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丽中国 生态优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品容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字字铿锵的郑重宣誓。
  “美丽中国”,温暖着亿万人;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写在了自己的行动纲领上,也刻在了13亿人民的心坎里……
  一个将“天人合一”化入脊髓的文明,正在由一个“以人为本”的伟大政党改造和创新着,它必将缔建出人类历史的又一个奇迹、又一幕盛景。
  文明形态:从掠夺开发到自律发展
  一段文明的零落成泥,有多少是自然之力的游戏?一段文明的风雨飘摇,有多少是自食苦果的悲歌?
  “生态文明是人类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演进而来的高级文明形态。” 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看来,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践,既是文明的延续升级,又正好适应时代的要求,一个和谐、美丽、幸福的现实和将来,必将见证生态文明的巨大感召力。
  牛文元指出,原始文明表现出的最大优点可以概括为“淳朴”二字,局限性也可用三个字概括,即“盲目性”;农业文明的最大优点可概括为“勤勉”二字,局限性为“依赖性”。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其优点可用两个字“进取”来描述,有能量、有机器、有工具,可以有效实现自己的欲望,更强地放大自己的能力,但这个文明形态也有相对负面的东西,就是具有“掠夺性”和“不可持续性”,这里面包括了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对于生态环境的盘剥,对于子孙后代的占有。
  生态文明希冀用“自控、自律、自觉”来约束个人行为,用理性和智慧去克服盲目性、依赖性、掠夺性等,让社会进入到一个适应新时代、新观念的一个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这也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必须提升的文明要求。从未来层面解读,人类总是在不停地寻求科学理性的生产行为、简约健康的生活行为、讲求公序良俗的社会行为。因此生态文明更具有先进性和规范性。
  生态理念:从征服自然到顺应自然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恩格斯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与自然关系却是歪曲的,甚至是对立的。
  生态文明带来了新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倡导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处于对等的地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人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人类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人类不能随意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
  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和落脚点
  作为一种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发展形态,“两型社会”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现方式和基本形态。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重要途径之一。要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各项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省、市、县建设,成为各地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初步形成梯次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绽放在神州大地的生态文明之花,必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结出累累硕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39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