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法定位的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高师声乐教学应注重的三个方面和改变三种唱法定位的角度论述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法定位的问题,探索具有师范声乐教学特色和以培养基础教育为目标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唱法;界定;体裁
  目前,我国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教学和比赛基本上是按照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来给学生定位,并以其中的某种唱法来统一训练每位学生,使其声音达到相应的标准。而我国高等师范类的学生大部分音乐基础薄弱,学习声乐的时间较短,没有正确的发声技巧和声音概念,三种唱法的定位容易使他们形成认识上的误区。由于对唱法的定位不能正确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教学不积极配合,产生抵触情绪,狭隘地认为学美声就只能跟教美声的老师唱西方作品,学民族的就只能跟教民族的老师唱中国民歌。三种唱法的定位不适合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导,不利于师范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1.歌唱的基本发声技巧
  科学的发声技巧是不分唱法的,无论是中外各国家、各民族的声乐作品,只是语言、风格特点、作品处理习惯上的不同。基本的发声技巧训练包括气息、呼吸、腔体的运用与调节,只有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歌唱的路才会更宽,适应性才会更广,能够把握和表现好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师范类声乐专业的学生入校前很多是仅学了几个月就唱过一首为高考准备的大作品,拔苗助长的情况下养成的一些毛病都要在打基础的过程中改掉,同时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打破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互对立的错误认识。
  2.我国传统演唱风格的把握
  “唱法”即是歌曲的演唱方法,它不仅仅指用声技巧,更深层次的是指一种作品风格的演唱方法和表现手法,而运用声音技术来表现音乐风格才是学习声乐的最终目标。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歌唱艺术的发展一直是在地域差异的环境下各行其道,形成众多地方民歌、地方戏曲以及各流派的唱法,相比西洋唱法,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独特之处就是风格多样。在演唱这些作品时既要了解歌曲写作的年代、历史背景、把握作品的地方语言风格,又要能表现地方戏曲唱段的行腔、咬字特点,并用方言演唱民歌。什么样的作品用什么样的声音和处理,而不是把所有作品都唱成一个味。此外,能准确处理好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在学生的知识文化结构和演唱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风格的作品,要求至少在熟悉家乡语言的环境下掌握当地的地方民歌、地方戏曲和具有当地特色的歌曲演唱风格,这些都属于我国的民族唱法。传承我国传统的地方风格演唱艺术不仅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一条途径,并且对学生们将来走向讲台把传统声乐文化一代代往下传起到积极的作用。
  3.声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制定适合师范类声乐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声乐技能的教学大纲。师范类的声乐专业照搬音乐学院以演唱技术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考核体系,由于生源、起点的差异,永远只能是处于低水平的状况。师范生的教学内容应增加声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改变唱一首歌打一个分数的考试模式,声乐理论的考试成绩应和演唱成绩占同等比例。仅凭着感觉和悟的方式学习声乐,对于文化课较好而演唱水平较差的师范生很容易造成概念模糊,理解上的偏差对歌唱方法形成错误的认知。尤其是理科学生公式化的思维模式对一些抽象的“感觉”无所适从,在课堂上无法领悟到老师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加强声乐理论方面的指导。声乐理论课程应将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学和中外声乐发展史作为必修课纳入考试大纲,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多角度地看待和学习声乐演唱艺术。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到因中外声乐发展的不同轨迹而产生不同的声乐体裁形式,是各种声乐体裁的产生与发展串起了整个声乐发展史,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唱法的界定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法的界定——作品体裁
