波助澜所给力。据悉:至今为止,“金马-长城”科工体研制的超规格高强度特种铆钉,还未实质性地与国内急需的“大口”用户,对上号、接上轨,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类似信息时代中频显“信息不对称”的“盲区”、创新时代屡见对“创新成果”视而不见的“怪圈”现象,在小企业中绝非个案。
  案例二
  沪北上海某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输变电装备研发、制造、应用和推广的民营企业,公司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设立了“松盛科技-可再生能源装备研发部”,经过三年持续研发和投入,取得了重大科研突破,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方面获得的各项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特别是成功研制的“离网式风光互补发电站”和“离网式风光互补照明设备”两大产品系列,可将电力电网无法覆盖的广大地区(包括海岛、山亚、牧场等边防所、通讯中继站、山村、道路照明等),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独具样本意义与推广价值。目前这两项成果,均已完成了综合测试与小规模试产,并在生产装备规范、产品图纸规范、质量工艺规范、材料供应规范等产品批量化生产准备方面的工作均已完毕,具备了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条件。该公司为加大新能源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化推进力度,急于“接天线、取名份、占先机”,以期获得国家与政府主管部门在项目立项、政策对接、融资通路,以及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对接方面的助力、引导与推进。
  然而,对于如何顺畅借助政府通道申报项目立项?如何对接投融资平台获得支持?如何对号入座争取与享用各类政策?如何实现产供需链接,尽快进入国家鼓励的行业需求主渠道?等等方面,或是“一知半解”,或是“一头雾水”,很多时候全得靠企业“七拐八弯”,概率极低地进行探究寻觅,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且不算,而且疲惫不堪,以致久而久之挫伤了企业持续创新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上述两个案例虽然反映的是小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个案,但对当下的小企业来说,则是百分之百的“全难”。就象“世上没有两枚相同的树叶”一样,小企业所处的困境、所面对的困惑、所遇到的困难也各不相同,因此不能将共性替代个性,更别指望“一把钥匙能打开千把锁”,帮助小企业排忧解难,必须因“企”制宜,分类施助。
  随着时势的变化、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态势与格局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都会给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波及与影响,因而会引发新的问题与诉求、激发新的渴望与需求、催发新的希冀与期盼;中小企业与时俱进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并非仅仅是融资问题、税费问题、用工问题,而存在着更为深层的“软实力”问题,那就是:创新能力问题、应变能力问题、抗风险能力问题,以及人才问题。
  正是有基于上述,笔者以为各级中小企业的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根据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关注与关乎、研析与研判小企业的新渴望、新需求,进而快速应对,力争第一时间“门对门”、“项对项”地提出解决方案。此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言,作为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现有与现行政策的补充,供各级小企业的主管与服务部门在新形势下,更加着力、到位地服务与助力小企业作参考:
  1、对小企业的服务与助力,光列入政府各主管或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还不够,还应该形成类似“倒逼”机制,即凡对小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小企业当年的创新成果“遗漏”发现,或“缺失”发展的,应予以“问责”,而对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遗漏”或“缺失”发现的,应视同重大事故,“倒逼”对应部门主动“盯”,全方位“扫描”,杜绝出现中小企业创新成果“遗漏”之“盲区”。
  2、对政府常年或当年实施与颁布的各项小企业“惠顾”政策,不应仅仅在网上、文件里公布一下就完事,而应改变以往“政策都已公布在网上”、“自己从网上寻找”的单向发声,建议建立“重点企业的政策聚焦巡视制度”;同时,有可能的话要建立当年政策申报“末班车”机制,在适当的媒体上进行“催告”,确保不遗漏一个政策“落地点”与“兑现点”,决不让一个政策受益点企业“掉队”。
  3、为使小企业创新产品与出彩服务崭露头角,建议建立与形成政府采购,或重点项目采购优先中小企业产品(尤其是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创新成果产品)的机制。最近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件》中明确规定:政府采购不得设置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限制条件,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4、直面小企业服务的相关机构,应改变行政局/处、行政办公室的受理服务格局,而应将服务“窗口”更加“靠前”贴近企业;将服务功能更加“下沉”,触摸企业,尽可能地在小企业集聚的产业区块或产业载体内,建立类似社区“全科医生”式的“解决方案中心”为小企业提供互动式、导向型的服务。
  (作者系上海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33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