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那些成功的零售商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京东10周年店庆月、天猫年中大促、易讯7周年优惠活动……预热半月有余的2013上半年电商大战,从6月18日进入巅峰决战,硝烟弥漫至今。
  这场电商大战,在中国电子商务专家单仁看来,“实质上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电商一起绞杀中国的传统零售业。”然而,传统零售业并未坐以待毙,他们正在自救,虽然发力艰难,但并非了无生机。
  银泰:以闭环形式完善服务平台以适应新的供需关系
  面对新技术与新型供需关系的冲击,传统零售商如银泰百货也正在突围。
  2013年3月21日,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形成三大零售商业布局――上市公司银泰百货,银泰置业(未来的城市综合体)及银泰网。7月5日,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银泰百货”)新名称“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银泰商业”)正式生效。
  按照银泰董事长沈国军的说法,银泰百货集团的业务从原来单一的传统百货,已经发展成为购物中心、百货、电商、团购等多元化的业务格局,变成了大型综合性商业集团,更名是为了更符合公司的定位及未来发展。
  作为百货领域最大的一匹黑马,银泰是浙江零售企业里“走出去”战略最为成功的。从1998年第一家门店在杭州武林店落子,目前银泰的大型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达到30家,正在筹建的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有20家,门店遍布北京、西安、武汉、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城市的商业中心,一个全国性的百货连锁网络格局已现雏形。
  事实上,在传统百货近几年日渐衰弱的当下,银泰百货的业绩一直不错。3月19日,银泰公布了2012年度业绩,截至2012年12月31日,销售增长同比上,升19.8%,净利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在2012年一片哀鸿的零售业,银泰的这一增长速度可以说是最领先的。
  但与家电零售一样,传统百货企业近两年也遭遇着严峻挑战,电商与商业综合体的双重冲击,使本就没有商品经营能力的单体百货已经失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传统百货店的转型同样迫在眉睫。而银泰目前业务最突出的仍是百货,电商业务的银泰网虽然发展较快,目前在整个零售业务版块中只占据4%的份额。
  银泰更名也是出于这一考虑。根据新的银泰商业集团的计划,未来将成立百货、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三个事业部,对于单体百货店,除了未来作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拓展仍然保持不变外,面积较小的门店拓展将会更加谨慎。而重点是发展购物中心与电商业务,未来形成“三驾马车”并行的业务格局。
  在银泰商业执行董事、总裁陈晓东看来,仅将货物摆在网络上方法不可取,企业应当具有互联网思维,否则百货零售企业做电商将会“得不偿失”。据陈晓东透露,银泰商业目前所筹备的“绝大部分都是购物中心”,已经脱离了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百货店”。
  银泰百货瞄准线下大数据,开始尝试线下会员信息采集与个性化推荐。用户进入门店,手机接入WIFI,用户ID就将上传至后台。经过算法分析后,系统有的放矢地推送相关促销信息、优惠券,精准引导用户在实体门店完成消费。“通过手机号码,将用户线上的购物属性与线下连接起来,这是银泰百货目前所尝试的数字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银泰网COO林琛表示。
  根据规划,到2014年,银泰还将把商品信息目录、购买信息导入后台系统,建立用户购买行为分析。“今后,不仅要抓用户的售后记录,更在意售前的消费决策路径。比如用户喜欢经常逛的论坛、网站都是消费决策的依据。”林琛透露。
  按照沈国军的构想,银泰置地负责前期开发,后期营运交给银泰百货,银泰网则紧密跟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给予精准的线上或线下的服务和营销。银泰商业集团最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零售服务闭环。这与阿里巴巴的服务平台型电商,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银泰多了线下体验。
  苏宁是线上线下同价以抵御线上渠道冲击,而银泰则是提升购物体验,以闭环形式完善服务平台以适应新的供需关系。其共同之处在于,电商或信息技术变成了一种基础能力,成为降低成本和提升购物体验的核心。更关键的是,这种能力的趋同使电商巨头和线下零售商有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为下一步全渠道、大融合的产业升级打下基础。