  体裁是艺术的种类和样式,包括作品的表现手法、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中外各种体裁的声乐独唱作品中同一种体裁的歌曲有着相类似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而作品风格特点决定了演唱的用声技巧和作品处理,因此,有多少种声乐体裁就有多少种唱法。目前,适用高师声乐专业教学的教材曲目有以下几种常见体裁:
  1.歌剧:包括西洋歌剧和我国民族歌剧。西洋歌剧中意大利歌剧的一些著名咏叹调是声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并用原文演唱。我国民族歌剧是在对西洋歌剧的学习和借鉴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者虽在演唱语言和创作背景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演唱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首先,在用声上都要求声音统一、通畅,要有胸腔共鸣,强调口咽腔的打开以及有感染力的头声;其次,在音乐的处理上都有明显的情绪变化,不断有强弱、速度的对比,演唱时声音有张有弛以表现丰富的音乐层次和人物性格。我国近现代的著名歌剧如《党的女儿》《原野》《乡村女教师》等,其中的唱段相比西洋歌剧在唱法上除更注意咬字吐字外,在声音技术和音乐表现手法上基本没有区别。意大利歌剧咏叹调和我国民族歌剧不应分为美声的和民族的,而应该统称为“歌剧唱法”。
  2.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的名称是外来的,其首创者舒伯特的经典艺术歌曲是声乐专业学生的必唱曲目。20世纪初我国也开始创作艺术歌曲,和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共同特点是:音乐与诗的结合;钢琴伴奏和声乐相互辉映,共同表现作品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适用音乐会独唱,有很高的艺术性。这类歌曲的代表作有《问》《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他》《我住长江头》等等。在唱法上气息要稳,呼吸的控制是学习此类歌曲的难点;音乐的表现要“雅”;音色是要有控制的细腻;节奏严格、规整;旋律准确按照谱子走。艺术歌曲能全面展现歌者的演唱技巧、音乐修养和艺术修养。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中外艺术歌曲歌词更随意,不再是诗与音乐的严格搭配,旋律与结构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工整、严谨,增加了华彩、花腔的部分,如俄罗斯艺术歌曲《夜莺》、我国艺术歌曲《牧笛》《鸟儿在风中歌唱》《春天的芭蕾》等等。这类艺术歌曲在演唱技巧和音域上要求更高,依然是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会独唱曲目。   此外,我国古代的琴歌也属于艺术歌曲的范畴,著名的琴歌有《阳关三叠》《关山月》《胡笳十八拍》《扬州慢》等。演唱方式是抚琴而歌,即自弹自唱,也有一人伴奏、一人演唱的形式,在唱法上具备艺术歌曲的所有艺术特点与风格。如今许多琴歌、古曲配了钢琴伴奏,常常用作音乐会上的独唱曲目。在声音的运用上要典雅、细腻、稳重,适度地控制音量、气息和呼吸,以表现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歌曲的处理在遵循原谱的基础上要加装饰音,一般在每句诗词的起音用上滑音、下滑音或前倚音来演唱,尾音用减弱的颤音来表达这类歌曲的古风、雅韵。以上三种形式的艺术歌曲在声音技巧的运用上有相同的标准,在演唱处理上大同小异,属于同一种唱法。
  3.民歌:民歌的范围很广,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地方民歌,是最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的一种声乐体裁。中外各民族的地方民歌种类数不胜数,但都是符合当地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和审美习惯的产物。声音自然,有感而发,用简朴、生活化的语言和旋律演唱,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没有统一的唱法标准。我国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要求学生至少掌握本民族的地方民歌,用当地原生态的唱法和方言来演唱,建立高师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近年来我国新创作的很多民歌风格的作品如《山西牧歌》《阿妹出嫁》《峡江情歌》等,以及民歌改编曲如《兰花花》《孟姜女》等,在原始民歌主旋律和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西洋作曲技法,曲式结构更复杂,增加了艺术含量和演唱难度,但是在咬字吐字上依然要保留方言的特点,声音位置高,音色明亮,以头腔共鸣为主。演唱时要加上适度的形体表演,表情形象、生动,作品处理要表现浓郁的民歌风。
  4.戏曲:我国众多地方戏曲剧种当中的各行当、各流派都有其特有的唱法,每种唱腔都需要多年的学习和舞台实践,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都是幼功。针对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在我国三百多个剧种当中要能够听辨一部分著名剧种的行当、流派、唱腔特点、了解其发源地、产生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生平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学会演唱一些经典的唱段,如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湖南花鼓戏《洗菜心》等等,把握戏曲唱腔的地方风格、音色特点和行腔韵味。另外,还有不少戏曲风格的创作歌曲,比如《咏梅》(京剧)、《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豫剧)、《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评弹)等等。演唱此类作品要兼具“唱歌”和“唱戏”的双重特点,既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技巧,又要有戏味,多用假声,尤其注重字的出字和归韵要到位,不能完完全全按照谱子唱,结合地方语言,加入传统戏曲唱法的润腔。
  5.颂歌:是以歌颂祖国、家乡、亲人,赞美大好山河、英雄人物、党和人民为题材的歌曲,是现代创作数量最多的一种独唱歌曲体裁,如《亲吻祖国》《江山》《母亲河,我喊你一声妈妈》《英雄赞歌》《白发亲娘》《乡音乡情》等等。这类歌曲的风格特点是大气、庄严,音域宽广,高潮部分一般都在歌曲的结尾处。演唱时有气势,精神饱满,气息不能浅,声音不能虚,既要饱含深情,又要充满热情。
  以上五种体裁涵盖了高师声乐教材曲选当中大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曲目,每种体裁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同一首歌曲具有两种或多种体裁特点和演唱风格的也不少。比如《我爱你中国》,是颂歌的体裁,同时又有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而明显是不同风格和体裁的两首歌曲在发声方法上也是有共性的。因此,对于唱法,不管是怎么来分都不是相互孤立、绝对的,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相比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以作品体裁来界定则更适合高师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向。总之,关于唱法,科学的用嗓是共性,是根本,风格特点是个性,是外在表现。在共性的基础上,唱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三、构建多种唱法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
  1.多种唱法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具体的声乐教学当中,对于各种唱法的学习既不是教科书式的千篇一律,也不能用一套模式教所有的学生,在选择曲目上根据个人条件和现有水平要有所侧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果学生入校时善于演唱民歌体裁的作品,则先选择一些民歌以及民歌改编曲,然后再选择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体裁的作品,循序渐进,逐渐掌握多种唱法。假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喜好直接布置意大利语的歌剧选段或者与学生声音状态差别较大的作品,即使是难度较小的歌曲,也会造成学生对声音概念认识上的巨大落差,以至于以前的发声状态找不到了,新的唱法不适应,从而什么歌也唱不了,出现发声机能和心理状况的极度不适。反过来讲,善于演唱意大利咏叹调的学生在接触其他的唱法时也是一样,要先选择与其现有发声状态相接近的作品,不能凭着教师的主观臆断过度改变学生的唱法。学生的最终学习目的是掌握多种演唱方法,能够把握多种风格作品的演唱特点,而不是学了这种唱法,丢了那种唱法。
  2.创编高师声乐教材体系
  目前声乐教材的作品分类大致有三种:以年级来归类曲目;以美声、民族唱法来归类曲目;以中外作品来归类曲目。由于同年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声音条件也不同,以年级来归类曲目在教师为学生选择歌曲时参考价值有限。以美声、民族唱法来归类容易给学生造成观念上的误导,上述已说明。以中外作品来归类则更适合音乐学院以培养演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材应该以作品体裁来归类教学曲目,在这种分类下,教与学的方向性都会更明确、更系统,更适合培养掌握多种唱法,能力全面的师范生。
  3.建立高师声乐教学新理念
  由于师范大学的声乐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音乐学院,承袭着学院派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在模拟音乐学院重专业技术的教学模式,而师范大学则是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能力全面的教师。这就要求从事高师声乐教学的老师要转变观念,首先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不同的唱法,打破学派意识,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研究一切非学院派的发声方法,拓展对唱法的狭隘定义,挖掘我国原生态民歌、戏曲唱法的宝藏,使师范大学走向一条传承我国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师范教学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理论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秦润明.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概论——“三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38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