  作为一家民营零售企业,银泰有着灵活的战略、强有力的执行力、求新求变的决心与魄力,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加强对百货类商品的自营能力,如何使购物中心避免像百货店一样千店一面,如何统筹线上线下业务并使之无缝链接融合。如果银泰商业在这些问题上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不仅能让自己成就一个真正的商业帝国,也能为行业找寻到一条全新的变革之路。
  永和超市:这样玩转“社区小店”
  与苏宁、银泰触网相比,永和超市走出r另一条路,在这里,甚至没有POS机。
  做不了大象,就做蚂蚁;做不成“大而全”就专注自己的“少而精”;做不了加法,就做减法。唐山永和超市就是这么一家独具个性的企业,凭借对市场准确的把握,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永和超市总经理李勇和坚持“做减法”,在经营实践中只做小店,压缩单品数;围绕“社区厨房”做文章,不足100平方米的社区小店大胆定位为生鲜加强型的便利店,把永和超市打造成为社区居民的“库房”和“餐厅”。
  33家门店,单店不超过1200种单品,生鲜销售占比70%,4000平方米的总营业面积,永和超市创造了年销售额近2亿元的业绩。从一家熟食店起家的永和超市,凭借“少即是多”的简单战略和生鲜加强型的社区便利店定位,出奇制胜,成就非凡。
  除了重视传统的蔬果类商品,永和超市还注重深加工,成立加工厂加工馒头、糕点、包子、馅饼等熟食,满足消费者厨房的一站式购物需求。
  即使小到六七十平方米的店,永和也都把生鲜做到了70%以上,对于便利店业态来说,这是很难想象的。
  “社区便利店不需要那么大。”李勇和说,做最贴近百姓的社区店,80至150平方米足够了。高度重视生鲜的永和超市,平均每家店年销售额450万元左右,而同样面积的传统便利店,平均年销售额只在120万元左右。   从2002年开第一家熟食店起,永和超市一直在增加单品数――在专卖熟食期间,有的顾客前来问有没有酱油,有的问有没有鸡蛋……李勇和想,既然有人问,就一定有市场。于是永和超市不断扩充商品种类,从调味品到卷纸,再到盆子、菜刀等等。几年下来,一家100来平方米的小店竟然达到了3000多个单品。“小店逐渐饱和了,到最后都摆不开了。”
  李勇和反思:是不是商品品类越多越招引顾客,销售额就越高?满足顾客所有需求的理念是否一定正确?上万平方米的大卖场敢保证要啥有啥吗?在李勇和看来,便利店应该有新的内涵。
  “社区便利店除了在距离上离顾客近外,应该还有新的定义。”李勇和认为,加快消费者作出选择,减少顾客挑选商品的困扰,缩短交易时间,也是一种便利,是便利店的另外一种定义。
  比如罐头,有不同的品牌,每个品牌又有250克、500克、750克等不同的规格。如果全部都上架销售的话,店内空间不允许,也不利于消费者快速做出选择。李勇和决定,上架销售商品只选用一线品牌的,并且只选取顾客消费频次最高的一到两种规格。
  在单品数大幅消减的情况下,销售额还能大幅提升,如何筛选商品就至关重要。
  “日常生活消费品包括的范围太广了,不能重复使用的一次性消耗品才更有价值。”
  李勇和举例,一把菜刀几乎能用一辈子,不锈钢脸盆能用10年。“这些商品即使毛利再高,永和也不销售。”李勇和说,“商品的选取,不在于客单价的高低,只要是耐用品,即使10元进的货以100元销售我们也不会选择。”但像卫生纸、厨房用纸、保鲜膜、牙膏等不能重复使用但周转快的消耗品,即使客单价再低,也是永和超市优先考虑的。
  这样,“永和超市的商品周转速度一般五六天为一个周期,供货商每个月至少送四次货。”周转周期短,走量就大,销售额大幅提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周转快,商品占用资金少,现金流也就越滚越大。
  从2005年7月3日开第二家店,李勇和一直在做减法,单品总数由之前的3000种最后稳定在1200种左右,有些七八十平方米的店压缩到不足900种单品。
  令人意外的是,单品数降了一半多,销售额竟然大幅提升。2006年,是“做减法”后的第一年,永和超市真正实现了全面盈利。
  在李勇和看来,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过多关注购物的环境和服务不同,县级市场的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更敏感;如果抓住了“价格”,就抓住了顾客的心。
  比如猪肉,大超市的毛利率一般为16到18个点,而永和超市却把毛利率从以前12个点降到了9个点。“一般的传统便利店有30%的毛利率,但一天销售额在3000元左右,利润为900元;我们虽然只要15%的毛利率,但我们每天销售在1万元以上,利润至少1500元。”李勇和说,“我们的毛利率低是低了,但算下来我们的利润更高。”
  “如果促销做得到位,虽然单品毛利率下去了,但促销活动带来的关联产品的销售,会把毛利率拉上去,最后毛利率一点都不低。”
  永和超市用实践诠释了便民店的经营法则,那就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准确把握所处商圈内消费者的需求,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在研究品类组合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研究单品贡献度,静下心来做业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店同样可以做强做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175981.htm